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中學 張明亮
所謂探究教學,即一種將學生視作教學主體并致力于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教學方法。而該教學法最主要的作用便是能充分挖掘學生潛能,以促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識點。
開展探究式教學的第一步是要結合教學內容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并提出適當的教學問題來引導學生。由此可見,問題當屬探究式教學之起點并貫穿整個教學主線。而教學問題是基于特定的教學情境來導入,故針對探究問題的設置,教師需務必注重其科學性與多樣性,才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并促使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
例如,針對全等三角形SAS 判定方法的講解過程,教師可創設如下教育情境:如圖1,測量一個池塘兩端A、B的距離,若直接測量,會遭遇較大阻礙。對此,可借由全等三角形的構建來加以轉化,具體做法是在水塘外選取一點C,該點可直接到達A、B兩點,連接AC至延長點D并保證AC=DC,連接BC并延長至點E,保證BC=EC。在此基礎上測出DE的長度,所得便是AB的長度,這其中蘊含著怎樣的數學原理?針對上述問題,學生能否得知全等三角形的構建將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對此,教師可再提問:構建全等三角形便可解決此問題嗎?以此引導學生再度深入思考,將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繼而可確保問題教學效果。
針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具體安排,做好課程環節的相關設計,需基于不同的授課類型來布置不一樣的探究任務,如數學知識有概念、性質之分,故教師可將課程具體劃分為概念課、性質課、復習課及習題課等。通過對數學知識的分類,不僅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且能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探究時間及空間,繼而促使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
有關性質的相關內容教學,教師既可借助多媒體設備來直觀展示其概念,亦可借助數學模型來輔助學生理解理論性質。如在引導學生理解“一對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連線所形成的夾角,且旋轉角相等”這一定義時,教師便可借助幾何畫板來直觀演示,以此便能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概念,繼而便于學生理解其相關的數學性質。
當然,除了教師的適當引導外,教師還應盡可能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及生生互動的時間,如此既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且當學生之間展開互動時,彼此的思維碰撞亦能提升他們的創新及溝通交流能力,這對學生今后的發展而言無疑大有助益。
探究初中數學知識的過程,本質亦是一個不斷思考的過程。因此,教師需務必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積極利用一題多解的形式,如此既能幫助學生解答問題,又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繼而促使學生思維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如以下題目:以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為邊分別向外作三個正方形,其面積分別如圖2 所示,從圖中我們可獲知S1、S2、S3之間主要呈現出怎樣的關系?而后,教師又在此基礎上進行變形,如以三角形三邊為直徑作半圓、等邊三角形(如圖3、圖4),再探討半圓面積及等邊三角形面積的關系,如此不僅能讓學生學習變得更加全面,且能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繼而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牢固基礎。
基于學生已掌握的知識來探索未知的數學理論,是探究式教學較為常用的教學手段。此方法相較于教師的直接講解,不僅能讓學生主動意識到所學知識的實用價值,且因數學奧秘是由學生自主探索所得來,因而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與激發學習積極性方面是傳統教學所無法比擬的。

總之,在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要采取探究式教學方法,創新傳統初中數學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有效確保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合理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