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深 安徽省建筑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碩士研究生
隨著近年來經濟社會和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一方面,城市面積不斷擴張,城市人口日益聚集;另一方面,城市內人居環境不斷優化,人均綠地面積逐漸增加,公園景觀質量有所提升。不斷推進并加快城市老舊區域的改造和更新,成為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環境乃至生活水平的重要環節[1,2]。
創客公園是近年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公園類型,其具體定義目前國內外還沒有一致意見。我國創客公園的規劃設計仍處于起步嘗試階段,成都等市率先建設落地,不同地區創客公園的具體行政內容仍有區別,但均屬文化類主題公園的一類[3]。因創客公園在景觀設計、施工工藝、選址規劃等方面具有前沿性和靈活性,近年來的具體實踐多與特色產業園、文創園等主題園區規劃設計相結合,具有補充城市綠地結構體系、帶動周邊城市活力等意義。本文以合肥經開區民營園創客公園景觀設計項目為例,對新時期城市創客公園規劃設計進行分析,著重探討城市更新視角下該類公園的具體規劃與細節設計實踐基本能方法,為今后相關理論研究與行業實踐提供參考。
項目所在區域全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該區域土壤肥沃,植被豐茂[4]。合肥經開區民營園北界312 國道(南繞城高速),園內以工業用地為主,大部為生產廠房,容積率較低,未能充分體現土地價值,特別是現有設施現狀條件已不能滿足后續發展。
本次設計場地位于民營園北側,沿312國道呈帶狀分布,總面積約20.82 hm2。寶塔路及高鐵線從基地中穿過,連接政務區。基地內地形整體較為平坦。場地的北側為創業園區,多為建筑,南側毗鄰高速公路,其中寶塔路將場地一分為二。項目北側312 國道沿線有密林集中分布,基地內植被種植缺乏系統性。場地內有幾處水塘,分布較集中?;貎然顒訁^域少,整體有效使用面積少,利用率低,功能分布不明確。此次景觀設計作為園區的配套項目,目的就是為園區服務,完善城市功能。我們以此作為設計出發點,長勢較好的密林考慮保護,長勢稀疏的林地考慮移植。配合設計適當修整水形,布置親水活動空間。梳理步行系統,合理布置多種功能區。
項目所在地設計范圍內植物覆蓋面積較大,其中沿高速公路為密集的高大喬木防護林帶。場地內部零星分布新栽樹林,長勢一般,可考慮移栽;場地西側分布一些耕地,利用率低,黃土裸露。整個場地內缺乏系統的植物群落以及可供居民集中活動的場所,設計時局部考慮植物群落式種植增加觀賞性,同時加入不同活動空間。場地范圍內西側零星分布水塘,其中一處水塘大部分已被芒草覆蓋,景觀性差;其余水系主要圍繞水塘,穿過耕地,多為灌溉用。設計范圍位于民營園的南側,沿312 國道成帶狀分布;范圍南側為民營園區,多為廠房、倉儲用地;場地東西兩端為城市主要道路。本項目為高速公路防護綠地提升改造項目,通過調查現場存在的問題,統籌考慮周邊地塊的實際需求,確定主要技術方向,包括設置貫穿場地的慢行系統,對場地內現存的水體進行保留等。
項目用地內規劃建立“一軸一道,五區多節點”的景觀結構,沿北側林帶規劃景觀主軸線,沿中部靠南側東西向設計城市休閑慢跑道,并通過“一軸一道”將沿線分布的5 個主題分區串聯起來,并設計一系列水源節點、廣場節點等小主題景觀節點分布點綴其間。設計遵循生態設計原則,秉承創業園場地文脈,同時滿足各類人群的需求,豐富城市功能;立足現有防護綠地的生態基礎,改良、優化綠化布局,充分貫徹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并運用合理技術方法營造具有高美景度又別具一格的帶狀綠地。基于以上理念,我們提出“會呼吸的活力綠帶”為主題,并通過設計“科技之光”“自然之聲”“工業回憶”“活力無限”和“門戶形象”5 個明確的景觀分區主題,構建一個以周邊民營園為主要服務人群對象、面向整個城市居民游客的主題公園。

圖1 活力運動區景觀效果

圖2 自然生態區景觀效果
城市門戶區毗鄰金寨路,是整個園區的東入口,因此項目中強調該節點的視覺識別性,用植物群落組合營造出標志景觀,突顯創客公園東大門的重要位置。本區主要以豐富的植物品種營造出視覺標志性節點。分區西北側對現狀中原有大喬木進行保留,并適當對樹林邊界進行規整,進行適當移除,完善游步道系統,增強高鐵過境時俯視的圖案效果。分區東南側對現狀中原有雜亂的大喬木進行移植,設計出入口廣場,配合植物組團,起到視覺引導和突出場地主題的作用。
活力運動區上跨有高鐵線路,因此將對降噪要求較低的運動功能集中在此區域。其中設有健身區及沿街運動設施。對分區西側中現狀長勢較差的植被進行移除,補植色葉樹種,增強高鐵過境時俯視的圖案效果(見圖1)。分區中部移除部分原有長勢較差的植物,設計健身場地及停車場,周邊進行常綠喬木的補植,起到遮陰降溫的效果。分區東部現狀中原有大喬木進行保留,并適當對樹林邊界進行規整。分區北側的加拿大楊防護林則被整體保留。本區主要以彩葉樹和色葉樹為主,打造一個秋季季相明顯并具有強烈視覺沖擊的種植區域。
工業回憶區毗鄰寶塔路,是政務區進入經開區的必經區域。該區內分布有花鏡廣場、特色草坡、健康步道等景點。將寶塔路與創客園路的交口出,將現狀中空置的停車場設計為入口開放空間,并補植開花喬木,吸引游人。將現狀中可拆建筑拆除,設計入口廣場,搭配彩葉林,增加園區入口導向性。對該區現狀中的可拆建筑拆除,并通過園路圍合出開放的大草坪。
自然生態區現狀植被良好,我們僅對該區園內道路進行梳理,同時將原有水塘進行保留和規整,實現其滯留雨洪的生態作用最大化(見圖2)。科技展示區結合科技主題,該區的主題景觀肌理符號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城市景觀,更應是一個系統——一個循環的生態系統,一個視覺沖擊、觸覺感知的場所。
該創客公園項目所在地為城市更新區,在具體的設計實踐中,采用了如海綿城市等專項技術措施。滲水洼塘即利用天然的池塘或洼地進行雨水滲透,補及地下水,雨水塘能有效削減徑流峰值[5]。綠地中種有樹木或灌木的低洼區域,由樹皮或地被植物作為覆蓋。蓄積的雨水能供給植物利用,減少綠地的灌溉水量。
昔日荒田,今日綠廊。該創客公園項目通過“門戶形象”等主題段落聯系場地內空間,形成多樣的步行體驗。設計中采用海綿城市技術手段,通過生態植草溝解決步行道收水問題,通過濕塘達到改善水質、凈化水體的目的;因創業園路西段標高較低,導致設計場地內高差較大,因此設計中采用放坡、設置銹板樹池結合臺階的手法,避免設置生硬擋土墻,以達到舒緩視線、柔化視覺感受的目的。通過以上手法,我們將這處原先是城市邊角空間打造成創業園的活力綠線,豐富了城市功能,滿足了市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