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璐
關鍵詞:浙江精神;中國傳統文化
2006年初,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日報》發表了題為《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的署名文章,提出要與時俱進地培育和弘揚“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的浙江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浙江精神也不斷擁有著新的內涵和要求。
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悠遠的歷史根基。這一精神, 無論在過去、現在和將來, 對浙江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都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們選擇以時間軸為線索縱向地解讀浙江精神,將浙江精神背后所蘊藏的精神實質與數千年來浙江這片土地上的仁人志士們所提出的思想主張關聯起來,探究浙江精神的傳承與發展問題。
自古代到近代,浙江這片土地上誕生了眾多歷史人物,他們在他們所處的時代中熠熠生輝,灼灼閃耀,在整個中國的歷史舞臺上留下了一抹抹濃墨重彩的筆劃,他們的思想主張背后孕育著一整套與主流文化不同,而別有特色的區域文化精神氣質。
從東漢王充的實事疾妄、經世致用的思想主張為起點,到陳亮“崇義養利”,敢言功利的思想,到黃宗羲民主經世,舍虛務實的思想,再到近代蔡元培兼容并包,開放自由的思想。這一套歷史發展脈絡完整地展現出浙江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著的人民所秉持的價值理念,它展現了浙江人民經世致用,注重實際的價值取向;兼容并包,注重和諧的思想理念;勇于創新,敢想敢干的開拓精神。順其自然地,浙江精神同樣是這些思想主張的延續和凝練。我們可以錘煉出以下四種品格:
一是經世致用的實踐品格。作為“浙學”的重要思想源頭,東漢思想家王充確立了“浙學”鮮明的重“效驗”、“疾虛妄”、“崇實知”的思想傾向。永康學派的代表,陳亮曾尖銳地批評空談性命的正統理學“相蒙相欺,盡廢天下之實”,其思想的主旨被后人概括為“功到成處,便是有德;事到濟處,便是有理。”永嘉學派的代表葉適“欲折衷天下之義理,必盡考詳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謬”,黃宗羲曾評價說,“永嘉之學,教人就事上理會,步步著實,言之必使可行,足以開物成務。”事功學派這種突出的經驗主義和事功主義思想傾向,深刻地反映了浙江區域文化不尚空談,注重實干,追求實效的思想傳統。
二是自作主宰的創新精神。浙江區域文化一個顯著的精神特質,是高揚人的主體性精神。從東漢王充“不守章句”,西晉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到黃宗羲倡“無君說”,再到晚清以來,龔自珍力主“更法”、“改圖”,章太炎首倡“革命”,浙江一再成為沖破僵化思想束縛的思想創新前沿。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以“吾心”作為萬事萬物的“主宰”,將作為外在道德律令的“天理”轉化為人內心的良知,極大地高揚了人的主體性地位,成為“浙學”承前啟后的思想重鎮和“浙學”標志性人物。 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一大批思想領袖均來自浙江,與“浙學”的流風遺韻大有關聯。
三是義利并重的價值取向。事功學派有著極為鮮明的義利并重的功利主義價值旨趣。葉適對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主張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明確主張“以利合義”,“崇義以養利”,“義利并立”。陳亮也提出了“義利雙行,王霸并用”的觀點。黃宗羲在《宋元學案》中曾指出,永康之學與永嘉之學,“俱以讀書經濟為事,嗤黜空疏、隨人牙后談性命者,以為塵埃。亦遂為世所忌,以為皮近于功利,俱目之為浙學。”義利并重是事功學派最受主流思想非議的思想主張,但恰恰正是這種普遍性的“異端”性的思想傾向,最鮮明地體現了事功學派甚至整個浙學的思想傳統,深刻地反映了工商業在浙江民眾日常生活中占據的重要地位。
四是工商皆本的親商意識。義利并重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念反映到政策主張上的一個必然體現,就是對傳統的“本末”觀念以及鄙視商業、商人的價值觀念提出全面質疑,充分肯定工商業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公然為商人經商謀利行為的正當性進行道德辯護。從葉適“抑末厚本,非正論也”,陳亮“農商一事也”,“商藉農而立,農藉商而行”,到黃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王陽明倡言“四民平等”,都反映出“浙學”特別是事功學派的思想家普遍性地形成了同主流思想格格不入的重商、親商意識。
總體上,融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農耕文化與工商文化、中原文化與本土文化為一體的浙江文化,表現出了極為顯著的理性務實、開放包容、敢為人先、勇于探索的精神氣質,構成了中國文化傳統的獨特一脈。這一系列同正統主流思想大異其趣的思想主張,正是這種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傳統的集中體現。燦爛而極富個性的區域文化傳統,是孕育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的深沉文化底蘊,為浙江走在社會進步前列培育出了一系列不可或缺的優秀文化基因。正是這些同現代文明具有高度的內在契合的優秀文化基因,使浙江近代以來成為最富有創造性活力的地區之一。
紅船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是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生動概括。它展現了早期共產黨人在建黨實踐中以及建黨初期從事革命活動時的崇高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的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的價值取向,反映了浙江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的精神風貌。我們可以這么說,紅船精神與浙江精神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在革命年代從紅船精神出發以新的視角解讀浙江精神。
浙江籍共產主義者在建黨和傳播馬克思主義過程中的突出貢獻體現了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一些學者通過研究浙江籍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跡和偉大貢獻,深刻挖掘他們身上所體現的共同的浙江精神。1920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組織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參加的有邵力子、陳望道、李漢俊、戴季陶、張東蓀、沈玄廬、沈仲九、劉大白、俞秀松、施存統、沈雁冰等人。這些早期共產主義者中除了李漢俊之外,都是浙江籍人士。6月,上海社會共產黨最初發起的 5 人中有俞秀松、施存統兩位浙江人;8 月,又增加了陳望道、邵力子、沈玄廬、沈雁冰等,也都是浙江籍人士。他們在翻譯出版《共產黨宣言》,從事工人運動、農民運動,聯絡各地建立共產主義小組和共青團組織等方面,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陳望道翻譯了我國第一本《共產黨宣言》,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在思想上作了準備工作。俞秀松是中國早期工人運動和共青團組織的領導者,建立了工人階級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第一個產業工會,為黨的創建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俞秀松不僅是上海共產黨組織的最早成員之一,而且也是中國早期工人運動和共青團組織的領導者。沈雁冰(茅盾)是建黨早期的理論家,同時也是上海早期黨組織的負責人,為建黨前后理論宣傳與聯絡工作作出了貢獻。以陳望道、俞秀松、沈雁冰、沈澤民為代表的浙江籍共產主義者為了共產主義事業而不懈奮斗,為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而努力工作,一生都在踐行著浙江精神。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浙江所創造的“浙江奇跡”,從具體的,生動的實踐活動中論述浙江精神的導向作用。浙江精神來源于時代,來源于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實踐活動中,同時,它也激勵著人們,指導著人們未來的實踐活動。
民營經濟是浙江的一張亮麗名片,進入中國民營企業 500 強的浙江企業,數量已經連續21年位列全國首位。在反映老百姓富裕程度最關鍵的指標——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浙江多年名列第三,僅次于上海和北京。更難能可貴的是,浙江是全國發展最為均衡的省份。當前,省委、省政府進一步推動“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努力構建新型政商關系,全面推進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發展。這些舉措,無疑是浙江精神的體現。一些學者,通過闡述浙江改革開放以來卓越的發展成就來挖掘其中的浙江精神。
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八八戰略”實施 15 年來,浙江人民的精神世界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不僅傳承和光大了區域文化的優良傳統,而且酣暢淋漓地展現了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在偉大的社會革命實踐進程中,改革初期那種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質樸的創業熱情,逐步蛻變為在浙江大地蔚然成風的創業創新文化,推動了整個浙江產業結構的脫胎換骨;走在前列的使命意識轉化為再創體制機制新優勢的一個個務實舉措,推動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不斷深化;先行行試的創新勇氣升華為勇立潮頭,努力為全國改革發展大局貢獻更多的浙江經驗、浙江元素的責任擔當;新發展理念引領的新的發展實踐,顯著地增強了法治的核心競爭力,增強了浙江的文化軟實力。基于浙江在“八八戰略”指引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2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浙江工作提出了“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勇立潮頭方顯擔當”的新要求,這無疑為浙江人民精神世界的變革確立了新的歷史方位。經歷了40 年走在前列的探索歷程,今天浙江在改革發展大局中地位的凸顯,是前所未有的。浙江要肩負起新時代勇立潮頭的使命,就必須以更高的眼界、更大氣魄,推進浙江精神與時俱進,全面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出全社會的創新活力,會聚起新時代改革發展的澎湃動力。
“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作為新時期的浙江精神,既是浙江人民對過去的總結與傳承,更是對現在的鞭策和對未來的引領,是浙江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浙江精神的理論是一脈相承的,它的豐富內涵我們可以從中國數千年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找到依據,也可以從中國近現代革命中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跡中發掘,同樣的,浙江精神也指導著當代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
浙江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浙江大地上經過七千年歷史文化的不斷沉淀和積累,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承與引領,融有獨特文化基因及歷史底蘊。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朵奇葩的浙江精神,必將推動浙江經濟文化建設的發展,也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社會凝聚力和文化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陳立旭.與時俱進地秉持浙江精神[J].浙江社會科學,2017(05):4-12+155.
[2]何顯明.浙江精神與時俱進的演進邏輯[J].觀察與思考,2019(09):5-11.
[3]習近平.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J].哲學研究,2006(04):3-8.
[4]陳壽燦. 浙學傳統與浙江精神[N].浙江日報,2019-09-10(005).
[5]朱曉鵬.浙江精神的價值意蘊[J].觀察與思考,2012(0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