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燚 胡修銀 羅尹伶 陳賽
關鍵詞網絡謠言;疫情;不良情緒;人民群眾
對謠言的定義不同領域的學者作出了不同的解釋。《現代漢語詞典》中將“謠言”定義為沒有事實根據的消息。我國學者胡鈺(2000)認為謠言是一種以公開或非公開渠道傳播的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診釋。國外的一些學者在研究“謠言”時使用了“未經證實”來解釋謠言,如《韋伯斯特英文大字典》中解釋謠言是一種缺乏真實根據,或未經證實、公眾一時難以辨別真偽的閑話、傳聞或輿論。
隨著科技的發展,謠言有了互聯網這種新的傳播途徑。傳統的謠言往往采取人際傳播的方式進行傳播,而網絡謠言主要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網絡謠言由于其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一旦泛濫,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已有研究(巢乃鵬, 黃嫻, 2004)將“網絡謠言”定義為在網絡這一特定的環境里,網絡使用實體通過特定方式傳播的,對網民感興趣的事務、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診釋。
事件自身因素。謠言往往寄生于特定事件,奧爾波特曾指出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是謠言出現的兩個基本條件,成為國內學者研究謠言成因的基礎。針對公共衛生事件,李明潔(2018)進一步指出此類事件本身涉及知識的專業程度以及危害的復雜化就極易導致信息的模糊,因此其特殊性不容小覷。
社會因素。信息閉塞、社會環境的透明度不高是謠言盛行的一個很大原因。在信息閉塞的時候,人們就容易進行謠言傳播,以緩解對信息缺乏的恐慌不安心理。李軍林(2008)的研究中就指出人們對突發事件或者公共事件都是有信息需求的,但是這種突發事件在發生初期發布信息有一定的滯后性。網絡謠言就是基于這種恐慌或者猜測現象而產生的。其次,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各種炒作都是為了背后巨大的收益,因此,一些人就不顧道德的譴責,散布虛假的信息,甚至在真實事件的新聞上用虛假的標題來達到吸引網民注意的效果等,所以一些人出于經濟利益等,對信息進行編造、夸大、再創造,造成信息的失真和謠言的興盛。
網絡因素。由于網絡技術越來越先進,網站的建立和注冊變得非常的簡單和便捷。只要用戶愿意,就可以以很低的成本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大眾傳播平臺。這就致使網絡謠言的治理變得越來越難。遙言一旦被上傳到網上,就會以難以想象的快速傳向世界各地的網民,與傳統落后的口頭謠言、人際溝通、書籍報紙印刷方式相比,網絡謠言有著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第一,傳播速度快。傳播速度快是網絡謠言最鮮明的特點。在網絡傳播中,事件可以在網絡上得到同步的反映。同時,網民在收到信息后可以快速、直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而且這些觀點和看法通常不需要經過任何單位或部門的審核就可以自由的發表出來,這都為網絡謠言的快速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
第二,碎片化和零散化。如微博和微信來說,其承載的內容不是長篇文章,通常是200字以內的信息,所以很多微博和微信謠言會用一些描述重點偏移、斷章取義、夾雜專業術語等形式故意扭曲信息原意,形成謠言信息。
第三,覆蓋區域廣泛。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網絡的普及為所有人或機構獲取和輸出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借助于互聯網,很多謠言信息可以利用幾十秒就走遍全球的各個角落。
第四,傳播方式隱蔽。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使人們的言論缺少了有效的監督,在自由傳播言論的同時不必擔心會因為言論不當而受到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田惠鳳, 2012)。
第五,個人色彩嚴重。很多微信和微博用戶有大量的粉絲,在制造謠言的過程中很容易形成粉絲效應。
互聯網的發展讓人們享受了更加快速便捷的信息傳遞服務,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導致國民對物質及精神的需求更加強烈,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更加突顯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短板,隨之引發了多種的社會問題。如果對網絡謠言不采取一定的措施,甚至可能會出現另一場“文化戰爭”。
人民群眾面臨疫情時的心理變化。在2月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中,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陳雪峰就表示,面對傳染病我們通常會面臨四個階段:警惕期、消極防御期、現實的適應期、恢復成長期。
第一階段,警惕期。當前,各種社交媒體及新聞都在報道有關疫情的信息,每日不斷上漲的感染、確診和死亡人數不斷的刺激人們,人們形成了一種普遍性的社會負性情緒,如焦慮、恐懼、無助等(佐斌, 夏靜, 2020)。第二階段,消極防御期。這時很多人在傳染病面前會產生一種恐懼下的無助無力感,可能會產生回避、消極,甚至會產生否認的情緒。其中一部分人會在恐懼之下啟用防御機制(佐斌, 夏靜, 2020)。第三階段,現實適應期。馬上開始調整自己,冷靜下來梳理自己現在所處的情況和可能會面臨的不確定,認真的閱讀和觀察自己可能存在被感染的可能性,嚴格按照相關專家的防控措施進行自我防控,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身體狀況,降低對疫情的害怕與恐懼,正確面對現實。第四階段,恢復成長期。到了此階段,人們往往已經走出來受傳染病困擾的心理應激反應,也對這種類似的突發性的社會重大事件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由此變得更加成熟,更有經驗,在面對自己的未來可能會有一個更加積極的態度。
政府面臨疫情時的行為變化。隨著疫情的發展,公眾很需要心理危機干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也請相關的專家編寫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心理指南,并開展多部門、多資源的心理咨詢工作及熱線,為公眾提供規范化的心理援助工作。
在全面落實各項決策部署的基礎上,“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的標語隨處可見,10天完工并交付的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也是政府和一線工作的人民群眾對這次疫情所做出努力的結果。就如長征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廖曉輝所說,小湯山模式最值得借鑒的不是房子,而是管理體系。
還有每天下午三點準時的國家衛健委發布會,每天兩次的疫情數據更新發布,政府在努力做到信息透明。強化輿論引導,回應群眾關切,及時公布、準確發布疫情信息,引導群眾不信謠不傳謠。加強相關政策和科學防護知識宣傳解讀工作,增強群眾的自我防病意識。這都是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政府所做出的不同的決策,就是為了能盡快度過此次疫情及安撫人民群眾所產生的不安情緒所作出的努力。
當我們在面對公共衛生事件,首先我們應該調整自身狀態。第一,我們需要努力做到增加對自身狀態的穩定性認識。保證自己的睡眠、飲食、住宿處于相對穩定和安全的狀態。第二,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堅持出門戴口罩,多通風,勤洗手。第三,可撥打心理熱線咨詢電話。當發現無法排解自己過度的負性情緒時,可以通過撥打心理咨詢電話,通過專業人員的引導和勸解改善和調節應激反應,調整正確的態度面對此次疫情。第四,保持理性、客觀的心態。如果心里感到不舒服,可以向親近的朋友述說。內心相信政府現在所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并且相信自己自身本來就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努力保持樂觀、自信的態度。
針對網絡謠言,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強對網絡謠言的治理。第一,政府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惡意制造、傳播網絡謠言的網民,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并加大監管和懲罰力度,從源頭上有效遏制絡謠言的產生。第二,政府還應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努力保證新聞的時效性,對網絡謠言進行及時的辟謠,穩定人們群眾的不良負性情緒。第三,主流媒體把握主動權,及時報道引導網絡輿情。如國家衛健委所采取的每日發布會和公布每日疫情情況,讓我國的主流媒體及時報道,減少網絡謠言的傳播。第四,公眾應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提高自身辨別網絡謠言的能力,努力成為一名理智的網民。
在遏制、杜絕謠言上,每個公民都要自覺扛起一份責任。在疫情防控全民戰爭中,我們每個人都應以大局為重,多些理智少些恐慌,自覺從我做起,不信謠,不傳謠,更不造謠,既然遭遇磨難,除了勇敢面對,別無選擇!阻擊疫情傳播,我們一起努力!
參考文獻
[1]佐斌, 夏靜.健康的心態是防控疫情的“心理口罩”[N].光明日報,2020?(001).
[2]惠向紅.探析網絡謠言的成因及治理對策[J].新聞研究導刊, 20167(05), 5.
[3]田惠鳳.網絡謠言的社會危害及治理對策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 河北師范大學.2012
[4]李明潔.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謠言的治理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18
[5]于培培.網絡謠言的成因、表現及治理. 碩士學位論文[D]. 河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