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虹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使單一媒體變為多媒體競相發展,探究如何更有效地使融媒體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所用,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所服務,鞏固馬克思主義在輿論格局的指導地位是當務之急。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從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語言來講,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通俗化,構建貼近群眾的話語體系;二是從心理認同范圍來講,馬克思主義理論接受群體的大眾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是馬克思主義到大眾的單向傳輸接受過程,而是馬克思主義同大眾的雙向互動的實踐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當前社會已進入網絡化、全息化、全媒體化時代,融媒體已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必須占領融媒體主陣地,融媒體傳播內容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
目前馬克思主義主導地位面臨威脅:網絡新媒體崛起,重構當前輿論格局。以Twitter、微博為代表的網絡新媒體已成為政治意識宣傳的重要陣地,近年來網絡大V、網絡買手、網絡“水軍”,攪亂人們思想,撕裂社會共識。主要表現形式:離間黨群關系、制造謠言、詆毀革命英雄、攻擊黨、攻擊社會主義。
目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存在的問題: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容上來看,第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著作較少。政治話語具有強調階級立場、突出價值判斷的特點,而大眾話語則具有通俗易懂、見文知義的特點。對于大眾宣傳來說,需要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語言大眾化,政治價值觀念的大眾宣傳話語要通俗化、形象化。第二,質量參差不齊,時下各類APP、小程序、公眾號、論壇充斥著網絡空間,價值觀念多元化。第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脫離日常生活,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現實相分離,馬克思主義成為意識形態說教。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在現實生活中遠離群眾,脫離生活。第四,融媒體缺少監督機制,安全存在隱患。
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媒介角度,融媒體平臺的私有化沖擊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與融媒體人才資源缺少整合。
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客體角度,接受群體受教育水平、年齡結構差別較大,對融媒體的傳播內容鑒別力參差不齊。
“世界上只有兩種強大的力量,即刀槍和思想;從長遠來看,刀槍總是被思想戰勝的。”拿破侖的這句話,說明意識形態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中國已進入以互聯網、便攜移動終端為標志的新媒體時代。媒介資本主義也發展到了以互聯網為傳播載體的新階段,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已經越來越多地依靠傳統政治領域之外的工具如網絡和媒體等,實施對社會和公眾的控制。2017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標志著美國互聯網意識形態輸出戰略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近些年來網絡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為各種社會思潮的爭論、交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戰場,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正在進行。信息網絡技術作為一種具有革命性意義的現代科學技術已經深度滲入社會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思想輿論領域主要存在“三個地帶”:紅色地帶、黑色地帶、灰色地帶。 面對國內國際發展新形勢,意識形態領域新態勢、信息化發展新趨勢,我們必須守住紅色陣地,充分利用互聯網、便攜移動終端設備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讓更多的人們能夠拿起馬克思主義這個理論武器抵抗外來思想的侵襲。讓更多的人民群眾理解并接受馬克思主義,內化為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堅定的精神指南。
新媒體已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新型平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的融媒體時代,在這種互相融合的狀態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呈現方式也有了新的變化,從枯燥單一的紙媒變成了視頻、直播等更加直觀、生動的網絡傳播形式,讓受眾群體有了更好的體驗,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宣傳的機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掌握和綜合運用慕課、微博、微信、抖音、APP、快手等新媒體傳播手段,線上線下互動,多渠道傳播,讓馬克思主義理論進一步走入大眾,讓大眾進一步認知馬克思主義,進而更加堅定馬克思主義信念。如“學習強國”“微宣講”“不朽的馬克思”“社會主義有點潮”等靈活多樣的傳播載體,既有內容又有形式,既有深度又有溫度地傳播了馬克思主義,在大眾喜聞樂見的過程中生動有效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報、網、端、微、屏”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豐富、便捷的信息資源。融媒體覆蓋面廣,已滲透到經濟、政治、生活等各個領域,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豐富的信息源泉;同時,融媒體直觀形象地傳播手段也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更加貼近大眾生活實際。尤其最近以手機客戶端為載體,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搭建了一個嶄新的傳播平臺。移動網絡、網站等實時特性有效地增大、更新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信息量。
“紙媒+網站+客戶端+官微+自媒體+代運營”全覆蓋的融媒體模式,具有覆蓋面大、受眾人多、影響范圍廣的優點。互聯網本身具有無限空間、無限時間、無限作者、無限群眾的特點。隨著新媒體用戶使用率不斷攀升,呈現出網絡大眾化的發展趨勢。尤其是手機網民規模持續擴大,廣大網民已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對象。平臺化、移動化、智能化是當前互聯網發展的三大趨勢,網絡所具有的開放性、社會性、共享性特征打破了時空的局限性,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受眾群體范圍。顯性受眾人數日益增多、分布越來越廣。從職業分布來看,尤其是手機網民分布于各行各業,打破了行業類別、文化程度高低的限制,網絡信息及時傳遞至各行各業人群之中。從年齡結構來看,雖然當前青少年網民仍是主體,但已呈現出逐漸延伸至中老年人群的趨勢,網民的年齡結構在不斷優化且日益成熟,隱性受眾規模也不斷擴大。從便捷度來看,尤其是智能手機使用,手機APP更是裝在口袋里的“行走課堂”,為廣大群眾工作之余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提供了渠道。
“黨媒姓黨”,這是理論宣傳的根本政治立場,堅持輿論宣傳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馬克思主義需要通俗語言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應著力于以受眾為本位,努力解決廣大群眾的生活實際問題。要使馬克思主義從書本中、文件中走出來,真正走進群眾,實現從“基本原理”向“生活道理”的轉換,以理論來切實關注、貼近人民群眾,回應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切實關心的熱點問題。回答和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真正反映和把握群眾的現實需要,著眼于解決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用理論分析、解決問題,并在解答問題的實踐中創新、完善理論,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始終在實踐中發展、在實踐中升華。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須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但廣大群眾受知識水平限制,加之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本身比較難懂,因此大眾很難準確地領會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用群眾熟知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出來,讓群眾通俗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并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方法、觀點解決問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創新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和表達體系,用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讓馬克思主義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化,歷來是馬克思主義革命導師所重視的問題。列寧指出,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和明了。毛澤東指出,實現馬克思主義通俗化的根本原則是必須做到“真正是通俗的而又有價值的”。毛澤東不僅從理論上為解決了實現馬克思主義通俗化的問題,而且還從實踐上親自做出了馬克思主義通俗化的典范,創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等中國革命道路話語。馬克思主義大眾話語體系植根于中國大地,孕育在中國話語體系之中,是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大眾話語體系一端連著人民,另一端連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因此需要將專業理論以簡單、質樸的方式講述給人民大眾。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每一個歷史階段,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話”,構建出獨具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注入鮮活的中國元素,彰顯出馬克思主義“本土話”的巨大生命力。
但通俗不是庸俗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創新話語也不等同于娛樂化,降低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弱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位。正如列寧所說:“庸俗化和淺薄同通俗化相差很遠。通俗作家應該引導讀者去了解深刻的思想、深刻的學說,他們從最簡單的、眾所周知的材料出發,用簡單易懂的推論或恰當的例子來說明從這些材料得出的主要結論,啟發肯動腦筋的讀者不斷地去思考更深一層的問題。”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要做到內容的“深入”,又要做到表達的“淺出”,既要“上接天線”也要“下接地氣”,力戒本本主義的空洞套話,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拉”“家常呱”,講好中國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緊做好頂層設計,打造新型傳播平臺,建成新型主流媒體,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主流媒體借助移動傳播,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近些年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電視理論通俗節目逐漸增多,如《馬克思靠譜》以通過不同風格、不同定位的主持人,以略帶“治愈系”風格,為年輕人解讀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這就是中國》,節目邀請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張維為教授主講,創新采用“演講+真人秀”的模式,從當下國內外老百姓關心的一個個熱點、難點時政問題切入討論,最終把中國制度、中國理論、中國道路、中國文化的優勢和先進性講清楚,傳達出“民族自信”的相關核心精神;《中國制度面對面》以動漫微視頻,以擬人化的制度大家族群像,通過角色化演繹、故事性表達,場景化呈現、趣味化展示,生動活潑地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豐富內涵和顯著優勢。這些節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總體來說,相比傳統媒體,專門致力于通俗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媒體陣地還偏少。因此要拓寬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新媒體宣傳陣地,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結合,運用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的方式,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呈現方式和傳播形式,對理論內容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系統化呈現。
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品運用廣播、電視、網絡等新媒體,以迅疾、便捷、直觀的方式實現全方位覆蓋、多渠道傳播、全天候延伸、多領域拓展,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力,爭搶新的輿論場。同時,在新媒體領域培育叫得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陣地平臺,提高新媒體在馬克思主義宣傳領域的影響力。比如在網站、微博、抖音、快手、微信、電子閱報欄、手機報和客戶端等,著重打造優質的馬克思主義作品,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不斷擴大新媒體陣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的影響力、感召力。
學習強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線上聯動與線下互動的統一,堅持開門辦、大家辦。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充分調動受眾群體的主動性,提高他們的參與度。使馬克思主義能夠真正融入大眾的生活和工作,切實指導大眾的生活和工作。毛澤東曾在《反對黨八股》中指出:“共產黨員如果真想做宣傳,就要看對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說、談話、寫字是給什么人看、給什么人聽的,否則就等于決心不要人看,不要人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善于運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工作,是新形勢下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一定要不斷提高這項本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群眾基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群眾立場,以群眾視角進行理論作品創作,用人民群眾熟知的話語、“演繹”馬克思主義道理,引發廣大群眾的共鳴,增強群眾的心理認同。
參考文獻
[1]李艷艷.美國互聯網政治意識形態輸出戰略與應對[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2]盧剛,王永磊.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紅旗文稿,2018(19)
[3]吳榮生.馬克思主義大眾話語體系的歷史演進[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