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摘 要】自“新媒體”一詞出現以來,新聞傳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數量影響著人們的視野,這表明,在當前的網絡時代,新聞工作者將面臨許多機遇,同時也將面臨更多挑戰。
【關鍵詞】新時代? ?電臺記者? ?機遇? ?挑戰
開放的世界必然導致開放的發展。互聯網是時代的產物,科學技術發展對時代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大多數人逐漸接受社會生活中的新事物,促進了所在行業的發展與進步。而采編工作與網絡的融合,使新聞得到迅猛發展,為新時代下的新聞工作帶來便捷,為新聞記者指明了職業前景。
一、網絡時代電臺新聞記者面臨的機遇
1.新聞視角全球化。現代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讓人們可以通過網絡輕松掌握各種渠道的信息。各類信息的廣泛傳播,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以網絡作為媒介,人們可以了解整個世界,發現世界的奧秘。
網絡為電臺記者提供了全球視野,使他們能夠通過網絡拓展視野,樹立全球新聞觀,為廣大受眾服務。互聯網為記者掌握全球信息帶來便捷,有助于記者樹立全球視野下的新觀念,提高記者的專業素養。
2.新聞信息獲取途徑增多。科學信息技術的發展孕育了互聯網,并使其逐步完善,人們可以將部分工作轉移到網絡上進行。互聯網傳播媒介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資源獲取自己渴望了解的熱點新聞和話題。網絡中有海量信息,使電臺記者有了更多的新聞素材。為了搜集具有更高價值的新聞,新聞工作者應突破傳統信息渠道的鏈條,在海量的新聞信息中精心篩選,以全新的視角挖掘新聞。
3.新聞記者的采訪能力得到提升。當下人們的工作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變,從線下逐漸轉移到線上,借助網絡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工作。
首先,電臺記者可以分析網絡新聞的引流痕跡,找到新聞事件最受受眾歡迎的那個點。
其次,有時不需要新聞記者直接面對面采訪受訪者本人,可以以網絡形式進行點對點的采訪,或者通過網絡進行大規模的群體訪問,改變傳統采訪形式。
最后,增強互動性。記者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問卷等多種形式與受眾進行交流。
4.拓展新聞信息的反饋渠道。網絡新聞已經得到受眾的接受和認可。為了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準確掌握目標受眾的新聞類型喜好,就要搭建新聞信息反饋平臺。例如,建立一個微信公眾號,讓受眾留言評論,反饋看到新聞之后的所思所想,及時吸納合理建議。新聞記者可以根據受眾反饋,更加合理地規劃新聞報道,擴大受眾覆蓋面。
二、網絡時代電臺新聞記者面臨的挑戰
如今,網絡時代給傳統的廣播電臺工作人員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他們面臨著很多挑戰。
1.新聞時效性的挑戰。對于新聞報道來講,時間就是價值,發現新聞的時間以及新聞傳播的時效性非常重要,如果沒有話題熱度,新聞就會被新的新聞覆蓋。網絡時代涌現出很多媒介平臺,新聞傳播范圍更廣。傳統的廣播媒體傳播速度跟不上,所以越來越多的受眾在接收新聞信息時,更傾向于選擇新媒體,導致廣播電臺的發展空間不斷縮小。
2.新聞真實性的挑戰。毫無疑問,新聞報道必須保證真實性,這也是記者的基本職業標準,如果沒有辦法保證新聞的真實性,記者必將被行業淘汰。互聯網上充斥大量虛假信息,行業整體素質降低,有些無良記者為了制造熱度,引起注意,會發布一些與事實差距特別大的新聞報道,導致新聞工作者的公信力下降。
3.新聞客觀性的挑戰。新聞報道真實與否能夠直接反映出新聞記者的職業操守。新聞報道中不應摻雜太多的個人感受和評價,否則會影響公眾對新聞的判斷。網絡時代,很多記者片面報道新聞,用不恰當的方式延長話題熱度,引發社會不良反應。
三、網絡時代電臺新聞記者應對挑戰的措施
1.增加新聞報道的深度。為了提高新聞報道的時效性,許多電臺記者熱衷于搶新聞,但沒有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入調查和了解,導致公眾聽的新聞是不完整不全面的,這種做法應予抵制。
電臺記者要增強新聞報道的深度,保證新聞的客觀性,保證內容完整度。
2.恪守職業準則。電臺記者要恪守職業準則,認真了解每一個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客觀真實地進行報道,做到不夸大、不編造、不片面,全面了解事實,不摻雜個人感情和意見,不作片面報道。
3. 順應網絡時代的發展趨勢。互聯網發展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正是因為其順應時代發展趨勢。電臺記者要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學習互聯網傳播理念,將廣播電臺新聞與互聯網結合,緊緊抓住機遇快速發展。
在網絡時代,廣播電臺要想實現融媒體發展,要轉變傳播形態理念,充分發揮“廣播+”優勢,構建多元化、開放化的全形態傳播格局。廣播電臺要注冊官方微博,并鼓勵記者開通個人工作微博,以構筑微博輿論矩陣,充分發揮微博在品牌傳播、受眾互動等方面的優勢作用。
廣播電臺要積極研發屬于自己的APP,并成立專門團隊進行維護,這樣不僅能夠擺脫第三方應用的限制,而且能夠隨時傳播自己生產的優質內容,有利于實現廣播電臺品牌營銷的持久性。電臺記者要積極探索網絡直播模式,進一步增強廣播電臺的時效性和趣味性。
四、結語
通過對網絡時代電臺記者工作進行分析,可以獲悉,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給電臺新聞工作帶來的不光是機遇,還有很多挑戰,如果不能順應時代趨勢,那么必將被歷史淘汰。廣播電臺應打破傳統單一的傳播形態,在原有聽覺基礎上,打造以文字、圖片、視頻、表情包等為一體的多元傳播形態,在廣播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有益探索。
(作者單位:山西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何克抗, 李曉慶. 新時代教育技術學科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兼論教育部撤銷部分高校“教育技術”本科專業的反思[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2019(3):12-17.
[2]丁小軍. 新時代基層黨校面臨的新機遇與新挑戰——以貴定縣委黨校為例[J]. 活力, 2019(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