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
關鍵詞:勞動教育;實踐育人;社會實踐
大學生勞動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中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政策文件,明確勞動教育目標與內容,提出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進一步豐富、拓展勞動教育實施途徑。近年,各高校積極將勞動教育融入培養計劃,在創新創業訓練、暑期社會實踐中強化大學生勞動意識,增加勞動實踐環節。這些措施同時也豐富了“三全育人”體系中“實踐育人”的內涵,推進實踐教學制度改革。其中,社會實踐作為勞動教育的重要實現路徑,發揮獨特的綜合性育人作用。本文從勞動教育視角出發,結合高校實踐育人理論,分析實踐育人現狀,提出可行性建議。
在現代教育中,教育工作根本要求在于立德樹人,需要現代教育制度兼顧專業知識教育與實踐教育的統一、德育與智育的統一。在立德樹人的育人要求下,高校社會實踐育人理論不斷發展,各位學者在社會實踐育人領域做出研究。申紀云(2012)提出實踐育人不是孤立的活動形式,而是統一的教育體系結構,包括重視實踐教育的現代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與教育活動形式的綜合。[1]吳剛、高留才(2013)多維度解讀實踐育人內涵,認為實踐育人符合人的成才規律、高等教育規律與人的社會化規律,認為堅持能力為重是實踐育人的根本訴求,肯定實踐教學的現實意義。[2]實踐教學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日漸上升,成為人才培養中的關鍵性環節,與理論教學有機融合,彌補了課堂教學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
社會實踐類型。大學生社會實踐以短期實踐為主,一般在寒暑假期進行。實踐類型可分為基層調研、公益支教、社會志愿服務、實習創業訓練等,活動形式豐富多樣。基層調研通常以從社會熱點切入,觀察國情市情、政策實施成效,挖掘現實經濟與社會問題,針對現狀提出可行性建議。例如:“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中,學生團隊赴鄉鎮進行精準扶貧或鄉村振興主題調研,對于當地企業及村民進行問卷調查、座談會等方式的調研,了解當地經濟發展、產業扶貧狀況,形成三下鄉調研報告,總結可推廣扶貧模式,提出相關建議。
大學生公益支教實踐根據服務時間長短分為長期與短期兩種類型,長期支教時間在一年及以上,國家相應有國家支持貧困山區教育計劃等政策支持。短期支教以公益助學為主,赴地級市中小學進行基礎知識教學。志愿服務類型通常以重大賽事活動(軍運會、大型馬拉松比賽等)、關愛弱勢群體、社會責任等為主題,以愛心公益,承擔社會責任為目的,例如:普及理論宣講、精準脫貧幫扶、助力軍運實踐、廉潔文化宣講等。創業就業實踐以就業為導向,根據學生專業及就業需求進行專業技能訓練,學校提供相應創新創業基地、實習合作基地等,方便學生開展專業課題調研、創業計劃訓練等。
?社會實踐現狀。在高校社會育人環節,學生接到社會實踐通知時常常臨時組隊,選擇實踐主題時缺乏深度思考,片面追求理論意義,忽略實踐現實意義。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目的存在明顯差異,部分學生勞動意識不足,以公費旅游為目的,存在道德風險。[3]
院系立項審核不夠嚴謹,未能有效篩選優質實踐活動。院系相應實踐指導老師、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人手不足,無法全面地給予各個團隊專業的指導意見。大多高校以學院為單位開展實踐活動,未充分融合各專業優勢。例如:團隊中應包含思想政治專業的學生,可對于實踐主題選擇,及實踐意義等提出建設性意見,藝術專業及新聞專業的學生可積極擔任宣傳職責等。
實踐過程流于形式,缺少過程監督,導致“蓋章實踐”現象逐漸普遍。社會實踐項目結項強調結果導向型,實踐成果展示形式大于內容,缺少過程型評價。部分學生直接忽略實踐環節,完成硬性要求,隨意撰寫實踐報告。
宣傳力度不足,雖然存在中國青年網三下鄉、中青在線等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在線交流平臺,但平臺操作復雜,且新聞稿發布及優秀實踐者評選等機制存在一定的問題,且學校未統一進行相關宣傳培訓,學生不熟悉平臺規則,導致實踐平臺宣傳與交流作用受限制。
在政策導向型、企業導向型調研時,單單依靠學生實踐群體,很難與企業、當地政府建立合作聯系,需要依靠導師及學生家長等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順利進行,所以調研類型的社會實踐對于學生隊伍來說仍存在困難性,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調研積極性。
各高校社會實踐育人環節由校團委統一組織,形成高校社會實踐領導小組,宣傳政策精神,引導全校師生積極參與。思政課教師、輔導員擔任指導老師,對社會實踐團隊進行安全督導、過程建議。學生根據專業背景,自發組成社會實踐重點團隊,選擇實踐主題,赴相應企業、街道、結對村(社區)進行實習實踐或基層調研,可在學校提供的社會實踐平臺、實習基地進行實踐。

圖1-1 社會實踐育人機制。資料來源:作者繪制
在實踐育人機制運行方面,高校應將社會實踐作為勞動教育評價的重要標準,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社會實踐過程進行過程監督,逐步完善學生過程性評價體系。完善教師社會實踐參與激勵制度,推行行政管理教師和專業指導教師“雙導師”帶隊模式,提高實踐指導的專業性。[4]在經費投入產出機制方面,學校應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為學生提供完善的實習實踐環境。規范實踐成果評選規則,提高優秀成果標準,樹立經典案例,統一組織宣傳與培訓,提高優秀社會實踐成果產出率。
參考文獻
[1]申紀云,高校實踐育人的深度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 2012(Z2): 第11-14頁.
[2]吳剛與高留才, 高校實踐育人內涵的多維解讀[J].教育探索, 2013(08): 第13-15頁.
[3]馬暉, 高職院校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現狀分析與發展建議[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9. 23(01): 第20-24頁.
[4]連鑫,暑期社會實踐的迷失——對大學生暑期實踐活動現狀的思考[J].教育現代化, 2016. 3(03): 第240-2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