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楊 范勇


【摘 要】目的:探討無抽搐電休克治療(MECT)對首發躁狂癥患者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選取本院68例首發躁狂癥患者開展研究,標本納入時間為2018年11月-2019年12月,隨機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分別實行常規藥物治療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對比治療成效。結果:觀察組的BRMS評分低于參照組,且和參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相對較高,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對首發狂躁癥患者所進行的治療中,無抽搐電休克治療能夠降低患者的BRMS評分,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安全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ECT in the treatment of first-episode mania.Results the BRM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first manic patients, ECT can reduce the BRMS score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Key words: non convulsive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non convulsive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safety
狂躁癥在臨床中是相對少見的,這種疾病在發作之后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身體健康產生直接性的影響,因此臨床中應該對這種疾病進行盡早地發現和治療。當前,臨床中對于狂躁癥這種疾病的治療等方式有很多,但是治療效果各不相同[1]。電休克治療指的是利用電流對人體大腦所產生的作用,使患者的大腦逐漸失去意識,并且還會伴隨產生痙攣的現象。常規治療方式雖然可以獲得相應的治療效果,但是患者很容易產生強烈的抽搐現象,并且還會伴隨產生缺氧的狀況,風險相對較高。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是一種由傳統電休克治療逐漸發展的治療方式,其治療效果非常顯著,在臨床中獲得了非常廣泛的應用[2]。本文的主要目標就是探討無抽搐電休克治療(MECT)對首發躁狂癥患者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68例首發躁狂癥患者開展研究,標本納入時間為2018年11月-2019年12月,隨機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參照組男、女患者各20例和14例;平均年齡為(31.25±8.08)歲,觀察組男、女患者各21例和13例;平均年齡為(32.04±8.24)歲。兩組基線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障礙類疾病的相關診斷標準;所有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存在藥物濫用史的患者;存在嚴重軀體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參照組
本組實行常規藥物治療,使用丙戌酸鈉、碳酸鋰等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用藥時間為8周。
1.3.2 觀察組
本組實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前一天要停止服用藥物,并且降低其鎮靜劑藥物的使用量,在治療完成之后則對繼續對患者實行藥物治療。告知患者在實行治療的前一天晚上要禁食禁水,并且對患者是體重進行測量,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狀況進行密切觀察。每個療程治療6-10次,治療時間為一個療程。患者取仰臥位。四肢保持自然伸直的狀態,對患者實行心電監護,創建靜脈通路,在穿刺成功之后使用丙泊酚、氯化琥珀膽堿以及硫酸阿托品對患者實行靜脈滴注,然后在患者的頭部顳側放置電極,同時在患者的口腔中放置口腔保護器,護理人員使用左手拖住患者的下頜,右手手臂則要對患者的雙肩進行按壓,之后對患者實行電流刺激,在完成治療之后取出口腔保護器,并且對患者實行加壓供氧,時間為5-10分鐘,直到其恢復自主呼吸。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BRMS評分,并且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的BRMS評分顯著降低;有效:患者的BRMS評分有所降低;無效:患者的BRMS評分并沒有產生變化。
1.4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1.0軟件統計分析數據,BRMS評分等計量資料使用()表示,并開展t檢驗;以%表示臨床治療效果并通過百分數的形式進行表示,并實施卡方檢驗,如果統計值P值小于0.05,則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BRMS評分比較
觀察組BRMS評分低于參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2.2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參照組臨床治療有效率顯著低于觀察組(P<0.05)。詳見表2。
3 討論
狂躁癥在臨床中是一種較為少見的疾病,其發病因素相對復雜,通常認為其產生和精神、體質、遺傳、代謝失調、中樞神經介質功能失調等因素有關,其主要表現為情緒興奮、活動量大、睡眠減少,危害性相對較大,不管是對自身還是對他人都會帶來一定的傷害,并且會使精神壓力以及生活壓力變得更加嚴重。狂躁癥這種疾病治療起來相對困難,當前并沒有特效的治療方式,臨床中通常是使用丙戊酸鈉、碳酸鋰等藥物對患者治療,但是其治療效果并不顯著[3]。記憶力短暫性下降是這種疾病所產生的不良反應,這不管是對患者還是患者家屬都會產生一定的顧慮心理。相關研究表示,在對患者實行靜脈滴注治療之后可以促進患者記憶力的逐漸恢復。因為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對肌肉松弛劑進行了應用,因此在去極化過程中經常會產生肌肉痛、頭痛等一系列不良反應[4]。
臨床研究發現,無抽搐電休克能夠對狂躁癥進行有效治療,這種治療方式是在患者麻醉之后,對其實行吸氧處理并且使用肌松劑進行治療,然后利用脈沖電流使大腦皮層進行放電,使患者的腦細胞產生生理性的改變,這種治療方式能夠促進大腦功能的盡快恢復,能夠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在對首發狂躁癥患者所進行的治療中,無抽搐電休克不但能夠提高治療效果,還有這較高的安全性,通常不會引起不良反應[5]。另外,MECT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優化患者的心理狀態以及精神病癥狀,強化患者的思維速度以及對事物的相關反應能力。和傳統形勢下的藥物治療以及電休克治療相對比,因為MECT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對肌松劑進行了應用,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最大程度地減少了不良事件的產生[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BRMS評分低于參照組,且和參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相對較高,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在對首發狂躁癥患者所進行的治療中,無抽搐電休克治療能夠降低患者的BRMS評分,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對首發躁狂癥患者所進行的治療中對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加以應用,其效果非常顯著,可以進一步降低患者的BRMS評分。
參考文獻
嚴華. 無抽搐電休克治療(MECT)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記憶的遠期影響探討[J]. 當代醫學, 2019,6(24):65-67.
劉琳. 觀察綜合護理干預對緩解無抽搐電休克治療(MECT)術后頭痛患者的臨床效果[J]. 中國醫藥指南, 2019,56(16):279-280.
王志民, 王帥, 齊向東, 等. 無抽搐電休克(MECT)聯合氨磺必利治療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療效及不良反應[J].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19,42(1):203-204.
孟德軒. 氟伏沙明與無抽搐電休克聯合不同劑量阿立哌唑治療強迫癥的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 安徽醫藥, 2019, 23(2):37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