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慶華 樊憲義 王棟磊
【摘 要】目的:研究血管內機械取栓在急性腦梗死治療中的臨床成效。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1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根據不同治療方式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54例)機械取栓,對照組(34例)靜脈溶栓,對比其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后NIHSS、mRS評分、血管復通率及治療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血管內機械取栓可有效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血管復通率及治療效果。
【關鍵詞】血管內機械取栓;急性腦梗死;療效
Abstract:Objective Effect of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o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From November 2015 to January 2019, 88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The observation group (54 cases) received mechanical thrombus removal, and the control group (34 cases) received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Results: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etter NIHSS, mRS score, vascular recanalization rat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rate, P <0.05,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Conclusion:Mechanical thrombectomy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Key words: intra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efficacy
急性腦梗死是指腦部血管栓塞、腦供血不足導致的腦組織壞死現象,具有發病急驟、進展迅速、致死及致殘率高的特點。可嚴重損害患者的神經及生理功能,對其生活質量、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脅。提高血管疏通率、恢復其血流灌注,改善腦組織的血氧供給,降低神經缺損程度是治療急性腦梗死的主要目標。現階段針對急性腦梗死的臨床常用治療方式包括動、靜脈溶栓治療及機械取栓治療。有研究表明,相較于動、靜脈溶栓,機械取栓對于大血管閉塞引起的腦梗死治療效果更好,再通率更高,再通時間更短[1]。本次研究選取我院8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做研究對象進行對比分析,觀察機械取栓對其的治療效果,現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5年1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將其分為觀察組(機械取栓54例)與對照組(靜脈溶栓34例)。觀察組男女比例32:22,年齡45~78歲,平均(61.25±2.13)歲;對照組男女比例19:15,年齡46~75歲,平均(60.97±2.25)歲,所選患者均確診為急性腦梗死,基線資料上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了同意書,患者無顱內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礙。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合并活動性出血及血壓控制不佳者。
1.2 方法
觀察組機械取栓:局部麻醉+鎮靜麻醉下采用Seldinger技術進行單側股動脈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8F導管鞘,6F Naiven導引導管在導引導絲的導引下置入病變側頸內動脈。造影顯示頸內動脈系統,Rebar-18微導管經微導絲引導通過閉塞段,經造影確認血栓遠近端,將Solitaire支架(美國EV3公司)在栓子處釋放,維持5min后在經Y閥抽吸下將Solitaire支架收入Rebar-18微導管內并一同拉入Naiven導引導管,經Naiven導引導管拉出, 再次經Naiven導引導管行血管造影觀察血流情況,反復上述操作直至阻塞血管血流通暢暢通。對照組靜脈溶栓:使用阿普替酶(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批準文號S20110051)劑量及使用方式:0.9mg/kg,最大劑量為90mg,首劑量10%在1min內靜脈推注,余量維持1h靜脈點滴輸入。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NIHSS及mRS評分,血管復通率及治療有效率。
1.4 療效評價
顯效:治療后血管復通率≥90%,NIHSS分值降低≥6分,工作及生活能力基本恢復。有效:血管復通率≥70%,NIHSS分值降低≥3分,工作及生活能力得到明顯改善。無效:血管復通率<30%或出現再狹窄,神經功能無明顯改善或持續性惡化。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經SPSS21.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神經及生理功能比較
觀察組NIHSS評分(2.28±1.25)分、mRS評分(1.02±0.41)分,明顯優于對照組,t=7.781、8.974,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患者血管復通率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中血管完全復通18例、部分復通32例、持續閉塞4例,總復通率92.59%,明顯高于對照組,=6.022,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觀察組治療后顯效17例、有效34例、無效2例、死亡1例,總有效率94.44%,明顯高于對照組,=7.750,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
3 討論
急性腦梗死患者因血液運輸受阻,局部腦組織缺血性壞死,神經元及神經膠質細胞受到損害,最終影響其神經功能,嚴重者可導致患者出現意識不清、昏迷等癥狀并危及其生命安全。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來說,其治療的首要目標是恢復腦組織血運,改善其血流灌注情況,實現血運的有效復通。若無法在特定的時間窗內疏通阻塞的血管,則會造成患者的腦組織出現永久性、不可逆轉的損傷,導致其殘疾或死亡。
靜脈溶栓是急性腦梗死的首選治療方式,其具有操作方便、經濟性、患者接受度高的優點。但是靜脈溶栓的治療時間窗較短,僅有4h,同時在溶栓過程中易藥物使用劑量不易掌握,易誘發大出血,溶栓后的血管再狹窄率較高,而且部分患者存在藥物溶栓禁忌癥,無法進行靜脈溶栓[2]。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mRS評分、血管復通率及治療有效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血管內機械取栓可有效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血管復通率及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朱青峰,賈靜,解新民,等.多種技術在急性腦梗死機械取栓術中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9,24(10):619-622.
楊叢,林振中,林木墩.機械取栓治療急性大面積腦梗死的療效[J].中國醫藥科學,2019,9(17):23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