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那爾?烏斯滿

【摘 要】目的:研究腹腔鏡與小切口手術切除膽結石的療效差異。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68例膽結石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4例)采取小切口手術切除膽囊治療,實驗組(34例)采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療效差異。結果: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SF-36生活質量量表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均0.05)。結論:相較于小切口手術切除膽囊,腹腔鏡手術的手術效果更佳顯著,并發癥較少,具有較大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腹腔鏡;小切口手術;切除膽囊;膽結石
膽結石是一種膽囊或膽管內產生結石的膽道系統疾病,臨床主要采取手術治療膽結石,但既往所使用的開腹治療的并發癥較多,患者術后康復緩慢,治療體驗不佳。本文筆者將采取腹腔鏡與小切口手術切除膽囊切除治療膽結石進行研究,旨在為臨床提供指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68例膽結石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4例)男性12例、女性22例;年齡31~74歲,平均年齡(52.19±8.10)歲;病程7~72月,平均病程(35.19±4.84)月;實驗組(34例)男性15例、女性19例;年齡28~77歲,平均年齡(51.87±9.22)歲;病程8~77月,平均病程(35.37±4.60)月。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具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小切口手術切除膽囊,患者行全麻后取仰臥位,在其右上腹部肋緣下做3~5cm切口,加用電刀將結締組織與皮膚組織剝離并打開腹腔后,使膽囊、肝臟、十二指腸等組織完全暴露,而后剪斷膽囊動脈,對膽囊管進行結扎處理,抽除膽囊內的殘余膽汁,隨后進行取石、切斷并提取膽囊等操作,完成后根據手術情況向腹腔內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實驗組采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患者行全麻后取仰臥位,在其肚臍部做1cm左右切口,加用氣腹針向內注入約10~15mmHg的二氧化碳氣壓,人工氣腹構建完成后置入腹腔鏡,探查并確定膽囊位置后,分開膽囊管及血管,將膽囊動脈進行結扎處理,而后將膽囊從膽囊床剝下,并將創傷面殘余組織清理干凈,最后將二氧化碳全部排出,依據手術情況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SF-36生活質量量表評分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數據處理均由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內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行檢驗,以P<0.05為具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水平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SF-36量表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3 討論
膽結石是因膽囊中的膽汁積液無法正常排出,使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逐漸升高,導致體液異常引起的疾病。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高固醇飲食的增加,膽結石的發生率呈現出高速增長之勢。近期有研究指出對膽囊結石患者采取切除膽囊可治愈,得益于醫療技術水平的快速提升,各類膽囊切除術在臨床得到了廣泛應用。
小切口切除膽囊術是治療膽囊疾病的重要手段,具有創傷小、手術瘢痕不明顯、患者痛感輕、術后康復快等優點[1]。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隨微創技術發展而來治療膽結石的主要方法,其優勢在于可以提供清晰、直觀的手術視野,有助于術中精準地探查到腹腔臟器及手術部位的組織結構,提高了分離并提取出膽囊的效果,同時具有切口小、對周圍組織損傷程度低等特點。本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SF-36量表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腹腔鏡切除手術可有效提高膽囊切除質量,加速患者預后恢復,顯著改善生活質量。另外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手術安全性更佳。與小切口切除膽囊術手術視野不開闊,對操作的精細要求高,更易引起并發癥有很大關系[2]。
綜上所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有效提高手術治療,促進患者預后康復,并具有較少的并發癥,有較大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鄧云學, 雷紹奎. 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療效研究[J]. 健康之路, 2017(2):872-872.
陳邊強.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臨床療效對比研究[J]. 名醫, 2019(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