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芹
關鍵詞:非語言交流;身勢語;空間語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湖南科技學院校級科研課題《非語言要素在交際中的功能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基金號為:17XKY032。
伴隨著文化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的發展,語言范疇和概念已經得到了擴大和更新。狹義上的語言一般指有語言符號的有聲語言和有文字記載的書面語言。廣義上的語言不僅包括有聲語言和書面語言,還包括各種可以傳達情誼的手勢、面部表情等。
非語言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也可以譯為“非言語溝通”、“非言語交往”、“非言語通訊”,指人際交往過程中,不使用語言而進行的信息傳遞過程。
非語言交流是一門新興的語言學科,重在伴隨著口語交際與書面語交際的各種非語言交際要素的研究。從本質上來說,非語言交際是一種體現非語言行為的過程,在特定的環境中與語言行為同時發生。非語言行為與語言行為都能夠傳達人的心理活動或思維活動,因此,非語言行為在信息傳達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語言行為同等重要。
教師的教學活動實際上也是一個語言行為與非語言行為同時進行的交際過程。教師通過語言行為傳遞知識信息,伴隨著語言行為的非語言行為在教學活動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成為教學交際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教師的常用非語言行為究竟有哪些呢?學者關世杰(1995)把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的非語言行為分成了人體語、時間語和空間語。賈玉新(1997)把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行為分成了時間語、身勢語和接觸語等。
本文擬結合以上幾位學者的分類方法,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以下幾種常見的非語言行為進行探討。
體語是非語言交際要素中涵蓋范圍最廣的,不僅僅包括面部表情、手勢、姿勢、撫摸和擁抱等身體接觸行為,還包括身材外表語與衣著服飾語等要素。
日常教學活動實際上是一個交際過程,由師生之間通過語言行為或非語言行為完成。教師在這個交際過程中不但要注意語言行為,同樣也不能忽視非語言行為對教學交際活動的影響。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能夠看到教師在面部表情、手勢、姿勢上面有著各種不同的風格。在教學評價中學生會根據教師的面部表情去判斷一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有親和力。比如有的教師性格比較活潑開朗,在授課過程中經常會面帶微笑,有的教師則不茍言笑。有的教師伴隨著口頭講解會有大量的手勢,但是有的教師則很少有手勢等動作。在肯定學生時有的教師除了口頭表揚還會有豎大拇指、輕拍學生肩膀或者撫摸比較年幼的學生的頭部等行為表達對學生的贊許或喜愛。
在交際中,人們可以運用目光接觸或避開、目光接觸的時間長短、視線的控制、眨眼、目光的抬高或低垂、睜眼的大小、閉上眼睛等方式傳遞信息。歐美人認為,熟識人之間交談時應保持適當的眼神交流,如果避開眼神接觸一般會被認為是不友好的行為,是對對方的談話內容不感興趣、害怕對方、不誠實可靠甚至是詭詐的表現,但是如果長時間盯著對方看也是不禮貌的。在中國,很多人在演講或講話時習慣照著講稿念,不是特別注重與聽眾進行目光的接觸,在西方聽眾看來屬于不禮貌、不尊重聽眾的行為。
以美國人類學家E.T.Hall為代表的學者對人際空間距離進行了研究,提出了“領域學(proxemics)”這一術語,他認為空間距離的大小能夠反映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關系及感情的親密程度,他把個人之間的距離分為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眾距離,并有其相應的尺度。
在大多數情況下,教師站在講臺上進行知識的傳授或疑問的解答,與坐在第一排的學生的人際距離保持在1m或以上,與后排就坐的學生的人際距離保持在5m-8m甚至更遠。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在必要的時候會走下講臺,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指導或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此時的人際距離一般保持在50cm左右。當學生需要教師手把手教實際操作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際距離甚至會低于50cm。
時間語言包括提前到達、準時赴約等。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一堂課的授課時長為40到45分鐘。教師提前五分鐘進教室、準點進教室、提前下課、準點下課或拖堂等現象對學生來說都不陌生。多數情況下教師普遍會提前五到十分鐘進教室為上課做準備,但是也有部分教師會踩著點進教室。有的教師聽到下課鈴響會立馬停止講課,但是也有教師會拖堂幾分鐘把正在講的內容講完,還有的教師會因為提前講完了課堂教學計劃中的內容而提前幾分鐘下課。
副語言包括有聲輔助語。有聲輔助語是教師通過語速、語調、音量等語言附加現象來傳遞信息的非語言類型,也稱為“伴隨語言”或“副語言”。教師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強調知識點時可以通過調整語速快慢、調節音量高低來吸引學生聽課時的注意力。
有時候教師看到講臺底下有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做與課堂教學無關的事情甚至與周圍的同學講小話,會通過停止講課幾十秒的方式引起學生注意,這也是教師為了維持課堂秩序、達到教學目的而靈活運用副語言的一種體現。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有學生有主觀上惡意破壞教學秩序、給課堂教學和其他學生帶來不良影響時,有的教師會采取“停頓無效后以嚴肅的表情結合抬高音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提醒、警告,督促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并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
教師的非語言行為在課堂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有時候比有聲語言更加重要。比如,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百分之百的學生喜歡面帶微笑、經常走下講臺與學生互動的老師。
教師的一顰一笑、每一個眼神對于正在求知的學生來說不僅是一種督促更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筆者曾經帶學生參加省級日語演講比賽,上半場因為種種關系,學生的得分墊底了。學生走下舞臺時的眼神是沮喪的,這時筆者沒有說任何一個字,只是定定地看了學生幾秒鐘,點點頭,招手示意學生坐筆者身邊繼續觀看其他選手比賽。下半場,該學生以第三名的成績將總分追到第五名,獲得了個人二等獎。走下講臺,學生笑著對筆者說:“老師終于笑了。”在筆者看來,當時學生暫時失利的情況下,任何有聲語言似乎都是蒼白無力的,唯有合適的非語言行為才有可能幫助學生鼓起勇氣、奮勇直追。
教師注重儀表不僅應該包括穿著打扮,也應該包括對自己的身高、體型、容貌等進行修飾。因為中國也有“以貌取人”這一說法,所以教師的服裝搭配、發型、妝容甚至體味都有可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筆者小學的時候新來的年輕女老師皮膚總是打理得非常光潔、不施脂粉也白里透紅、起腰長發烏黑發亮非常清爽、喜歡穿天藍色或者白色、大紅色等亮色的衣服,老師喜歡走下講臺與學生互動,每次老師穿過教室的時候總能聞到老師身上淡淡的茉莉花香水味,老師的聲音總是抑揚頓挫、在黑板上的板書一筆一劃都非常工整有力,老師這一系列的非語言行為無不展示出了老師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對學生的尊重,因此聽老師的課也成為學生的一種享受,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對老師任教科目的興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一對多展開教學活動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分配視線、與學生的目光接觸時間長短都對教學效果有直接的影響。在教學交際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目光接觸對于成功達到教學交際目的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全程埋頭照著教材照本宣科或者對著ppt念課件內容而避開與學生進行目光接觸,一般會被學生認為是非常傲慢無禮的教師。
綜上所述,教學活動是一個師生共同交流的過程,不僅需要教師高效率利用有聲語言的優勢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而且需要教師靈活運用非語言行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該更多地了解非語言行為及其交際功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蔡向凡.課堂非語言行為內涵的文化差異散議[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1):121-124.
[2]李永芳.大學英語課堂教師非言語行為對教學效果的影響[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01):70-72.
[3]王麗梅.教師課堂非語言行為及其應用策略[J].教學與管理學學報,2018(09):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