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文兵
在黃梅戲的發展的過程中,隨著劇目的豐富和觀眾的需求出現了不少以小生主演的大小戲,但是到了改革開放以后,戲曲受到其他藝術沖擊后,黃梅戲是在一個非常畸形的狀態發展的,或許很多劇種都有這樣的問題,靠女性演員吸引觀眾的目光和關注,黃梅戲的劇院、劇團捧出大量的女演員, 比如“五朵金花”,還有現在舉辦的黃梅戲青年比賽“尋找七仙女”。從比賽上就看出沒有男演員的事,黃梅戲的今天就是“陰盛陽衰”局面,劇團演出排演的戲都是以旦角為主的劇目,可是劇團里,藝校每年都培養了很多的優秀的男演員大部分沒戲演出,都在跑龍套或伴舞。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安慶市黃梅戲劇團把一出以小生主演的劇目《孝子冤》,找了個編劇,改編了這個劇本,改名為《慈母淚》,把原著小生張秀這一男角色的故事,改編成了旦角發生的故事,用女演員來主演,故事的情節完全一樣只是換了角色性別,黃梅戲的傳統梁祝題材劇目《山伯訪友》,梁山伯是一號角色,但新的黃梅戲《梁祝》是以祝英臺為主。還有傳統劇目《趕子圖》說的是落難公子張保童受陳家母女救助后高中狀元的故事,可是現在只演旦角陳月英給張保童“送茶”這一段,還有大戲《漁網會母》文武小生尋找母親的故事,現在只母親“認子”這段戲,包括很多花腔戲中很多都是小生和丑行主演的,現在也都沒了,都以旦角為主。這樣的狀況造成了很嚴重的問題,失傳了很多的傳統小生劇目。
黃梅戲最初是獨角戲,一人唱,自嘆的形式唱一個人身上發生的事,后來兩小戲時有了小丑、小旦,再到三小戲的階段出現了小生。黃梅戲發展到能演大戲的時候,行當里就有了正生,也就是京劇中的老生。在黃梅戲發展過程中,很長一段時期演員屬于半職業的演員,這就出現一種現象就是演員之間的串行,因為男女同調,演唱黃梅戲的男演員都需要很好的大嗓,所以一個院團出現個能挑梁賣座的男演員是很難得,黃梅戲發展的時間較短,所以小生與老生,包括花臉行當,都沒有獨立的行當聲腔系統,只是在唱腔韻味處理方面,借鑒其他劇種的行當的演唱音色和演唱方法,演員在跨行當的表演時,程式的動作上吸收借鑒了京昆的各行當的表演程式方法手段,早期黃梅戲演員或許一直到現在只要有嗓,什么行當都能演,行當程式不規范這種現象一直伴隨著黃梅戲的成長,黃梅戲一代宗師王少舫先生,他是京劇麒派老生出身,但他改唱黃梅戲后,主攻小生比如《天仙配》的董永,但同時也要演老生,比如《女駙馬》中男一號劉文舉就是老生,另外還有出大戲《羅帕記》中前面的王科舉是小生,后面十八年后,又要變成老生,這個角色王少舫先生演合適,包括當代的黃梅戲主要男演員都是小生、老生全演,所以在舞臺上小生的表演有老生的味道,老生的表演又有小生的東西,還有當今現在黃梅戲演員在排演新劇里會演年齡跨度很大的角色,所以黃梅戲現在男演員的行當是模糊的,沒有專攻,包括女主演旦角沒有自己的專攻。
黃梅戲從小調衍變成大戲,一直潛移默化的遵守著所有戲曲發展的規律,在遵循著戲曲美學的原則上在不斷壯大,可是發展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就提前開始變革,尤其在改革開放后黃梅戲大的院編創新戲的方向發生了變化。
在上世紀的80年代末,黃梅戲開始大量排演現代戲,黃梅戲通過媒體推出了大量現代黃梅戲電視音樂劇,這類的戲曲電視劇,電視劇的導演要求只保留黃梅戲的音樂,而且用通俗的歌唱的唱法來演唱,而黃梅戲的鑼鼓、程式、念白通通都不要,說話就用電視劇的普通話對白,例如黃梅電視劇《家》《春》《秋》等等,這種現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媒體宣傳了黃梅戲,但給黃梅戲界帶來很大的影響,首先全國很多觀眾以為黃梅戲像唱歌一樣,沒有鑼鼓、沒有程式、念白是生活中的普通話,這樣的戲曲電視劇影響到舞臺劇的創作,很自然地接受話劇加唱,古裝戲都改良服裝,貼近影視裝寫實的風格去掉水袖,生行不穿厚底,老生不帶髯口貼真實得胡子,表演淡化程式,很多新排的劇目幾乎聽不見鑼鼓,作為地方戲沒有語言的特色,和聲腔的特點還能成為地方戲嗎?黃梅戲的發展本身就不長,基礎就不牢,大量新編新創的劇目都是在淡化戲曲程式的表演,以民歌和通俗方法演唱戲曲,再加上話劇加唱,相當一大部分知名的黃梅戲演員認為,這才是中國戲曲發展的正確道路,在這些排演的大量的新劇目中只有男人、女人,沒有行當。
黃梅戲小生很多的劇目面臨失傳,得不到繼承,談不上發展了,小生這個行當可能永遠是陪旦角演戲的配角。只要有黃梅戲就是《天仙配》“樹上鳥兒成雙對”,在全國各劇中戲曲專業的朋友們提到黃梅戲總是僅知道這兩段唱腔,能代表黃梅戲小生行當的角色只有“董永”這樣的角色。并且認為黃梅戲的小生行當表演風格都是“董永”這個形象的風格,像黃梅戲電影《牛郎織女》的“牛郎”的人物形象、穿戴、表演基本一樣。很多兄弟劇中的朋友,包括戲曲觀眾都認為黃梅戲的小生最適合演“董永”這種類行的角色,不需要太多的程式表演風格,貼近生活韻白。同行認為,黃梅戲的小生在駕馭“巾生”“官生”“窮生”等比不上越劇的小生,更別提能否演“雉尾生”“文武小生”。黃梅戲小生的戲路是很窄的,黃梅戲的小生僅僅現在留下來的只是一些觀眾熟悉的朗朗上口的唱段,有真正些好的有演唱水平有難度的傳統唱段,除了黃梅戲業內圈內演員知道去演唱,大部分觀眾是不熟悉的。
這樣長此以往,黃梅戲小生行當每個演員唱的表演風格、演唱方法也是近似的,沒有個性,沒有特點,何談將來會有流派產生?如果在這樣繼續下去,多少年后,黃梅戲這個劇種只有生行和旦行,沒有其他行當的存在了,黃梅戲的未來前景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