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福 何堯 王影
關鍵詞:公共衛生產品;供需矛盾;多元化供給
基金項目:西南石油大學2018年人文社科專項基金(項目編號:2018RW022)
重大疫情或傳染病的出現時,疫情防控通常表現為一個由層層機構到個體的流程。社區在層級鏈條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公共產品的本質屬性在于它的公平性,公共產品的供給不僅可以彌補市場失效,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同時還要求實現社會總福利和人均總福利的最大化,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目標。
筆者通過網絡問卷形式針對社區公共產品的供需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04份。在需求表達中,健康監測、防護設備提供和環境清潔是居民需求最強烈的三項產品,而防疫知識和疫情信息被列入前三的次數較少。值得注意的是居民對“封閉管理”的需求評價出現了兩極分化,約33.8%的居民將其列入需求前三位,同時也有41.2%的居民將其列入最后一位。
部分社區的公共衛生物品供給時間相對滯后。本次疫情形成全國影響的時間為2020年1月20日,1月21號中央做出全國性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此后全國各省開始積極響應。社區實行疫情防控的普遍滯后與各級政府。社區的反應缺乏主動性,缺乏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迅速反應能力。此外,城鄉之間的響應時間也存在較大差別,有39.8%的城市社區能夠在1月26日之前實施防疫措施,而在農村社區這一比例僅有25.1%。
公共衛生用品供給不足。防護用品供給上,絕大多數社區不能滿足居民的需求。僅有6.7%的居民表示社區能夠提供充足的防護用品,有52%的居民表示社區從未提供過。在環境清潔方面,約有近20%的受訪者表示從未組織過人員對公共設施進行過清潔消毒處理,這一現象在農村社區表現得更突出,比例達到了26.3%。公共防護用品供給的不足一方面由于基層社區缺乏相應的應急準備。另一方面也充分體現出了我國社區普遍存在的資源動員能力弱的缺陷。
健康服務供給能力低。在健康監測與管理方面,僅41.2%的社區對居民進行過比較全面的健康檢查和登記,23.5%的社區則從未進行過相關檢查,35.3%的社區僅測量過體溫。在健康管理的供給上,農村社區要比城市社區表現得更差,農村社區中有超過30%的社區未對居民進行過任何檢查,而城市社區這一比例僅為13.2%。城市社區中有50%的社區對居民進行了全面的健康檢查和登記,農村社區則要低20個百分點。
構建社區公共衛生產品多元化供給機制。產權理論認為,對于公共物品的產權安排無論單獨采取哪種形式都存在著弊端。若公共產品采取公共產權的方式,完全由政府負責容易出現政府的無線膨脹和效率遞減的情況。若完全采用私有產權的形式,則無法徹底解決公共產品的收費問題,出現效用實現不足和供給不足的現象。在社區公共衛生產品中應適度引入市場機制,通過市場手段促進社區與私營醫療的合作。
建立居民社區公共衛生產品需求意愿表達機制。社區居民作為公共衛生資源配置的主力軍,應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和主動性,依托社區表達需求偏好,將“自上而下”轉變為“自下而上”的決策制度,以實現不同社區在各類產品上的不同供給規模,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自下而上供給決策制度的建立,其實就是社區公共衛生產品需求意愿表達機制的建立。社區可借助“互聯網+公共服務”的方式,在提升公眾民主意識的基礎上,形成開放、多元的有效參與,進而實現供需的有效結合。
形成“產品俱樂部”。俱樂部具有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兩個重要特征。針對某一公共產品建立“俱樂部”之后,如果該公共產品能夠滿足其需求,他會真實表達出自己的消費傾向,加入特定的俱樂部。若產品不能滿足其偏好,該成員可以采取“用腳投票”的方式離開這一俱樂部。這一選擇、比較、加入、離開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需求欲望和偏好顯示的過程。
參考文獻
[1]Jane South,Gemma Phillips.Evaluating community engagement as part of the public health system[J].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2014(68).
[2]晉繼勇.公共衛生安全:一種全球公共產品的框架分析[J].醫學與社會,2008(9).
[3]科斯.論生產的制度結構[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4]李紅梅.筑牢疫情防控的“社區防線”[N].人民日報,2020-02-21.
[5]馬東平等.基于公共產品視角探討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供給中的政府責任[J].中國衛生經濟,2015(7).
[6]吳素雄.公共衛生服務供給的碎片化與整合[J].貴州省黨校學報,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