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摘 要】目的:探討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伴消化性潰瘍藥物治療。方法:選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幽門螺桿菌感染伴消化性潰瘍患兒76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兩組均使用甲硝唑、阿莫西林治療,研究組應用奧美拉唑治療,對照組應用雷尼替丁治療。比較兩組EGF、PGE2水平、愈合時間和幽門螺桿菌根除時間。結果:研究組EGF、PGE2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愈合時間和幽門螺桿菌根除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伴消化性潰瘍的治療過程當中,聯合使用藥物的治療效果更理想,可以改善EGF、PGE2、愈合時間以及幽門螺桿菌根除時間等,臨床上應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伴消化性潰瘍;藥物治療
消化性潰瘍是指在各種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發生炎性反應與壞死、脫落、形成潰瘍,潰瘍的黏膜壞死缺損穿透黏膜肌層,嚴重者可達固有肌層或更深[1]。消化性潰瘍的發病機制主要與胃、十二指腸黏膜的損傷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復因素之間失衡有關,其中幽門螺桿菌桿菌感染是消化性潰瘍重要的發病原因之一[1]。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發展,更多小兒被診斷出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的消化性潰瘍,治療的關鍵亦為根治幽門螺桿菌感染。但是在往期的研究過程中,聯合使用藥物易引起幽門螺桿菌耐藥性[2]。所以為了更好的幫助治療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伴消化性潰瘍,使用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并對各項指標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幽門螺桿菌感染伴消化性潰瘍患兒76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齡3-15歲,平均年齡(8.7±2.1)歲;研究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齡4-17歲,平均年齡(10.5±2.4)歲。兩組患者資料有可比性(P>0.05),此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是自愿參與。
1.2 方法
兩組患者通過各項檢查后,將所有信息詳細記錄。并給予患者甲硝唑(國藥準字H51021142,四川太平洋藥業有限責任公司,0.2g),20mg/(kg·d),分2次(最大劑量0.5g,2次/d);阿莫西林(國藥準字H20123142,哈藥集團三精明水藥業有限公司,0.5g),50mg/(kg·d),分2次(最大劑量1g,2次/d)。連續治療兩周。
1.2.1 對照組:使用雷尼替丁(國藥準字H51021484,四川太平洋藥業有限責任公司,0.15g)2次/d,0.15g/次。連續治療兩周。
1.2.2 研究組:使用奧美拉唑(國藥準字H20123096,北京亞寶生物藥業有限公司,20mg),0.6-1.0mg/(kg·d),分2次。連續治療兩周。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EGF、PGE2水平。治療前在患者保持空腹狀態下抽取肘正中的靜脈血2ml,3000r/min離心5min,檢測EGF(上皮生長因子)、PGE2(血清前列腺素E2)、使用的是熒光免疫分析法,所有試劑盒均是由上海勁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具體的操作過程按照說明書進行。在患者治療后使用14c-尿素呼吸試驗聯合快速尿素酶對幽門螺桿菌感染檢查,并使用胃鏡檢查潰瘍愈合的情況。
(2)比較兩組愈合時間和幽門螺桿菌根除時間。檢測幽門螺桿菌根除情況可以每隔兩日進行一次,將治療2周后的根治情況詳細記錄。檢驗的方式是使用14c-尿素聯合快速尿素酶試驗進行。所有患者治療后呈現陰性可以判定為幽門螺桿菌根除。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18.0進行分析,其中計數進行(%)檢驗,計量進行t檢測()檢驗,P<0.05提示有顯著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EGF、PGE2水平對比
對照組治療前EGF、PGE2水平分別是(0.24±0.05)PS/mL、(22.52±6.33)PS/mL,治療后分別是(0.31±0.04)PS/mL、(60.52±9.92)PS/mL;研究組治療前EGF、PGE2水平分別是(0.23±0.04)PS/mL、(22.42±6.33)PS/mL,治療后分別是(0.42±0.06)PS/mL、(79.52±10.82)PS/mL,研究組EGF、PGE2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愈合時間和幽門螺桿菌根除時間對比
對照組愈合時間為(4.1±1.5)周、幽門螺桿菌根除時間為(11.4±2.4)d;研究組愈合時間為(3.3±1.3)周、幽門螺桿菌根除時間為(8.4±1.4)d.研究組患者愈合時和幽門螺桿菌根除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等都可以斷定為小兒潰瘍病,但是主要是指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發生更多的位置為球部,胃潰瘍容易發生在胃小彎近幽門處。幽門螺桿菌感染和消化系潰瘍的發生、延遲愈合、復發等有一定的聯系。隨著研究技術不斷增強,發生小兒消化性潰瘍概率也逐漸增高,所以對消化性潰瘍的治療顯得尤為重要,同時也受到更多人們的關注。當消化道pH值較高時,使用抗生素治療殺菌效果更好,所以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需要增高胃腸道的pH值。臨床中使用較多的抗生素是阿莫西林、甲硝唑等藥物。但是根據研究顯示,如果使用較多不適宜的抗生素,患者會產生耐藥性,概率到達35%以上,治療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伴消化性潰瘍方面帶來一定的困難性。在對小兒進行研究中發現,幽門螺桿菌的發生高達55%以上是在兒童時期。主要是通過口腔感染,如果感染后沒有及時或有效的治療,可能會導致患兒成為終生帶菌者,對生長發育、身體健康等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不治療,也會導致消化性潰瘍的發生,同時也會引起消化道腫瘤的發病率增高。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使用雷尼替丁以及奧美拉唑兩種抑酸藥物,配合甲硝唑、阿莫西林共同治療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伴消化性潰瘍后,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愈合時和幽門螺桿菌根除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這是由于奧美拉唑可以幫助機體抑制胃酸分泌,增高胃內pH值,同時也可以降低胃酸對病變組織產生的不良影響,促使潰瘍部分快速愈合。甲硝唑與阿莫西林的聯合使用有利于幽門螺桿菌的根除。雷尼替丁是臨床中常用到的H2受體拮抗劑,亦用于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內PH值。我們可以斷定研究組使用的藥物可以更好的修復潰瘍黏膜、抑制胃酸分泌等。
健康人群的消化道黏膜具有豐富的血供以及強大的再生功能,所以可以分泌出更多黏液。黏液-黏膜屏障是由脂蛋白、黏膜上皮細胞、碳酸氫鹽、分泌的黏液組合而成,它不僅可以減少食物造成的損傷和磨損的不一致,還可以起到潤滑的作用。所以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EGF、PGE2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奧美拉唑聯合常規抗菌藥物使用可以加速修復潰瘍黏膜出現的損傷。
綜上,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伴消化性潰瘍的治療過程當中,聯合使用藥物的治療效果更加理想,可以改善EGF、PGE2、愈合時間以及幽門螺桿菌根除時間等,臨床上應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李明花.不同治療方案治療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伴消化性潰瘍的療效比較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96):327-328.
馬卉, 高輝, 黃業斌,等. 復方嗜酸乳桿菌聯合常規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消化性潰瘍的療效觀察[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7, 27(13):2932-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