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斌
【摘 要】目的:觀察肝衰竭患者使用血漿置換與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的成效。方法:納入56例肝衰竭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療方式,對比成效。結果: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結論:肝衰竭患者使用血漿置換與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后效果明顯。
【關鍵詞】血漿置換;連續性;血液凈化;肝衰竭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lasma exchange and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Method:Fifty-six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 were included, and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were adopted to compare the effects.Result: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 <0.05.Conclusion: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after plasma exchange and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treatment.
Key words: plasma exchange; continuity; blood purification; liver failure
肝衰竭是因種種因素造成肝合成、排屑或是生物轉化功能障礙,進而出現一系列綜合征的表現(肝性腦病、腹水等)[1]。臨床中治療肝衰竭的主要方式為內科綜合性治療,血漿置換與連續性血液凈化是最常見的治療方式[2]。因此此次研究圍繞肝衰竭患者使用血漿置換與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的成效進行探究,選取56例患者為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納入2017年2月~2018年3月期間治療的56例肝衰竭患者,按照入院順序分為研究組與常規組。其中常規組中男女比例為18:10,年齡在29~51歲之間,平均(33.33±4.12)歲;研究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5:13,年齡在30~50歲之間,平均(32.21±4.01)歲。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經過臨床檢查確診是肝衰竭的患者、均出現消化道癥狀及黃疸的癥狀;同意納入研究者。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者;患有精神疾病者;合并心腎障礙疾病者;拒絕納入研究者。
1.2 方法
常規組:采取血漿置換治療,采用德國的血液凈化儀器與血漿分離儀器完成血漿置換,每次置換的血漿為2000~3000ml左右,每次置換治療的時間需要間隔3~5d。
研究組:血漿置換治療聯合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采用的儀器為德國的血液凈化儀,首先給患者建立血液通路,待血漿置換完成后,用一根導管進行血液凈化,使用稀釋法將置換液輸入,將血流量設置為150~200ml/min,單次的置換液量是30~50L,用低分子肝素進行抗凝治療,開始的劑量為2000U,最終追加為500~800U/h,每次的血液凈化治療時間在10~12h左右。
1.3 觀察指標
(1)肝功能指標變化;
(2)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23.0分析,肝功能指標用()表示,t檢驗;不良反應情況用(n,%)表示,X2檢驗。若p<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肝功能指標
治療前,常規組患者的總膽紅素為(172.25±31.01)μmol/L、白蛋白值為(27.98±4.45)g/L、凝血原酶時間為(1.81±0.48)d;研究組患者的總膽紅素為(174.36±31.22)μmol/L、白蛋白值為(27.47±4.41)g/L、凝血原酶時間為(1.87±0.47)d;分別對比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p均>0.05,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常規組患者的總膽紅素為(88.54±15.26)μmol/L、白蛋白值為(30.14±5.01)g/L、凝血原酶時間為(1.55±0.34)d;研究組患者的總膽紅素為(48.96±17.01)μmol/L、白蛋白值為(34.15±5.08)g/L、凝血原酶時間為(1.41±0.33)d;分別對比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p均<0.05,有統計學意義。
2.2 不良反應
治療后常規組患者中出現血壓下降者有3例(10.71%)、肢體麻木者有3例(10.71%)、過敏者有4例(14.29%),總發生例數為10例,總發生率為35.71%;研究組患者中出現血壓下降者有1例(3.57%)、肢體麻木者有2例(7.14%),總發生例數為3例,總發生率為10.71%。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X2=4.909,p=0.027),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導致患者出現肝衰竭的首要因素是感染,多數患者是因乙肝病毒感染[3]。肝衰竭患者在臨床中主要的癥狀為:虛弱、乏力、消化道癥狀、黃疸、出血傾向、發熱。臨床中治療肝衰竭患者的方式為血漿置換、血液凈化,血漿置換能夠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但是需要大量的庫存血漿,在臨床中較為困難[4];連續性血液凈化能夠將患者血漿中的毒性分子吸附,減少對于患者肝臟的傷害[5]。
此次研究中得出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明顯優于常規組,比較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研究所述得出:肝衰竭患者使用血漿置換與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后,患者的肝功能均有效改善,且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
參考文獻
趙海紅,何澤寶,蔡妙國,等. 連續性腎替代治療聯合血漿置換治療晚期肝衰竭合并肝腎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 浙江醫學,2016,38(12):915-917+939.
戴小財,劉迪,劉青.血漿置換聯合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肝衰竭患者的臨床療效[J].醫學臨床研究,2019,36(9):1715-1717.
楊曉玲,周強,鄭春華, 等.血漿置換聯合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肝衰竭患者短期療效觀察[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8,21(3):469-470.
萬柳,張權,祝益民. 血漿置換聯合連續性血液凈化在兒童肝衰竭治療中的應用進展[J]. 中國全科醫學,2016,19(S1):231-235.
韓世權,陳曉園,蘇曉蕾,等. 不同的血液凈化方法治療肝衰竭療效分析[J]. 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2015,19(03):27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