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雅麗


【摘 要】目的:研究納洛酮與依達拉奉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實用價值。方法:按1:1將所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所有患者均接受降糖、降壓、脫水、抗凝、氧療等常規治療,依達拉奉靜滴治療。研究組在此基礎上每日微量泵持續泵入納洛酮。觀察治療前后NIHSS評分、GCS評分變化,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結果:所有急性腦血管病患者用藥后NIHSS評分均降低,GCS評分均升高,研究組NIHSS、GCS評分變化幅度均大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所有患者未見明顯藥物不良反應。結論:納洛酮與依達拉奉聯合用藥,可以明顯改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安全可靠。
【關鍵詞】缺血性腦卒中;納洛酮;依達拉奉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的具有高致殘率、致死率的疾病之一[1],就算給予藥物治療,也會殘留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肢體功能障礙的后遺癥,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諸多不便。臨床治療要趁早,最好在發病4-5h內給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靜脈溶栓治療,還應尋找藥物改善患者腦部損傷情況[2],從而降低治療后語言功能障礙、肢體功能障礙的發生率。本次研究旨在觀察納洛酮與依達拉奉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實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130例作為研究對象。排除交流障礙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既往有神經系統損害者,合并消化性潰瘍者。患者年齡53-76歲;男85例,女45例;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BI)評分<45分;中國卒中量表(GSS0)評分25-35分。按1:1將所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基礎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降糖、降壓、脫水、抗凝、氧療等常規治療,并給予依達拉奉30mg+生理鹽水100ml靜滴;研究組在此基礎上每日微量泵持續泵入納洛酮2mg。依達拉奉每日給藥2次,納洛酮每日給藥1次,連續給藥14d。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NIHSS評分、GCS評分變化,臨床療效及安全性。
1.4 統計學分析 指定研究人員記錄、評定觀察指標,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有統計學差異用P<0.05表示。
2 結果
2.1 NIHSS、GCS評分變化
如表1所示,所有急性腦血管病患者用藥后NIHSS評分均降低,GCS評分均升高,研究組NIHSS、GCS評分變化幅度均大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臨床療效及安全性 如表2所示,研究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有顯著性差異(P<0.05)。所有患者未見明顯藥物不良反應。
3 討論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高致殘率、高致死率,及其近年來逐步升高的發生率[3],表明了臨床尋找改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高效安全的用藥方案的重要意義。本次研究結果證實,納洛酮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可以明顯改善NIHSS、GCS評分,提示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有改善作用。分析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納洛酮屬于羥二氫嗎啡酮的衍生物[4],對β-內啡肽活性有抑制作用,能改善因內源性阿片樣物質導致的神經功能障礙。此外,還能通過對血栓素、前列環素的調節作用來改善機體微循環[5],從而促進缺血性組織的恢復。(2)依達拉奉是強效抗氧劑及羥自由基清除劑,能夠清楚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體內具有細胞毒性的羥自由基[6],從而達到改善神經功能損傷的作用。
本次研究結果證實,納洛酮與依達拉奉聯合用藥,可以明顯改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安全可靠。
參考文獻
何萬福,陳群,賈進明.納洛酮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分析[J].黑龍江醫學,2018,42(1):59-60.
林敏,王偉,洪文躍.腦心通聯合依達拉奉治療糖尿病伴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血管內皮功能變化影響研究[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6,9(36):112-115.
郭桂梅.納洛酮聯合血塞通治療老年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效果[J].臨床藥物經濟學,2017,12(2):54-56.
Shichinohe H,Kuroda S,Yasuda H,et al.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the free radical scavenger Edaravone(MCI-186)in mice permanent focal brain isehemia[J].Brain Res,2004,1029(2):200-206.
鄭興旺,楊偉風.納洛酮與依達拉奉聯合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4):624-627.
劉桂花,阿拉塔.休克時血漿內啡肽和前列腺素的變化及納洛酮抗休克作用的研究[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2,14(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