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詞睿 陳沖 袁妍


【摘 要】目的:探討肺功能檢查應用于兒童支原體肺炎恢復期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我科(宜春市人民醫院兒一科)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間出院的確診“支原體肺炎(MPP)”患兒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統計各型支原體肺炎患者出院時肺功能損傷比例、肺功能損傷程度、肺功能平均恢復正常時間,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普通型肺功能損傷比例與重癥型和難治型對比,具有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但重癥型與難治型對比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普通型肺功能損傷程度較低,其次是重癥型,損傷程度最高的是難治型;普通型肺功能平均恢復正常時間與重癥型和難治型對比,具有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但重癥型與難治型對比未見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肺功能檢查應用于兒童支原體肺炎恢復期具有了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肺功能檢查;兒童支原體肺炎;恢復期;臨床效果
兒童支原體肺炎(MPP)在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中占有一定比例,其對兒童健康影響較大[1]。該病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和咳嗽,部分患兒可見畏寒、頭痛、胸悶、胸痛等癥狀。多數MPP患兒預后良好,但重癥型和難治型患兒可遺留肺結構和/或功能損害,需長期隨訪。本文主要探討了肺功能檢查應用于兒童支原體肺炎恢復期的臨床價值,現詳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宜春市人民醫院兒一科)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間出院的確診“支原體肺炎(MPP)”患兒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齡6~10歲,平均(8.21±1.54)歲。
(1.2) 方法
對這些患兒出院時進行肺功能檢查,記錄下這些患兒的肺功能結果。此后對這些處于恢復期仍予口服阿奇霉素序貫治療或口服阿奇霉素序貫治療聯合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的患兒進行隨診。出院時肺功能結果正常,則一周后再查肺功能,如正常,則停止隨診。如結果異常,則繼續每周隨診一次肺功能,直至連續2次結果正常為止。完成100例兒童支原體肺炎(MPP)恢復期的肺功能隨診檢查,記錄檢查結果。并將這100名患兒按支原體肺炎嚴重程度分為普通型(MPP),重癥型(SMPP),難治型(RMPP)。分析這100例患兒隨診肺功能結果,并得出分析結果。
(1.3) 觀察指標
分別統計各型支原體肺炎患者出院時肺功能損傷比例、肺功能損傷程度、肺功能平均恢復正常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分析本次研究數據。正態計數資料用n(%)表示, 檢驗。計量資料采取()表示,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
2結果
100例患兒中,有80例為普通型支原體肺炎,18例重癥型支原體肺炎,2例難治型支原體肺炎。普通型肺功能損傷比例與重癥型和難治型對比,具有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但重癥型與難治型對比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普通型肺功能損傷程度較低,其次是重癥型,損傷程度最高的是難治型;普通型肺功能平均恢復正常時間與重癥型和難治型對比,具有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但重癥型與難治型對比未見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1、表2、表3。
3 討論
支原體肺炎患兒初期會表現出陣發性干咳,隨著病情的發展,咳嗽逐漸加劇,不過大部分患兒的精神狀況都不錯,并無氣促或和呼吸困難,但嬰幼兒身體素質較弱,癥狀較其他患兒會重一些,可伴有喘息或呼吸困難;而年長患兒肺部濕羅音出現相對較晚,會出現肺部實變體征[2]。
重癥型患兒可合并胸腔積液及肺不張,也可伴有縱隔積氣、氣胸、壞死性肺炎等。少數患兒病情危重,且發展迅速,極有可能出現呼吸窘迫,嚴重者甚至需要呼吸支持或體外膜肺支持,若治療無效可致死亡。
多數MPP患兒預后良好,而重癥型和難治型患兒可遺留肺結構和/或功能損害,需予以其長期隨訪。研究表明,MPP可誘發感染后閉塞性細支氣管炎、單側透明肺、閉塞性細支氣管炎合并機化性肺炎、肺纖維化等。急性期后,MPP患兒可發生反復性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及哮喘,若患兒其他系統受累及,可危及到生命或造成后遺癥遺留。
肺功能檢查是患兒在操作者引導下進行吹氣和吸氣,借助肺功能儀內的傳感器,采集患兒肺功能相關數據,經計算機軟件分析,計算出患兒肺功能各項指標[3]。以便了解患兒肺功能的情況,進而對患兒的恢復期康復治療提供參考依據,臨床價值不容忽視。
綜上所述,肺功能檢查應用于兒童支原體肺炎恢復期具有了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潘莉, 朱敏, 邰建飛. 支原體肺炎患兒血清白細胞介素-4,白細胞介素-17, 干擾素-γ,白細胞介素-36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 安徽醫藥, 2019, 23(1):132-135.
馮碧紅, 戴科娜, 楊好好等. 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特征分析[J]. 浙江醫學, 2019,41(11):1194-1196.
尚云.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特點及診療研究[J]. 現代養生, 2019,16(4):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