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


【摘 要】目的:分析乳腺癌術后PICC置管感染的高危因素和護理方法。方法:在進行此次實驗之處,需要先進行選取對象,主要是從我市的2018年3月份到2019年3月份接受治療的乳腺癌術后PICC置管化療患者,此次實驗總共選取了60人為研究對象。分析這60人中置管時間以及化療次數。結果:PICC的置管的長時間以及化療次數的增加都會引發患者受到感染的概率增加,并且還會產生明顯的差異。結論:乳腺癌患者在術后PICC置管時間的增長以及化療次數的增加都會引起患者增加感染的概率,所以務必要保證防止PICC置入的過程中是在無菌的環境下處理的,避免出現傷口發生感染現象。
【關鍵詞】乳腺癌;術后PICC置管;高危因素
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是指用導針穿刺后,將具有放射顯影的中心靜脈導管置入患者體內的一種置管技術。乳腺癌術后picc置管是目前乳腺癌患者常用的一種術后用藥方式,術后感染在臨床治療和護理并發癥中較為常見。術后置管時間的增加是導致置管感染的重要原因。為了減少PICC置管增加的感染發生率,我們選取60例乳腺癌術后PICC置管的患者在我院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分析
1.1 一般資料
此次試驗的過程中,選取研究對象的時間是從2018年3月份到2019年3月份,總共選取了60例進行PICC置管治療的乳腺癌患者,患者年齡最小的只有45歲,患者中年級最大的也不會超過59歲,60例患者的平均年齡大約為53歲。左側乳腺患者的人數為31人,右側乳腺患者的人數為29人。在選取此類疾病的患者過程中,第一個需要就是乳腺癌患者的標準,其次此次試驗的對象中不允許包含有精神類疾病的患者,身體功能受損的患者也應排除在外,處于哺乳期的婦女以及孕婦也不得參加此次試驗。
1.2 方法 在對PICC置管進行選擇的過程中,型號為4F,長度需要為65cm,內徑的大小為0.58cm的置管;選擇穿刺部位,主要是在患者的貴要靜脈處進行穿刺,在穿刺前需要對置管處皮膚進行消毒處理才可以施針,然后利用引導針將導管送到血管的預留長度后將導管進行封管處理,一般選擇的消毒方式是利用酒精消毒,另外還需要采用無菌的透明膜將PICC置管進行固定,需要借助X片保證將導管放置的位置處于患者的T6-7肋間。
1.3 觀察指標 需要觀察患者的感染情況和放置PICC置管的時間長短以及化療的次數。
1.4 統計學意義 本組數據采用SPSS19和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數據用(n, %)表示。采用卡方檢驗。
二、結果
2.1PICC置管患者感染發生及置管時間分析(n, %)(見表1)
三、討論
乳腺癌是一種惡性腫瘤,在女性中較為常見,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正逐步上升。目前乳腺癌術后護理方法多選擇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穿刺,導管護理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首先,在穿刺前,護理人員經過紫外線消毒燈室內消毒、滅菌時間30分鐘所需的所有設備,注意消毒,醫務人員可用酒精、碘伏進行皮膚消毒工作,確保在無菌條件下操作,操作區域消毒后,避免操作人員走動太多;第二,穿刺過程中,要以穿刺點為中心,直徑大于20cm進行常規消毒,鋪孔巾以后進行穿刺操作,進針長度在3-6cm,穿刺過程要遵循快、準、溫、輕的操作原則,保證穿刺操作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完成,避免穿刺區域暴露時間過長,通過引導針到達血管后要撤出導管針芯,并用鑷子將導管到達原定位置。在穿刺過程中要嚴格進行無菌操作,如導管誤入動脈,應取下導針,在出血點施加局部壓力止血。出血點應在第二次穿刺前止血。
穿刺患者穿刺后,穿刺操作人員應使用薄膜固定留置導管并做相應標記。同時消毒后用無菌敷料覆蓋穿刺部位,避免穿刺部位皮膚污染。污染情況,護理人員應注意患者穿刺和傷口干燥條件下,如果出現問題要及時更換敷料,每天更換新的輸液導管,對導管接頭和三通處進行嚴格消毒,避免導管接頭受到污染,置管后也要對患者深靜脈情況進行觀察,如果出現感染立即撤出PICC導管,做感染疾病的抽樣檢驗。
總之,醫務人員在置管的過程中,操作的環境污染,消毒不當,手和皮膚感染可引起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后感染,加強注意的因素,特別注意化療次數多時間長患者導管的感染,及時發現及時治療,也要加強抵抗能力低的病人護理,最大程度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命。
參考文獻
王蓓 廖妍妍 王開慧 杜艷鳴 伍焱.降低PowerPICC相關并發癥的預見性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5,(17).
劉春英 范湘鴻 孫璇 蔡忠香 劉艷 朱瑛彬 冉秦琴.不同輸液接頭對外周靜脈導管留置時間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4,(15).
陳春華 趙林芳 曾旭芬 王雅萍 金向紅.上臂中下部位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效果比較[J].護理與康復,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