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蘭
【摘 要】目的:探討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7年9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6例宮頸癌前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手術治療,觀察組給予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等方面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療效顯著,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是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的可靠方案。
【關鍵詞】宮頸環形電切術;宮頸癌前病變;療效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性生活低齡化、多性伴侶、多次人工流產、多次分娩等不良刺激較多,導致婦科疾病發病率明顯提高,而宮頸癌發病率也隨之上升。宮頸癌是一種威脅女性生命健康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為3.7%-11.4%[1]。由于宮頸癌前病變時間較長,且具有可逆轉的特點,因此,早期診斷及治療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隨著陰道鏡活檢等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宮頸癌前病變的檢出率明顯提高。宮頸環形電切術是治療該病的新技術,不僅效果顯著,且操作簡便、費用不高、易于推廣。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6例宮頸癌前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例。納入標準:已婚,有性生活史;出血、白帶增多:醋酸試驗結果呈陽性;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保留生育能力;有HPV感染者和復方碘試驗結果呈陽性;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標準:妊娠期、哺乳期女性;30天內有免疫抑制劑使用史;凝血功能異常;宮腔出血、淋球菌感染;衣原體、支原體感染。其中對照組年齡23-48歲,平均(32.9±3.5)歲;病程1-3年,平均(1.5±0.4)年。觀察組年齡24-49歲,平均(32.8±3.7)歲;病程1-4年,平均(1.6±0.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手術。術前,對患者的手術區域進行常規消毒,并鋪巾,之后對患者進行連續硬膜外麻醉,指導患者采用相應的手術體位,并于患者病灶外的0.5cm處進行宮頸管切除,將切口的深度控制在2-3cm。手術完畢之后,將切除掉的組織標本進行病理學檢查。觀察組:給予宮頸環形電切術。于患者經期結束之后進行手術。選擇QuanTnm 2000 型高頻電刀,并取患者膀胱截石位,進行常規手術消毒并鋪巾,將患者的宮頸充分暴露,使其位于術野中。按照陰道鏡檢的結果,對患者病變位置進行明確。選擇利多卡因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將電刀功率進行調整,從碘不著色的區域外緣0.5-1.0cm處,進行病變切除。切除深度則以患者的病情程度進行確定,之后對患者進行止血處理,并將切除的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術后,兩組患者均接受抗感染、消炎、止血治療,并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使其保持外陰衛生,不得進行盆浴、性生活等。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隨訪1年,評價兩組患者的復發情況。療效判定標準[2]: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徹底消失,無須后續治療;有效:病情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需要繼續治療;無效:病情和癥狀沒有任何緩解,甚至有加重跡象,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分別為(9.17±2.16)min、(2.03±0.42)d、(10.24±2.53)ml;對照組分別為(42.38±4.24)min、(6.15±1.31)d、(43.28±5.37)ml。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和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尿潴留1例,下腹部不適1例,出血1例,并發癥發生率7.89%;對照組尿潴留3例,下腹部不適6例,出血2例,并發癥發生率28.9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隨訪期間復發1例,復發率2.63%;對照組復發6例,復發率15.7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顯效21例,有效15例,無效2例,治療總有效率94.75%;對照組顯效16例,有效12例,無效10例,治療總有效率73.6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有相關研究表明[3],宮頸癌前病變在經過5-10年的發展后有很大幾率轉變為宮頸癌。為了降低宮頸癌發生幾率,臨床中通常采取保守治療宮頸表明病變,但是對于深度組織的治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極易出現復發。而采取手術治療的方法可以有效清除患者的病灶組織,還能夠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但是在手術中對病灶組織利用常規手術刀進行切除,但是手術時間相對較長,失血量大,易造成宮頸瘢痕,影響患者生育功能,且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幾率較高。宮頸環形電切術是指高頻電刀切除術,又被稱為利普刀技術,是當今科學技術發展的一項新技術。利普刀是用高電流、低電壓的環形電刀將宮頸病變組織進行切除,整個過程操作性強、安全性比較高。其原理是利用金屬絲的特性來傳導高頻交流電,在患者的病變處釋放出許多能量,將脫水、干燥和電弧切割效應進行充分的利用,產生電凝阻力,將患者病變位置進行徹底的消除。而手術治療后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概率也極其小,操作方面較為簡便。經過手術治療以后可以收集完整的組織標本進行病理學的檢查。這種電切術能夠徹底切除患者宮頸病變部位,理論上漏診的可能性小,患者術后產生的并發癥比較少,患者遭受的痛苦也比較輕。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等方面顯著優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綜上所述,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療效顯著,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是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的可靠方案。
參考文獻
陳麗芳. 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的臨床觀察[J]. 臨床醫學,2019,39(10):22-24.
何亞霞. 宮頸環形電切術應用于宮頸癌前病變的臨床效果研究[J]. 臨床研究,2019,27(1):84-85.
白麗潔. 宮頸癌前病變給予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的臨床效果研究[J]. 繼續醫學教育,2018,32(8):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