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慧云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為輕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或者是非輕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實施尿激酶溶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40例輕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或者是非輕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隨機等分為兩組,每組各20例,為參照組行常規治療,針對研究組實施尿激酶溶栓治療,對比兩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以及接受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指標。結果:研究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治療前,研究組的NIHSS評分指標與參照組大致相當(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NIHSS評分指標低于參照組(P<0.05)。結論:針對輕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或者是非輕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實施尿激酶溶栓治療,能獲取較好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輕型或非輕型缺血性腦卒中;尿激酶溶栓;臨床效果;研究分析
基于現有的臨床研究經驗,缺血性腦卒中疾病具備發病率高、復發率高、因病致殘率高,以及因病致死率高等基本特點,是一種能夠對患者身體健康水平和生命存續狀態造成嚴重威脅的疾病[1]。通過針對現有的來源于世界各國的臨床指南文件展開綜合性梳理分析,不難發現,靜脈溶栓治療,是現階段臨床中針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開展超急性期特異性治療的基本方法[2]。文章以我院確診收治的部分輕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或者是非輕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調查對象,為其開展了尿激酶溶栓治療,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40例輕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或者是非輕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隨機等分為兩組,每組各20例。參照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介于51-79歲,平均(68.7±6.2)歲,其中輕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11例,非輕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9例。研究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介于52-78歲,平均(68.6±6.4)歲,其中輕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12例,非輕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8例。研究組與參照組在性別、年齡,以及疾病類型等基礎資料方面無差異(P>0.05)。
1.2 臨床治療干預方法
為參照組行常規治療,針對研究組實施尿激酶溶栓治療,其中尿激酶藥物制劑的生產廠家為江蘇南京南大藥業有限公司,其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10920038,具體給藥方式,是將劑量介于100.00-150.00萬單位的尿激酶制劑溶解在體積為100.00ml的生理鹽水中為患者開展靜脈滴注給藥過程,且要將靜脈滴注給藥過程的持續時間嚴格控制在30.00min,同時嚴格遵照靜脈溶栓治療臨床規程動態監測患者的神經功能指標變化和生命體征指標變化,在給藥后24.00h時間點,為患者復查頭顱CT,如果確定患者未出現腦部組織出血病變,應當為患者口服以氯吡格雷為代表的藥物制劑開展抗血小板治療。
1.3 臨床評價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以及接受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擇取統計學軟件包——SPSS19.0,計數資料(n,%)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若P<0.05,則認為存在組間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詳情參見表1:
2.2 兩組接受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指標比較
治療前,研究組的NIHSS評分指標與參照組大致相當(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NIHSS評分指標低于參照組(P<0.05)。詳情參見表2:
3 討論
遵照現有臨床研究經驗,超早期靜脈溶栓治療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展開治療過程中運用的主要方法[3]。受溶栓治療過程時間窗口因素和溶栓治療過程風險因素的影響,現階段我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接受靜脈溶栓治療的數量比例依然較為有限[4]。在既往臨床規程中,通常將急性輕型缺血性腦卒中視作接受靜脈溶栓治療干預的基本禁忌癥,因此在輕型腦卒中患者群體中引入運用靜脈溶栓治療干預方法,依然需要開展系統且深入的研究分析。
在腦卒中患者接受靜脈溶栓治療干預過程中,臨床醫生最為擔心的問題,并不在于溶栓藥物使用后起效速度較慢,而是在于患者因使用溶栓藥物而發生出血轉化結果,給患者的生存質量狀態造成顯著不良影響。
本項調查結果顯示,針對輕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或者是非輕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開展尿激酶溶栓治療,效果良好,值得推廣。
結語:
輕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或者是非輕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開展尿激酶溶栓治療,與為其實施常規治療相對比,能有效優化患者的治療效果,改良患者的臨床指標,降低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適宜普及運用。
參考文獻
李楠.瑞舒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分別聯合氯吡格雷治療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MIF CKLF1 FKN水平及神經功能的影響[J].河北醫學,2019,25(12):2001-2004.
潘曉帆,秦琳,周其達,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達水平與臨床傷殘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及其臨床意義[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9,26(06):681-684.
楊等,彭彥平,李碩,等.空腹血糖、空腹胰島素、胰島素抵抗指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對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的影響[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9,14(12):618-621.
劉春霞,許超,折盼.基于FMEA模式的護理聯合行為干預對出血性腦卒中病人術后NIHSS評分、Barthel指數及ADL評分的影響[J].血栓與止血學,2019,25(06):101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