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煒
【摘 要】目的:探究CT影像技術在腹內疝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2017年7月~2018年7月經手術證實確定為腹內疝的2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為其開展多排螺旋CT檢查,分析結果。結果:200例受試者經過檢查,提示存在小腸梗阻。腸管絞窄70例。疑似腹內疝者共計142例在此其中腸粘連束帶疝共計41例,盲腸周圍疝11例,大網膜疝39例,十二指腸疝31例,網膜孔疝20例。結論:利用多排螺旋CT設備診斷腹內疝,有著較高的診斷準確性。其有助于醫生為患者選擇具有針對性的臨床方案,因此值得推廣。
【關鍵詞】CT檢查;腹內疝;診斷價值
腹內疝為一類臨床較為罕見的疾病。由于該疾病非常容易形成閉襻,繼而發生絞窄性腸梗阻,因此有著一定的致死率。在早期,對患者開展手術治療有助于減少嚴重并發癥發生概率以及因疾病所引發的死亡率[1]。該疾病的臨床診斷較為困難,因此為患者開展行之有效的影像學檢查診斷相當重要。結合實際情況,本文全面探究CT影像技術在腹內疝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情況,現將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7月~2018年7月經手術證實確定為腹內疝的2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男性114例,女性86例。年齡均值為48.59±1.28歲。受試者自愿參加實驗調查,在此同時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入院體檢表明:患者存在可觸及性腹部壓痛包塊、腸鳴音亢進、腸鳴音消失、腹部壓痛等。
病患臨床癥狀為:嘔吐、惡心、陣發性腹痛等等。
1.2 方法
全面收集受試者相關診治資料。同時對有關資料實施回顧性分析整理。所有受試者均接受多排螺旋CT,診斷所使用的設備為美國GE公司所生產。針對受試者腹部開展掃描,具體操作區域為病患的膈肌頂直至恥骨聯合反位,設定好有關參數。CT容積處理方法為多平面重組技術。在此針對于CT容積數據開展最高密度投影,對患者的CT診斷結果加以分析。
2 結果
200例受試者經過檢查,提示存在小腸梗阻。腸管絞窄70例。
疑似腹內疝者共計142例在此其中腸粘連束帶疝共計41例,盲腸周圍疝11例,大網膜疝39例,十二指腸疝31例,網膜孔疝20例。
在本次實驗中,9例病患經過保守治療之后疝內容全部還納。
通過手術證實,病患均存在小腸梗阻現象,腸管絞窄70例。
121例病患經過單純疝松懈術,得以治療。31例病患因為小腸發生絞窄,發病位置壞死實施切除術。90例患者腹腔內存在滲液,容量為312~2102ml經輸液以及沖洗腹腔治療。
3 討論
所謂腹內疝,主要指的是相對于腹外疝的腹疝疾病。其為人體腹腔內臟器或組織經過腹膜以及腸系膜正常/異常化裂隙、孔道、剝離原有位置進入至腹腔內某一個間隙中的疾病。小腸為常見的疝內容物。疝孔一般指的是既有存在的解剖結構,比如說凹陷、隱窩、裂孔等等。另外值得說明的是,由于受到創傷手術感染先天性異常與循環異常等等原因,致使腸系膜與臟層腹膜發生病理性缺損。有關文獻證實,經尸檢發現腹內疝發生率約為0.2%-0.9%,在腸梗阻疾病中約占0.5%-4.1%[2]。
從腹內上的CT表現方面來看,最為常見的腹內疝CT征象為小腸梗阻。位于疝外的梗阻常伴走行相對分散。而在疝入段的梗阻腸袢大都形成團狀。追尋腸梗阻腸袢的走行情況能夠發現,患者的外腸袢間、疝內移行段。形成“鳥嘴征”。
對本組患者開展術前檢查證實:患者存在程度不一的小腸梗阻現象。具體體現出腸梗阻以及鳥嘴征,這種征象也常常發生于腸扭轉現象之中。這種征象針對于診斷腹內疝并不存在顯著特異性。
腹內疝的常見CT征象為腸系膜血管牽拉、聚集以及充血。在本組內,有152例病患存在這種征象。此類情況的發生主要因為疝口針對于腸系膜血管造成壓迫,致使疝入段的腸系膜發生聚集、牽拉或者充血。相對而言,疝外腸管缺血情況較為罕見。但這種情況也經常發生在腸扭轉之中。因此也不屬于腹內疝的高特異性征象。
值得注意的是,腸系膜疝會引發疝入段小腸扭轉。所以說,如果在對患者開展檢查過程中,發現其存在腸系膜血管聚集、充血以及牽拉征象時,醫務人員應當考慮患者為腹內疝[3]。
在本組中,共計92例病患發生了系膜血管或者腸管交叉支征象,其和術前檢查結果相比,72例病患系膜血管或者腸管交叉部位和單口相符合。該項征象和腸系膜血管牽拉聚集以及充血征象相類似。
雖然說上述交叉征象較為罕見,但值得注意的是:腸系膜血管牽拉以及聚集征象能夠有效提示疝口具體部位,這一點重點體現在針對于腸系膜疝以及網膜疝之中,其可能更具備特異性。
因為人體腹內疝存在可復性的特點,并且小腸走行較為繁復。當體位發生變化時,腹內疝可能會出現緩解現象。在本組內,9例患者經過保守治療之后疝內容物全部還納。由此能夠看出,常規影像學以及臨床診斷腹內疝較為困難,當病患有相關臨床表現時,為其開展CT檢查更具有現實意義。
從腹內疝的CT診斷主要表現方面來看,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1)腹內疝征象。其中包含腸管換位征、占位征、腸管異位癥、囊袋征。要想有效識別以上征象,不帶應全面了解各類腹腔間隙、隱窩、缺損以及孔隙的解剖結構情況,同時也要明確腸系膜血管、腸系膜、腸管以及腹腔的結構特征。腹內疝較為明顯的特征為進疝口位置腸管,表現出“鳥嘴狀”改變。在此其中,腸系膜血管過度聚集引發殘胃積氣癥。
(2)小腸梗阻
具體表現為梗阻近端小腸存在積氣、積液以及擴張;遠端腸管塌陷或者無異常;患者可能同時存在腸系膜水腫現象,具體表現為腸系膜渾濁癥。有的患者在腹腔之中,會出現較少量水樣密度積液。患者經檢查后發現腸系膜血管發生牽拉、移位、擴張。
(3)腸絞窄具體征象包含
腸絞窄的直接性征象表現為:腸系膜血管受到壓迫,當對受試者開展增強掃描之后發現延遲強化、常規弱強化不強化或者強化密度不等。腸系膜水腫顯著,表現為云霧征。所增粗的腸系膜靜脈和水腫狀態腸系膜主要以貘軸為核心,環繞牽拉糾集。表現為旋渦樣改變。
患者的間接性影像表現為:腸壁水腫顯著增厚,表現為“靶征”。疝囊以及腸腔中積液CT值大都在25~35HU之間。表現為血性滲液。腸曲形態特殊化表現為充液腸管“香蕉樣”、“鳥嘴樣”“C字型樣”“花瓣樣”等等排列。發生扭轉的腸管會表現出“鳥嘴樣”狹窄。
總而言之,利用多排螺旋CT設備診斷腹內疝,有著較高的診斷準確性。其有助于醫生為患者選擇具有針對性的臨床方案,因此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李坤,趙麗君,曹廷寶,蘇琳,劉宏斌.腹內疝性腸梗阻的臨床診斷與治療[J].中國臨床研究,2019,32(09):1246-1248.
胡德升,張體智,高磊.不同類型腹內疝特征性MSCT表現特點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8,16(08):132-135.
宋揚,張泳華,陶芳,王燕,圖爽,許劍.腸系膜裂孔型腹內疝的臨床及影像學診斷價值[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09):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