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功分

【摘 要】目的:對B超對脂肪肝與病毒性肝炎的診斷價值進行分析。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間收治的脂肪肝患者共50例作為研究樣本,在相同時間區間選取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50例作為參照樣本進行研究,對兩組患者分別進行B超檢查,辨析患者的檢驗結果以及各項生理指標與病理變化發生狀況。結果:觀察組患者中檢出47例,檢查準確率為94%,漏診率為4%,誤診率為2%。對照組患者檢出39例,檢查準確率為78%,漏診率為12%誤診率為10%。對照兩組數據可見,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檢測指標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患者的B超圖像進行分析可見,觀察組出現高肝臟增大,回聲彌漫增強、管腔減少程度大于對照組,顯著差異(P<0.05)。脾臟增大、膽囊炎樣變顯著較對照組低,組間對照差異顯著(P<0.05)。結論:通過B超對脂肪肝及病毒性肝炎患者進行檢查,能夠優化兩組患者的檢測效果,降低誤診發生的概率,可以作為脂肪肝及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指標應用,在疾病的診斷鑒別中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B超;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診斷分析
脂肪肝是常見的臨床疾病之一,治病原因包括多方面因素,因為患者長期疾病累積以及服用多種藥物,可能會引發藥物因子的代謝遲滯累積[1],引發肝硬化、肝壞死等多種問題,因而需要做好脂肪肝的早期診斷,避免因為脂質堆積致使患者的肝濕氣加重。因為脂肪肝的臨床表征無明顯特異性,在診斷時可能會與病毒肝炎混淆,因而需要通過科學手段進行兩者的區分,當前最常用的區分手段為B超鑒別方法[2],現就我院50例患者運用B超進行脂肪肝及病毒性肝炎的鑒別診斷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具體內容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中選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間收治的脂肪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設為觀察組,同時在相同時間區間選取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共50例作為研究對象設置為對照組,研究對象符合相關病理納入指標,且自愿簽署實驗協議,觀察組患者包括男性24例、女性26例,患者的年齡分布為26—78歲,平均年齡分布為(56.42±10.42)歲,病程分布為1—4年,平均病程分布為(2.45±1.42)年。對照組患者包括男性27例、女性23例,患者的年齡分布為28—79歲,平均年齡分布為(57.42±10.31)歲,病程分布為1—4年,平均病程分布為(2.42±1.51)年。患者的常規資料參數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分析價值(P>0.05)。
1.2 方法
此次研究中應用PHIL-IPSiU22 型彩超診斷儀對患者進行檢查,讓患者采用仰臥姿態,設置探頭的頻率參數為3.5~5.0MHz,在進行常規檢查時,讓患者將腹部充分暴露,同時應用探頭進行逐次檢查,分別確認患者的各個器官位置,包括患者的肝臟、脾臟、膽囊等部位,探頭的移動沿患者的腹部軸線處反復,對各次檢查的圖像嚴格記錄,如果存在檢測數據異常,可以進行多次檢測,同時對方向進行更換,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患者的患處異常狀況,將檢測的結果作為疾病診斷的數據基礎。
1.3 觀察指標 完成檢查后,根據檢查結果分析各組檢查準確率,判斷患者的肝臟狀況,包括肝臟大小、管腔結構、實質回聲、脾臟膽囊等病理變化等。
1.4 統計學方法 此次研究中,所應用的研究軟件為SPSS 19.0,所有計量資料以()形式表示,最終結果通過t進行組間差異性驗證,計數資料通過n(%)形式表示,通過獨立樣本組間差異性驗證,若存在組間顯著差異,則具有統計學價值(P<0.05)。
2 結果
2.1 患者檢查準確率對比 對研究結果分析可見,觀察組患者中檢出47例,檢查準確率為94%,漏診率為4%,誤診率為2%。對照組患者檢出39例,檢查準確率為78%,漏診率為12%誤診率為10%。對照兩組數據可見,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檢測指標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患者B超圖像分析 對兩組患者的B超圖像進行分析可見,觀察組出現高肝臟增大,回聲彌漫增強、管腔減少程度大于對照組,顯著差異(P<0.05)。脾臟增大、膽囊炎樣變顯著較對照組低,組間對照差異顯著(P<0.05)。如表1所示。
3 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飲食結構的變化以及環境等問題的影響,人體的某些代謝性臟器發病率逐漸增高,脂肪肝及病毒性肝炎是常見的代謝性臟器功能性疾病,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式多為藥物治療,同時需要輔助必要的生活療養措施。患者需要在使用藥物的同時注意做好預防工作,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及飲食規律,通過鍛煉提升機體的免疫水平,強化對于疾病的抵抗能力,臨床上對脂肪肝進行診斷的方法為肝組織活檢法,肝組織活檢取材具有一定的難度,在患者中接受程度較低,同時如果操作不當可能導致風險發生。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B超觀察鑒定脂肪肝逐漸得到廣泛應用,在疾病的診斷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通過B超對肝細胞中的脂肪厚度及體積觀察,能夠作為判定患者病情的信息數據,肝臟體積的大小會隨著病情的變化而發生改變[3]。因為肝臟中的脂肪出現變化,會顯示為其內部的實質回聲彌散性增強,從而使得管腔內部的結構無法清晰顯示,管腔因為肝細胞內部脂肪樣變性增大逐漸窄化,通過B超檢查結果中各項肝臟指標的差異,能夠完全判定脂肪肝及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B超檢查結果通常為膽囊炎性病變及脾臟的體積異常。綜上所述,通過B超對脂肪肝及病毒性肝炎患者進行檢查,能夠優化兩組患者的檢測效果,降低誤診發生的概率,可以作為脂肪肝及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指標應用,在疾病的診斷鑒別中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黃旭紅.B超對脂肪肝和病毒性肝炎的診斷、鑒別診斷分析[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7,23(10):51-52.
張慧君.B超對脂肪肝和病毒性肝炎的診斷、鑒別診斷分析[J].當代醫學,2016,22(12):84-85.
王學民,仇健.B超對肝硬化的診斷價值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19):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