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曉
2018年10月,在揚州出席一個家校社合作聯盟成立儀式,有記者問我:“為什么一定要家校社合作?”我從一句西方諺語“教育好一個兒童需要一個村莊的力量”說起,“村莊”是兒童成長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生態圈,其實地球也是一個“村莊”。顯然,僅靠家庭是不夠的,僅靠家校合作也是不夠的,必須有更為豐富而強大的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才行。所以,許多國家都重視兒童成長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而這離開家校社合作是難以完成的。與此同時,家校社合作需要有主導力量,必須明確學校的主導地位與責任。
當前,全球教育有開始從家校合作走向家校社合作的趨勢。2007年全國婦聯、教育部等八部委共同制定了《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規劃》,已將主管社區事務的民政部聯合為責任部委,為教育培養模式從家校合作走向家校社合作創造了國家層面的條件。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傅國亮認為,現代學校制度需要探索和構建以學校為主導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結合”的育人模式,指導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實際上,長期以來的家校社合作實踐證明,學校真正發揮了主導作用,家校社合作會有穩定的發展和良好的效果。關于家校社合作誰為主導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洪明在其專著《合育論》里就概括了三種家校社合作的模式,一是政府主導下的合育模式,二是社會主導下的合育模式,三是學校主導下的合育模式。洪明認為從主觀愿望、客觀條件和法律責任來看,學校無疑是合育的主導者,并列出了五大理由:一是學校的最大優勢是專業能力和制度化優勢;二是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三是學校是兒童教育的主渠道;四是學校(尤其是公立學校)代表國家和社會意志;五是學校對兒童教育肩負著直接責任。
那么,究竟哪一種合育模式最適合家校社合作發展呢?一個直接而明確的標準,就是看哪一種合育模式最有利于兒童的發展,也就是要堅持兒童優先或者說兒童友好的原則,這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和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所確定的法律原則,這里的兒童或未成年人是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
如本文開頭所說,“教育好一個兒童需要一個村莊的力量”,也就是說需要全社會的力量,尤其需要家校社合作。顯然,家校社合作是一個不同層級的概念,不同層級或機構履行不同的責任。例如,各級人民政府都負有推進家庭教育發展的責任,也必然會采取多種舉措來促進家校社合作。教育是深遠的、更是具體的,尤其要滿足兒童成長的各種各樣的需求。因此,就長遠穩定扎實有效地推進家校社合作來說,必須建立在學校主導的基礎上,這才是有根基的教育。換句話說,學校主導的家校社合作是家庭教育事業最為重要的基礎。
當然,明確學校是家校社合作的主導者,是明確了一份沉甸甸的歷史責任,并對學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校社合作的主導者并不意味著管理對方,而是在科學的教育理念引領下,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家庭教育的本質特點是生活教育,作為家校社合作的主導者,學校應支持和引領家庭生活教育,而不是將家庭教育學校化和知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