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尚鋒 張娜

一般來講,特色高中是許多高中學校在辦學過程中為滿足學生與學校發展需求而逐漸形成的結果。一方面,學生的升學、興趣的需求會催生高中開設特色課程。另一方面,學校之間的競爭、家長的風評以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指令或督導都會促使高中學校向特色化轉型。然而,自下而上順應需求的高中特色化畢竟是一種較為緩慢、需要更大責任和自覺性的演進過程。教育行政部門則希望通過自上而下的組織行為,加速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的特色發展,以提升高中教育的整體質量。前者是一種帶有行動研究意味的策略探索,而后者則是一種具有頂層設計意識的戰略謀劃。當前,我國特色高中建設就包括了這樣兩條動因不一、視域不同的路徑,有時殊途同歸,有時則南轅北轍。為了促進這兩條路徑的有效合流,本文力求從特色高中建設的政策框架出發,簡單勾勒組織視角下的學校教育特色化進程,回答高中學校如何基于自身特質進行特色發展的問題。
促進特色高中建設的幾類政策
較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普通高中教育的發展重點都是擴大供給,提高普及水平。《中國教育發展和改革綱要(1990-2000年)》提出“將下一步的重點放在提高教育質量上”。《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指出,“推動示范性高中的建設,同時擴大高中優質教學資源的供給”,但高中建設依舊沿著重點發展、示范性遴選的模式,單方面強調學業成績、升學比、優秀比等基本數據的重要性,而對高中學校的辦學形態、課程結構、教學模式等基本差異往往關注不夠。
2010年,時任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指出,鼓勵特色辦學,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將是今后中國高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點。同年,審議通過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提出:“為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發展的需要,鼓勵高中教育多樣化發展,辦出自己的特色。”由此,特色高中建設作為一項高中教育發展的戰略選擇,逐漸轉化為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政策推動的重要內容。許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門為此精心設計了各種項目,投入大量財政、人力資源對一大批高中學校進行專門建設。
從政府部門出發,如何有力推動高中教育突破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走上多樣化的特色發展道路?大致來講,可以歸結為啟動工程化建設、開展示范評選活動、制定特色高中標準、進行專項督導四大方面的政策。在特色高中的工程化建設方面,則又可分為兩類。一類建設方案可能更加側重其建設的目標與內容。比如,天津市從辦學的整體性出發規劃特色高中的建設,將“鮮明的辦學思想、濃厚的學校文化、完善的制度建設、獨特的課程設置、系統的培養方式”作為特色高中建設的指標。另一類則重視特色高中建設的階段性特征,側重建設的過程控制。比如,上海市就通過引導學校自主規劃,滾動推進特色高中的建設。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印發《上海市推進特色普通高中建設實施方案》,將發展進程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特色項目階段:學校有1個及以上適應學生需要的富有特色的課程或項目;第二階段為學校特色階段:學校圍繞特色領域,形成相應的特色課程群,形成面向全體學生、層次遞進的特色課程體系,形成一定的辦學特色;第三階段則是特色學校階段:學校以特色領域為主線,制定發展規劃,形成系統引領和支撐學校發展的辦學思想、發展目標、課程體系、教師架構、管理制度、資源體系和輻射機制。
許多地方出臺了明確的特色高中建設標準。比如,浙江省教育廳印發的《浙江省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學校建設標準(試行)》就從“辦學指導思想、發展規劃、必修課程、選修課程、質量保障、選課體系、教學改革、教師和家長評價、規范辦學、師資建設、條件保障、學生成長、輻射引領、學校發展等”方面制定特色高中建設的指標,并且對等級進行打分評估,以此作為評選的標準。同時,也有許多地方發揮教育督導的制度優勢,以督促建。比如,北京市成立了特色高中建設的督導觀測機制,提出為助力高中多樣化發展,觀測主要著重要素和要點兩個方面。所謂要素,就是學校在多樣化發展過程中體現的突出發展點,也就是體現本校特色發展的核心理念;要點是要素的表現方式和實現程度的具體化,主要從目標、課程、教師、學生、文化五個觀測角度出發。有建設、有評選、有標準、有評測,從講求系統構建的政策環境來講,似乎特色高中建設已經藍圖在望。
特色化組織要件的替代模型
從推動特色高中建設的政策工具來講,各地實踐有一定差異,其實施主體也有所不同,既有引導性、激勵性的工具,也有規范性、監督性的工具,在實現資源配置的傾斜以達到外部發力的功能上也有所不同。但如果從特色高中建設的政策內容來看,它們基本相似,都有一個共同的預設,即將特色高中學校看成是一個由若干部門或要件構成的社會組織,只要把這些部門或要件的特色化一一達成,那么這個社會組織就可以做到特色化。如同一個拼疊式建筑游戲,只要把各個部件一一安裝到位,一所特色高中則就此打造成功。
正是因為注意到不同的組織結構要素在特色高中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一樣,特色理念、特色項目、特色課程等要素就被揀選出來,被認為是高中特色化的最重要或最關鍵的要素指標。目前許多地方關于特色高中的建設框架多是建立在這一學校組織結構系統視角之下。各地對特色高中建設多強調以創新特色課程為主,而許多學校又將特色課程開發的任務交由一位或幾位教師來自主完成。在教育考試評價體系和機制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的前提下,許多所謂的特色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功能并不鮮明,這也反過來影響教師們在開發和實施這類課程時的精力和情感投入,從而進一步影響它們的質量。同樣,高中學校內部實施的一些特色活動項目,雖然著實具有一些吸引力,也有一定的教育價值,但往往由于缺乏全局性意義而降低了其在學生心目中的位置。一些學校的特色理念非常先進,反映出辦學者獨到的教育慧眼和深遠思考,但如何真正將這些教育哲學的思索滲透到學校的方方面面,則又涉及全校師生主體的思想與行為習慣等復雜因素的相互作用。
因此,學校組織結構系統的視角確實可以構建起一個邏輯自洽的建設框架,形成一套可評、可測、可操作的行動指標,但它們終究無法替代特色高中建設的真實情境以及學校組織內外部要素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完全按照自上而下的行動計劃,似乎一批又一批的特色高中、示范性特色高中正在建成,但同時我們也發現,許多示范性特色高中實際上還是原來的重點高中、示范高中,一些特色高中也只是多辦了一些音體美等特定課程,它們都不一定能稱得上特色課程。特色高中建設的初衷是希望消除高中教育“千校一面”的發展模式,加快學校建設多樣化,但目前的特色學校建設框架,似乎只是提供了一個可供填補或替換的另一模型。
源于高中教育的主體特質
自下而上的特色高中建設明顯不同于在這種外部政策引導、激勵、監督、規范等力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結構模型,更不是通過與一些文化公司合作、使用各種技術條件制造一些特色要素來自我催熟,而是各高中學校為履行自己的獨特使命,尊重高中學生成人成才特定需求而不斷實踐探索的過程。高中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中處于承上啟下的作用,處于基礎教育的最頂格,既是普通教育在義務教育基礎之上的延續,也是為學生走向大學、走進社會做好準備的重要階段。對學生來講,高中階段正好處于他們由未成年人跨進成年人的過渡環節,是他們逐步離開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學習,走向更加專業化、專門化學科知識和學習能力的過渡環節,也是他們由受學校、家庭保護的狀態逐步走進社會、獲得更大自主機會的過渡時期。在這一關鍵的過渡時期,即將到來的成人社會的復雜性、專業學習的復雜性、個人成長的復雜性既給高中教育帶來豐富的挑戰,也為高中學校提供了特色發展的自然契機。
從學生的個性追求與生涯規劃角度講,不同的學生有自己的學習和行為偏好,隨著成人期的來臨,他們開始對高中課程、社會交往產生一些個性化需求。這些個性化需求正是促進高中學校走向多樣化的最本質力量。特色高中建設只有深刻理解并展現出高中教育的獨特品質,才能夠滿足學生在成人、成才過程中諸多方面的需求,也正是在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需求的過程中,高中教育才能真正呈現出特色化、多樣化發展的樣態。而從面向大學升學的角度講,一方面,當今的高等教育體系內部層級繁雜、學科專業分工細密,如果高中教育依然還停留于既有的單一水平,就無法幫助自己的學生更好地適應將來的大學學習;另一方面,清華大學原副校長謝維和教授指出:“高中教育的模式、教學質量與課程體系,以及學生的基本素質與發展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等教育與大學的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中人才培養計劃與教學模式的前提,甚至成為了高等教育和大學改革與發展不能不尊重的依據。”因此,包括特色高中建設在內的高中教育多樣化發展已經不是外部政策壓力驅動的一次改革舉措,而是涉及所有高中學生發展需求、影響到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一項時代課題。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高中教育已經不屬于具有強規范性、統一性的義務教育。由于義務階段的教育要求已經充分體現了國民基本素養和知識能力水平的國家意志,到了高中階段之后,國民教育體系在此時將賦予受教育者更多的個人發展權與選擇權。高中教育的特色化、多樣化發展正是對受教育者個人發展權與選擇權的應有尊重與積極回應。然而,一方面是出于強大的追求整齊劃一的慣性,另一方面是高中學校的教育自覺不足,這種特色化、多樣化的發展格局卻始終未能呈現。這就反過來迫使教育行政部門只能采取一些外部引導或督促的手段來予以干預,但收效甚微。
學校治理結構的特色化
由上文可知,特色高中建設的理想路徑是高中學校確立起一種適應高中教育特質、滿足高中學生需求的多樣化發展自覺,在回應高中學生成長、成才需求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或有意識地著力打造符合自身發展的辦學特色。外部的政策環境是促進特色高中建設的重要條件,推進高中學校管、辦、評分離,進一步釋放高中學校辦學自主權,激發高中學校特色化、多樣化發展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都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選擇方向。適宜的引導性、激勵性、督導性政策工具依然有其使用的效能,但一定要分清激發內在自覺與使用外部力量、從學生需求出發與從學校經營出發這兩條路徑的巨大差異。
因此,特色高中的建設工作實際上正是走向高中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路徑與抓手。一方面,它要求教育行政部門改變既有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思維,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行政理念,切實服務于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另一方面,它也要求所有高中學校強化立德樹人與創新發展理念,自覺從高中教育的特質出發,研究高中教育教學的特殊規律,提升學校治理現代化水平,實現學校組織的優化與變革,共同推動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樣化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高中教育的特質同樣也會對高中學校的管理方法、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尊重高中學生參與學校治理的積極性與發展需要,同樣會成為影響高中學校治理結構的重要因素。在某種程度上講,它也是推動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樣化,尤其是高中學校在辦學理念、學校文化建設和治理結構特色化、多樣化的一股強勁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