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促進辦學體制的多樣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推進培養模式的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中根據需要適當增加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探索綜合高中的發展模式。隨著2020年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實現,促進高中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更是成為提升普通高中學校育人質量的現實課題。
有學者指出,普通高中的多樣化發展有兩個問題需要關注:一是學生群體而言的多樣化發展。二是學校群體而言多樣化發展。指向學生群體的多樣化發展是突出關注到學生群體不同的個體應該適合其發展的學習路徑和成長通道;指向學校群體的多樣化發展則是突出關注到一個區域內不同學校在教育內容、方式、管理、服務等方面各具特色。
可以說,無論是促進高中學生的個性化多元化發展,還是學校教育供給的多樣化有特色,都讓高中學校渴望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社會支持體系作為保障高中學校優質特色建設的重要因素,其中協同性的資源共享和實踐性的成果轉化是最現實的動力。而大學作為擁有現代辦學理念、豐富學術資源和專業優勢的教育高地,責無旁貸地成為高中學校特色發展的協同力量。在北京市2014年啟動實施的北京市高校支持中小學發展項目,是大學與高中學校協同合作、助力高中特色辦學的實踐舉措。
大學品牌助力高中彰顯育人特色
教育要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普通高中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階段,是一個人心智、人格走向成熟和穩定的關鍵時期,其辦學特色的形成過程既要立足學校已有基礎、條件,又要適應不同學生成長的多樣需要,還要結合新時代改革創新的人才需求。因此,對于高中學校而言,辦學特色的形成和培育過程是高中學校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北京市高校支持中小學發展項目,是依托政府統籌規劃,建立起大學與中小學的“聯姻”方式,或以大學附屬學校的身份,或以大學支持學校的名義,建立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協同合作。據“北京市高校支持中小學優質發展項目組”調查顯示,近70%的項目高校都基于附屬學校的需求、結合大學專業優勢,支持高中學校在育人特色、培養目標上的個性化探索。
例如,參與項目的大學中有不少高校具有明顯的行業特色,如地質、礦業、石油等行業類大學,都有自身突出的專業優勢和學術影響力。當這些大學與中學“對口”合作時,大學的專業品牌、口碑都讓中學增添了形成自身育人特色的信心和底氣。高中學校原有的教育優勢經由大學的學術科研助力,讓特色的建設和辦學影響力都得以快速提升。例如,有的大學利用理工科專業優勢,對其所支持的附中在物理、化學等實驗室建設上加大投入,不少大學教授、研究生都走進實驗室指導高中學生的實驗探究活動,直接帶動了學校理科類課程、師資以及學生學習能力的快速提升。又如,有的大學以無線電、機器人、信息技術、航模等重點專業為特色,加速了其所支持的中學特色課程建設。再如,有的大學組織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專業教師與附屬學校對接,針對中學思想政治課程教學進行診斷評估,指導完善課程設置,提高學校的課程建設水平。
可以說,高中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是一個綜合多方力量共同參與治理、挖潛培育的過程,除了高中充分調動內在力量的主動探索外,大學的學術資源、專業資源的注入無疑是高中教育特色形成的重要支持力。
專業師資助力高中特色課程
有學者指出,特色辦學本質上是學校的一種育人行為,從同質化辦學到特色辦學,是對育人的一種變革式探索,因而課程也成為特色辦學的關鍵,是特色高中建設的內在要素,也是特色高中建設的主要支撐。高中學校的課程特色是高中辦學特色的真實表達。以北京市為例,一些學校結合學校基礎和學生興趣,組建和舉辦了多種多樣的特色課程和特色項目,讓不同的學生在一所學校中有不同的教育選擇和體驗。也有一些學校以國際班、“高加會”普通班、內高班等多種“通道”的課程讓不同學生經歷不同的“課程特色”與“培養特色”。還有一些學校招收有藝術、體育、科技等特長學生分別組建不同的特長項目班,讓不同學生參與到不同的項目學習和課程之中,學生愛好專長的“專門性”和“特殊性”有了“另類”特色課程的依托。當然,新一輪課改和高考改革更是通過學生個性化的選學、選考,有了自己的專屬“課表”。這些尊重學生成長差異性的課程設置成為學校特色的基本體現。確保高中課程全面、精準開設,大學是一些高中特色課程研發的堅強后盾。
在北京市高校支持中小學發展項目中,一批以外語教育見長的高校就充分顯示出對于所支持學校的特色課程支持。例如,一些外語類高校分別與所支持的附屬學校合作研發了諸如適應12年基礎教育系統連貫并與高等教育相銜接的序列化英語課程,同時也支持學校開德語、西班牙語、法語等多門外語選修課,讓其附屬學校逐漸顯現出在外語學習上的課程優勢;同時依托外語教育特色課程全面帶動附屬學校教師的課程實施以及相關專業學習。又如,參與項目的工科院校紛紛聚焦高中學生的機器人、STEM等動手實踐類熱門課程研發,增強學校特色課程建設。
多元資源助陣特色教育落地
對于現代大學而言,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現新知識、直接服務社會已經成為其三大基本功能。大學履行社會責任,可以通過將自身獨特和重要的學術資源及其他教育資源向基礎教育開放、提供教育服務來實現。在高校支持中小學發展項目中,高中學校有機會得到大學資源的開放共享,成為特色教育落地的一個便捷渠道。
如北京市某大學自身有若干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其實驗室建設水平、實驗儀器、操作經驗都屬于一流水平,附中的師生因此得以親身走進該類實驗室,享受到一流的實驗室資源,也讓附屬中學成為“理化卓越人才培養”項目學校;又如某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心教授為附中物理教師進行培訓,讓中學老師通過對大學實驗室高端、先進器材的學習和利用,提高實驗理論知識和實驗操作能力;該校教授還幫助物理組開發19個分組實驗,通過整合和技術支持,將19個實驗做成視頻,讓學生通過手機就能生動地觀看實驗的演示過程,便于實驗教學的開展。
大學支持高中學校發展、凸顯教育特色,一方面是對師資隊伍建設的引領提升,另一方面是學校場館、學術氛圍的感受與融入。而在此過程中,大學的支持更多是超越需求供給本身,引發學校干部教師的學術追求、變革創新的專業自覺。據項目組調查顯示,學校教師對于大學的各種資源支持是認可的。
總之,在加快高中學校特色發展進程中,依托大學的支持,高中學校得以快速分享到高校“短平快”式的教育資源,也因大學的學術思想、專業經驗與智慧快速注入到高中教育活動之中,吸引周邊社區學生、家長的更多關注,提振對學校發展的信心和期望。特別是大學人力資源的快速進入,直接補充到高中特色課程學習、教學活動之中,讓本該需要高中學校教師花更長時間去研發、籌備、嘗試的一些課程、活動、社團等建設迅速成真,讓學生直接受益,由此也讓學校特色發展的行動力、信任度快速提高。當然,切實建立起高中學校與大學之間的合作關系,本身就是學校特色建設中的一項復雜工作。因此,大學為高中學校特色發展的一支重要支持力量,有其獨特的實踐意義,也有待更扎實有效的合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