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華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村里有個年輕人總是不快樂,整天為各種小事煩惱。為了生活得更舒坦一點,他向一位老者請教:“我怎么都開心不起來,請開導我吧。”老者聽完,讓“不快樂先生”去集市買了一袋鹽。買回來后,老者抓了一把鹽放入一杯水中,攪拌均勻,讓年輕人喝了一口。老者問:“味道如何?”年輕人臉皺成了一團:“又苦又咸。”老者又把年輕人帶到湖邊,將鹽撒入湖中,讓年輕人再嘗嘗湖水什么味道。年輕人捧起湖水嘗了嘗,說:“甜美甘醇。”老者接著問:“還有咸味嗎?”年輕人說:“沒有。”老者笑著對年輕人說:“生命中的痛苦就像鹽的咸味一樣,我們能感受和體驗的程度,取決于我們將它放在多大的容器里。你的心量小了,煩惱就多了;心量大了,能承受的多了,苦自然就少了。”
曾國藩曾說:“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胸次浩大就是心量要大、胸懷寬廣。心,就像個容器,盛載量的大小決定了人生的苦樂。心量太小,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能激起水花,讓人煩躁不已;心量大了,再大的困難也能心平氣和,安然對待一切。心量大的人能裝下宇宙萬物;心量小的人,容不下,受不了,裝不下大格局,只能裝下小我、自己,小如微塵。心容萬事,方能成事;心似海寬,才能有為。一個人的心量大小與修養(yǎng)、眼界、氣度、學識和閱歷都密切相關(guān)。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放大心量首先要心底無私。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家人與鄰居吳家因為修建院墻之事發(fā)生爭執(zhí),雙方都說對方侵占了自家的地盤。為此,張英的家人往京城寫了一封信,想讓張英以權(quán)勢來解決這個問題。張英接到信后,很快就回了一封信。信中寫道:“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到信后,將院墻后撤了三尺。鄰居見到張家這樣做,也將院墻后退三尺,從而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這便是安徽桐城的名勝古跡——六尺巷。心底無私才能胸懷寬廣,心憂天下才能寬厚豁達,一己之私只會讓人患得患失、瞻前顧后,利欲熏心終會讓人寸步難行、自毀前程。拓寬心量,就要心中多裝他人,少裝自己;多謀理想追求,少想功名利祿;多思感恩,少懷怨恨;多一點大大方方,少一點竊竊私語;多一點“把問題擺到桌面來”,少一點“誰人背后無人說,誰人背后不說人”。
當然,放大心量不等于沒有原則,淡泊名利不等于沒有追求,上善若水不等于隨波逐流。事實證明,一個人在塑造其人格的過程中,只有不斷拓寬心量,才會擁有大海般的胸懷;只有始終堅持原則,才能從更高層次上審視社會和人生,在成就自我中也成就他人。敬愛的周總理一生曾關(guān)愛和幫助過無數(shù)的人,曾容忍過無數(shù)難忍的事,可謂心量如海、度量如天;但他又是一個原則性極強的人,延安整風時期,南方局機關(guān)的一次黨小組活動中,某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是大革命時期入黨的老黨員,聽報告時總愛坐在門口的藤椅上蹺起二郎腿。周恩來嚴厲批評說:“你在專心聽報告嗎?……黨齡越長越要自覺遵守紀律啊!”可見,一個人心量大并不意味著要無原則地包容一切,甚至對于違背道德、超越法律、危害社會的人和事一味遷就。這樣,寬容就會偏離正確的方向,墜入錯誤的深淵。越是放大心量,越要講原則、守底線、善堅守、知敬畏,做到寬不過界、嚴不失度。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豐子愷先生說:“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你若以煩惱之心看世界,世界處處煩憂;若以明朗之心觀之,生活處處可愛。何不讓心量變大,把煩惱留給昨天,把簡單留給今天,把期待留給明天,讓心的光芒既照射到自己,也映照到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