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文斗 中國人民銀行法庫縣支行
為了保護存款人利益,提高金融體系穩定性。2015年5月1日,我國頒布了《存款保險條例》。截至2018年末,全國4017家吸收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按規定辦理了投保手續。50萬元保護限額能為全部投保機構99.5%的存款人提供全額保護。
近年來,隨著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部分地區城商行、村鎮銀行面臨較大經營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近期,部分金融機構發生多起群眾聚集疑似擠兌事件,反映出廣大存款人對存款保險制度還不夠了解。特別是在縣域地區,由于農村信用社資產質量普遍不高,村鎮銀行面臨一定經營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縣域居民存款保險制度認知度對于金融穩定工作的重要性也就凸顯出來。為了解掌握縣域居民對存款保險制度的認知情況,法庫縣支行編制了《存款保險制度普及情況調查問卷》,對此情況開展了相關調研。
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群眾聽信謠言,以訛傳訛引發集體恐慌;二是因銀行經營不善負面新聞不斷,導致信用下降;三是由于銀行股東資本變動導致的流動性短缺;四是抖音、快手、微信等新媒體加快和夸大了負面信息傳播深度和廣度,導致擠兌事件發生和加劇,甚至導致部分實際運營中并無兌付風險的銀行發生擠兌事件。
法庫縣支行編制了《存款保險制度普及情況調查問卷》,通過到轄區金融機構實地調查共收集500份問卷資料。涉及的主要問題包括:
1.是否知道存款保險制度。
2.是否知道《存款保險條例》規定的最高償付限額。
如表1、圖1、表2所示。
調查顯示:縣域居民存款近90%集中在10萬元以內,均在存款保險制度保護范圍以內。縣域居民對存款保險制度的認知度還較低,63%的居民不清楚有存款保險制度;28%的居民聽說過該制度,但對具體內容和償付標準并不清楚;僅有9%的居民能夠清楚知道存款保險的意義和具體實施方式,這直接導致了當銀行出現風險或有風險傳聞時會有近半數居民選擇去銀行取款。同時,在知道有存款保險制度的居民中有近20%的儲戶不知道存款保險不需要儲戶交費。
通過問卷調查還發現,了解存款保險制度的居民對銀行應對風險和償債能力信心明顯更強,而對存款保險制度了解較少或不了解的居民則會更容易地因各種內外部原因對銀行產生信任危機。
表1 存款保險制度普及情況統計表(第1-2題)
圖1:存款保險制度普及情況統計圖
表2 針對了解存款保險制度的185人對于存款保險是否需要儲戶交款認知情況統計表
督促金融機構在儲戶辦理存款業務時,直接對客戶進行存款保險制度的宣傳,讓客戶在柜臺辦理業務的第一時間,對存款保險工作產生基本印象,了解其基本保障權益。
金融機構應通過手機短信、手機銀行、網上銀行或各行微信公眾號綁定信息時,向客戶發送信息提醒,告知其名下存款已納入存款保險制度保障范圍內。同時,充分利用網點陣地優勢,通過電子屏幕、ATM機、宣傳板、折頁等形式,實現存款保險宣傳常態化。
縣域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群眾金融認知度普遍偏低,調查發現,群眾存在對存款保險認知不清的現象,認為存款保險需要儲戶要交保費才有保障,如果交保費,就沒有保障。所以在縣域,尤其是農村地區應進一步明確宣傳存款保險不用儲戶交費。
抖音、快手、微信等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煽動性強、感染力強的特點。在近期發生的疑似擠兌事件中,抖音、快手、微信等新媒體夸大了負面信息并加速了信息傳播,導致部分實際無兌付風險的銀行發生擠兌事件。因此,必須加強對其的監管,督促新媒體平臺對此類信息發布進行嚴格管理,如產生不良后果,應依法進行追究。
近來發生的幾起疑似擠兌事件都是利用網絡傳播謠言信息引發群眾恐慌導致的,因此做好輿情監測尤為重要。各金融機構和人民銀行要建立輿情監測聯動機制,發現負面輿論導向及時上報。同時,應制定好應急處置預案,定期做好應急預案的培訓和演練工作,提高各機構對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