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重暉
近來,“云”成為熱門詞。翻開一張報紙,同一版面有四則帶“云”字標題的消息:第一則是農業消息,專家開設“云課堂”,進行“云問診”,田間地頭興起“云春耕”。第二則是人才招聘消息,人才代表“云參會”,人才對接“云面試”,人才項目“云簽約”。第三則是監督消息,借力“云直播”,開展“云監督”,助力異地幫扶項目。第四則是審理消息,公益訴訟案“云宣判”,售賣不合格油條受重罰。其實,對這幾件事,用“線上”“網上”來代替“云”,也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何況幾年前,這樣做的并不在少數,說來也不是什么新鮮事。現在,都以“云”的名義大行其道。
“云”的迅速火爆,與新冠疫情直接相關。各方面從線下轉戰線上,以數字化手段來應對危機、恢復經濟。線上交易、遠程辦公、在線教育,云服務無處不在;疫情圖、健康碼,云計算大顯身手。疫情倒逼出了云服務的進度和廣度,也展示了云計算的能力和潛力。但是,火爆之下有一種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泛云化”,甚至是“假云化”。現在涌現出五花八門的“云XX”概念,相當一部分與“云”的內涵相去甚遠。
云計算這一概念的本義,是將很多計算資源集合起來,構成一個計算資源共享池,向用戶按需服務。與之比較,可以看到目前這股“泛云化”潮流中既有一些地方搞形式主義的影子,也有一些企業做虛假宣傳的噱頭,還有一些社會群體盲目跟風,“花架子”并不少見。有的愛做表面文章,注重外表包裝;有的把線下活動搬到線上來,新瓶裝老酒,思維沒改變,做過就算過,不愿在數據庫建立、數據的分析利用這個上云的要害之處下功夫。特別是不尊重科技卻表現出講科技的姿態,在造勢上搞“創新”風生水起,實質上反映了一種浮躁之風。
云化不僅僅是在線,其核心是數據化。上云最終還是要看企業如何應用云來增強其算力,以數字賦能實現提質增效降本。未來企業比拼的是計算能力,沒有數據化,就稱不上真正意義的云化。
眼下,新一輪以數字基礎設施為主要內容的“新基建”正在興起,我們尤其需注意“泛云化”虛火癥,別讓“泛云化”變成“泡沫化”“魔幻化”,以至于成為企業創新發展的“絆腳石”。政府需加大對上云的引導推進力度,加強政策宣貫解讀,構建上云效果評價體系,善于運用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實現對上云工作的精準扶持。▲(作者是杭州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
環球時報20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