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旸

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視覺認知漫游訓練的國外研究現狀,結合實際的教學經驗,合理設計訓練方法及調查問卷,對視覺認知漫游訓練在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系統的實驗及總結,對創意思考教學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視覺認知? ?創意思考?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5-0134-03
對于創意思考,我們常強調視覺思考及視覺認知的重要性,視覺的思考及認知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潛在能力,卻經常被沉浸于多媒體的環境以及傳統教育所重視的文字技巧、邏輯能力及理性思考所削弱。敏銳的視覺認知及思考可經由勤勉的練習來達成,本文在于通過以觀察周圍環境的視覺認知漫游的訓練,作為創意思考課程的教材,使學生有機會深入探索周圍環境與相關刺激訓練,強化視覺認知與思考,以此提升個人的創造力;并可從知覺、認知、體驗、詮釋等不同角度來達到視覺溝通,同時將會認識到:通過有意識的觀察與思考,我們將能從普通的生活環境中發現一個與眾不同的藝術世界。
一、概述
教學者不只是要營造學習環境,更重要的是去教導學生如何利用環境來幫助學習。自然素材在我們的周圍俯拾即是,通過對環境的探索與觀察,讓學生運用想象及思考,將文字與圖像描繪出成果,提醒他們感悟現實世界那既真實且具有價值的體驗,培養敏感、描述、分析、解決問題等方面的創造力。
對學生最好的創意思考教學工作,不只是搜集可以協助學生的硬設備,而在于提供學生學習視覺過程的應用。如何啟發學生利用周圍環境——特別是在自然的環境中產生新的思維,創意或概念的能力就變得十分重要。應用“視覺認知漫游”,以環境為本位,學生將所在環境將眼睛所見的視覺圖像,透過課題進行圖像描繪與分析轉換的各項有計劃的訓練后,將可強化視覺的知覺、感受及認知,進而提升創造力。
二、文獻探討
(一)視覺認知(visual literacy)
1965年前后,認知(literacy)的概念最初只局限于讀與寫的能力,然而因為人們開始了解視覺的重要性,視覺認知(visual literacy)的名詞便因應而生。視覺認知的定義可以表述為:對有關視覺信息的溝通能力。簡而言之,視覺認知就是精確地闡述及創造視覺信息的能力,這種闡述及創造就好比一般對于傳統文字的讀與寫的能力。而對于視覺認知的解釋有:視像知覺、視像傳意、視覺閱讀能力等,本文將以“視覺認知”作闡述說明。
視覺認知主要強調對于現代化多媒體的認知及圖像運用、創造的知覺,美國設計師Nelson George在“人為環境閱讀引導手冊”一書中曾提到,視覺認知旨在培養我們具備能夠解釋非文字表達的信息的能力。在美國,視覺認知的課程早已是教育界的一股潮流,視覺認知訓練的應用教學,不僅已成立專門的國際視覺素養協會IVLA(International Visual Literacy Association),而且還發行相關的期刊。IVLA成立的目的在于提供關于視覺傳達模式及視覺認知觀念應用的訓練方法與教育,對象包含社會大眾、組織,團體或個人,并不限定需有美術基礎的背景才能加入。
1998年香港《教協報》曾撰文指出:在國外已推行各種的視像課程或視覺傳意計劃,我們必須及早加強現行課程內容中視覺設計及圖像分析的課程。在追尋高科技多媒體的授課內容時,也不可忽略我們最大的資產——周圍環境所帶來的啟發,這種環境刺激對于視覺認知的學習是有潛移默化的幫助的。
(二)視覺認知的訓練
有人在散步時什么都沒見到,有人只看到少部分,只有極少數的人觀察到很多細節。這些“少數人”已學習到如何觀察和思考,如何專注在一個事物上,以及如何經由圖像來做認知層面的闡述,或者說是他們所經受過的視覺認知訓練或素養優于其他人。
視覺認知訓練,是從一種圖像的模式轉換到另外一種模式的訓練,如我們所看的圖像轉換到我們所想象的圖像,或轉換到我們所畫的圖像。具體圖像的儲存是大部分學習者邁向成功的基礎,在多方面運用圖像的能力——如記憶、實際操作、轉換等的方法是增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當遇到越來越多的信息需要處理時,我們便需要增強運用圖像的能力,而增進此能力的方法就是多做使用視覺策略來解決問題的練習。這種運用圖像的“能力”并不是天賦,而是需要不斷地給予視覺上的刺激與訓練,以強化視覺的知覺與認知。人們可從對于環境的知覺、認知、體驗、詮釋等不同經驗來達到視覺溝通,同時將通過有意識的觀察與思考,發覺我們所處世界的奧秘。
視覺認知漫游(Visual Literacy Walk)是以慢走的方式施行,此訓練可發展個人視覺上的知覺能力,增進對周圍事物敏銳的觀察力,從而強化視覺問題解決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周圍環境可訓練專注、洞察、感知與想象力。對環境具體的觀察、多元的表達及發現關系等,可強化課程的內容,對于訓練更有幫助;可每日抽出一些時間或在空閑的假期花費幾個小時來完成漫游訓練。
視覺認知漫游需從培養視覺知覺力起步,在視覺的世界中,多以有興趣的角度,廣泛地加強運用我們的眼睛,伸展觸角來擴張視野,如此亦可同時增長我們的心智能力。
三、教學教法應用
(一)“視覺認知漫游”訓練課程
此訓練課程內容參考了國外的研究,并加入我們的教學經驗結合而成。首先,在漫游前需準備一本素描本、繪圖用鉛筆、橡皮擦、色鉛筆、馬克筆等,并且選擇一條有建筑物的道路來開始漫游,但注意必須是一個非常祥和、可以放松的環境。漫游時不可以太趕、太急,要盡可能用眼睛并帶以興趣的心情,利用素描本以圖畫、素描、文字、句子,隨時記錄下所看到的事物及想到的圖像,來捕捉這個視覺世界的奧妙之處。
1.放松后的察覺力
首先花一分鐘的時間讓自己放松;然后利用十分鐘的時間觀察周圍的一切,但并不專注于同一定點上。若仍無法放松地觀察,建議先從一分鐘開始再慢慢增加觀察時間。接著試著輕松的觀察,拋開任何的想法與思考,讓心與眼悠游于眼前事物,并將應用視覺認知訓練所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
2.對環境的自我放松
最開始通過與身邊環境接觸并觀察;接下來用文字寫下此時觀察的感覺或想法,用“現在”或“在此刻”做開頭。如:在此刻,當看著霧氣飄過水面時,我覺得十分祥和平靜。多試幾次后,將會發展出一種對環境的特殊知覺。
3.具體實物的觀察技巧
開始的時候選一個熟悉的事物,如一株植物,并用文字盡可能的將它描述出來。然后繪下此事物的整體。接下來繪下此事物的部份(選擇獨特或有趣的部分)。緊接著繪下部分的放大圖(選擇獨特或最能表現此事物的部分)。
4.多點透視(外在的)
開始的時候選另一熟悉的事物,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它。接下來描繪出三種不同的角度,可用鳥瞰法、仰視法或其它方法,并賦予每一圖景的主題及寫下心得。繪圖時試著捕捉對每一角度的想法及感覺。然后選一棟可進入的建筑物,先繞一繞建筑物并觀察外觀,寫下所見到的。注意在移動的同時,速寫(畫)下可以傳達特別信息或是覺得有趣、新鮮的畫面。
5.多點透視(內在的)
開始面對同一建筑物,進入建筑物里,觀察內部。假定是這棟建筑物的管理員,或是其他假定的人,畫下與此人有關的建筑物內部的畫面,并寫下想法。
6.分類及分析視覺的信息
在漫步的路途中,選擇兩種不相關的東西或景色,一種是自然的,如樹木或石頭,另一種是人造的,然后將這些景色或事物加以簡化成基本圖形。接下來描述此二景色或事物的關聯性,可根據形狀、顏色、線條或其它來區分種類。例如:河流的畫面可以抽象成方向的線條,而與建筑物的線條產生關聯,多試著用各種不同的種類來區分。
7.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何將某事物連結至其它問題的區域,如一座塔是否可與一只鳥有所關聯;如何從動物或大自然的關系,來發展成我們每天所見的人造物品。在漫游時可運用聯結的方法來解決周圍環境的問題。
(二)“視覺認知漫游”五階段的教學教法
以某高校美術學專業的學生為訓練對象,在創意思考的課程中,施行“視覺認知漫游”方法的教學。漫游前期的教學地點選擇于校內草坪,脫離了教室空間局限及壓力,使學生能放松心情做好漫游的準備。本訓練分為五階段說明如下:
1.漫游前期
針對視覺認知的涵義與視覺認知漫游作深入講解及說明,并強調漫游的練習對于視覺知覺的強化有極大的幫助。
2.校園漫游
校園是漫游初期的最佳地點,因為課堂時間短暫,利用校園作為漫游的第一站行程,讓學生選擇不同的出發點,如教學大樓旁的林蔭小道或從校門口開始,漫步于校園中,運用素描及簡單的文字描述記錄于素描本上。
3.前期討論
對于校園漫游進行討論。學生可任意發表所見及所想,并可同時欣賞他人的圖像和文字作品。
4.戶外漫游
請學生利用課余及閑暇時間,進行校外的漫游,每次漫游的時間地點需記錄下來,不限次數,并將整個漫游旅程以素描本呈現。
5.討論及評估
請學生勾選自我評估表作為評估的依據,并與同學分享個人漫游的心得及成果報告。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分析方法
本分析方法采用李克特的五點量表的評量尺度“非常不同意”“不同意”“無意見”“同意”“非常同意”五選項,來評估學生們對此訓練課程施行后的成效。問卷評估內容第(1)至第(7)項在于調查參與試驗人員完成“視覺認知漫游”后,是否針對下方所列的能力有所增強;第(8)至第(10)項則請學生以敘述形式對所提問題表達看法:
(1)是否增強對周圍環境的敏感力?
(2)是否增強對事物或環境的描述力?
(3)是否增強對事物或環境的觀察力?
(4)是否增強對事物或環境的組合力?
(5)是否增強對事物或環境的分析力?
(6)是否增強對事物或環境的創造力?
(7)是否增強運用圖像來表達的能力?
(8)對于視覺認知是否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9)這個課題給你的啟發為何?請敘述。
(10)其它的意見及建議。
(二)分析結果與討論
依據回收有效份數共168份學生自測的評估表統計分析結果(如表1),對于問卷(1)至(7)項,學生大部分落點皆在“同意”,表示學生認為完成此課題后或多或少地增強了對各方面的能力;認為不太有幫助的為極少數,而完全沒有幫助者為零。在觀察力及圖像的表達能力兩部分,各有77及78位學生表示對自己有非常大的成效;另外在敏感力、描述力與創造力上,學生普遍認為視覺認知訓練的應用教學有所幫助;然而在組合力及分析力這兩部分則顯示學生認為幫助較小。
而在第(8)至第(10)項部分,在經過問卷結果的詳讀與學生討論下,多數學生驚訝于此種訓練課程可通過文字與圖像激發他們對周圍事物的敏感度,甚至可運用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如:攝影、手繪、拼貼等來傳達眼睛所見,而并非一定要使用手機或計算機。另外結合環境與自己的想象力與分析力來解決周邊環境問題,進而加以改造,也是大部分學生深覺有趣和有意義的事,畢竟經過與環境的深入接觸,才發覺每天就在身邊的事物,竟是如此不同。
整體而言,雖然需要花費較多時間且需多次至戶外進行訓練,學生卻認為此訓練非常新奇且有趣,同時對個人的思考、環境的觀察與創造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大多數學生認為收獲頗豐,是值得推薦的訓練,并表示愿意多次嘗試有關視覺認知的各項訓練活動。
五、結語
因為視覺認知訓練需要長時間并持之以恒的進行,在此只施行了一學期,且參與的對象只有美術學專業的學生,故最后的評估并不完全客觀。有少部分學生對此課題并不十分重視,認為花費時間過多,故在訓練過程中執行較為草率,于后期討論時無法與其他同學有熱烈的互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評估的準確性。
筆者深切感受美術學專業的學生大多比較關注理論水平的提高與否,卻忽略一些實驗性的課程與訓練。這些課程雖無法立竿見影馬上顯現成效,卻可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地拓展學生的感受性與視覺領悟,使其擁有獨特的見解及激發他們設計的創意。而對于美術學專業的大學生而言,視覺認知的啟發亦有其重要性,建議可在通識教育課程中開設視覺認知相關課程,并提供本視覺認知的訓練,相信應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徐揚.論視覺素養與高師美術教育[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2]李蕾.構建視覺時代的高校美術教育課程[J].教育藝術,2014,(04).
[3]姜兆元.視覺文化時代背景下美術教育的新選擇[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