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啟婧
摘 要:文化產業園區指的是特定的地理區位,其特色是將一座城市的文化與娛樂用最集中的方式體現在該地理區位,文化園區是文化生產與消費的結合體,是多項使用功能的結合體。文章以某廢舊廠區的文化產業園改造為例,對生態景觀的改造和發展進行論述。
關鍵詞:文化產業園;創意;文化
一、場地現狀
建筑:老式倉庫廠房,沒有相應的內部配套設施,無法滿足傳統辦公及商業等的要求,但可利用的空間較大。
位置:本項目坐落于歷史悠久的中原地區。
道路:內部道路網不清晰,道路因重型卡車常年碾壓而變得凹凸不平,并且長年失修,路面破損,導致廠區內塵土量極大,環境空氣質量較差。
植被:廠區內部植被覆蓋率極低,因此沒有相應的防風固沙的功能,這使得廠區內長期塵土飛揚,單一的植被類型遠遠無法滿足景觀綠化的需要。
文化:該廠區曾是倉庫,具有一定年時代感,有濃厚的文化氣息。
二、景觀設計基本思路
(一)優劣勢分析
1.優勢
一是世界各地文化產業園正在不斷發展,有大量機遇,同時也有大量的前車之鑒;二是政府支持“三改一拆”的規劃改造,項目符合我國國情;三是大量城市藝術家的支持,使該產業有源源不斷的力量;四是未來廠區周圍人流量較大。
2.劣勢
周邊多為已建和待建的建筑,較為嘈雜。現有的倉庫建筑較老舊,樓間距不等。倉庫內部道路不明確,多為沙土路,并且因長年失修而凹凸不平。綠化欠缺,植物覆蓋率極低,并且植被種類極為單一,缺乏層次性。
(二)基本目標
一是建筑的重新利用;二是景觀綠化協調;三是倉庫文化的衍生和發展;四是以產業復蘇為目標;五是以保護環境為原則;六是以人為本,和諧發展,致力于將場地規劃成一個集文化、休閑、娛樂、商業、商務于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園。
(三)設計理念
基本保留原有建筑的結構和表皮,保持原有的建筑形態,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肌理和語言,并相應地添加一些時代元素。
三、景觀設計規劃分析
(一)功能規劃分析
將整個場地劃分為五大的功能區,分別為停車場、景觀帶、餐飲區、商業區、商務區。劃分依據是場地設計的最終目標,即建成一個集休閑、娛樂、健身、購物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產業園。第一,將停車場設置在入口處,便于來往車輛的停放,考慮到人流、車流量較大,因此將停車場與主要廠區用植被進行隔離,起到阻隔和保護人流的作用。第二,景觀帶區域分為幾大塊,帶動不同的節奏,給前來游覽、購物、娛樂的人群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第三,將場地的東側規劃為餐飲區,滿足不同人群的就餐需要。第四,將商業區集中規劃于場地中部,為滿足最基本的商業需求,在商業區周邊設立多個景觀節點,使購物與娛樂相結合。第五,為滿足文化產業園的辦公需要,將辦公區與商業區用景觀分隔,減少商業區帶來的嘈雜聲,使商務辦公區相對獨立。
(二)道路規劃分析
將道路分為四個等級,分別為主要車行環路、主要人行環路、次要人行支路、人行園路。第一,考慮到廠區面積較大,因此在場地內設置一條8米寬的主要車行環路,車行環路最大限度地串聯起園區各個功能和各個主要節點,貫穿始末,起到連接和引導的作用。第二,人行環路環繞整個廠區,連接各個大小景觀節點,引導人流,使各個節點及功能區連為一體。用鋪裝區分道路類型,作為以步行為主的產業園,鋪裝注重引導作用,環形道路更便于引領視線,使整個道路網更加清晰。第三,人行支路是廠區內部連接各個商鋪節點與人行環路的道路,人行支路相互貫通,滿足了商業區人流量大的要求,在支路上設置大量趣味雕塑及景觀小品,既滿足了通行需求也滿足了觀賞需要。第四,為了使人們親近自然,分別在廠區的東西兩側設立石板園路,并在路旁配置植物景觀帶與景觀墻,使久居城市的人們可以短暫地離開喧囂感受一絲靜謐。
(三)植物規劃分析
對于具有商業、休閑、娛樂、文化等特質的文化產業園來說,植栽分布最重要的就是視線通透 、無遮擋,提高園區的曝光率。
依照多樣性原則,盡可能多地增加植物種類,滿足生態多樣性的要求。結合“生態位”法則進行合理的植物種類配置,避免種類間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遵循“適地適樹”原則,盡可能多地采用本地植被,滿足植被后期培育生長的需要,提高植物的存活率。
景觀藝術性原則,崇尚取自自然、源于自然的原則。以常綠植物為實,落葉植物為虛,講求虛實結合,使人們在夏季可以看到郁郁蔥蔥的植被,在冬季不會因為落葉植物而感到枯燥無味。植物配置上追求一定的節奏感,采用大小、高低、粗細、常綠與落葉等不同類型的植被,獲得豐富的景觀植被效果。茂密的樹林可以營造幽深的意境。
喬木類主要采用梧桐、銀杏、欒樹等具有觀賞性的植被,同時配以常綠的龍柏、松柏等,保證了產業園內四季有景,不會因冬季而變得枯燥。灌木多采用大葉黃楊、小葉黃楊等造型植被,便于修剪和管理。
(四)主要節點規劃分析
鐘塔廣場:為滿足文化產業園的開放性,在入口處設立一個標志性的鐘塔廣場。以鐘塔為中心,周圍配以雕塑、綠化帶等景觀。紅磚貼面的鐘塔給人一種年代感,作為整個設計場地的標志性建筑,既有象征的意義,又起到了在廣場入口處疏散人流的作用,緩解園區未來人流量大的問題。
火車廣場:將曾用于運載貨物的軌道改造成一個貫穿商業區的游覽火車軌道,并且游覽火車自身也是一種景觀,軌道的設立既為人們提供了便利又增加了趣味性。
水景幕墻演藝臺:該處景觀是整個場地的第二大主題景觀,將戶外演藝的舞臺與水景幕墻相結合,舞臺表演時燈光與水體交相呼應,為整個產業園增添了一份動感,同時也帶動了周圍的產業。舞臺前設有供人休憩和觀賞的座椅和樹池,為前來游玩和購物的人們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
步行綠化帶:位于動感水景舞臺后側的景觀植物帶是一個相對安靜的景觀節點,該區域為游客散步聊天、觀賞景觀植物、享受安靜的場所,鋪裝多采用切割原石,營造了更加接近自然的氛圍,使人們感受到遠離商業區的靜謐。
兒童游樂場:位于景觀植物帶的末端,該場地是為了低齡段的人群而設立的游樂場所,可以讓帶領子女的游客在此與兒童互動,增進親子間的感情。周圍多采用跳躍的糖果色,更能滿足兒童的心理需求。
美食廣場:位于東南角的美食廣場是產業園區的第三大景觀節點,是提供戶外餐飲的場所,中心區域的廣場旱噴是為了增加廣場的動感而設立的,戶外餐飲廣場可以讓人在就餐和休憩的同時更加親近自然。
雕塑棧臺:與美食廣場相連的復古雕塑群是一種集合式的景觀,可以在該區域放置大量具有年代感的雕塑,也可以擺放不同藝術家的創意作品,為產業園增添一份自由創意。
涂鴉景墻:涂鴉景墻作為商務區與餐飲區的分隔帶,既具有觀賞性又具有相應的隔離性,跳躍多變的色彩為整個產業園增添了一份創意與活力。
(五)照明規劃設計
在現代照明設計中,空間照明是景觀照明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可以運用人工光照明的抑揚、隱現、虛實、動靜,控制投光角度和范圍,景觀照明設計可依據每個場地的文化特點營造一種文化氛圍,采用不同的照明方式可以展現不同文化的個性魅力。
燈光在夜晚就相當于引導視線的指示牌,不僅要保證園區夜間正常營業,滿足最基本的照明需要,還需要滿足產業園特有的創新性,因此選擇新鮮個性的創意燈具,將燈具照明與環境景觀相結合,使燈具在輔助照明的同時也能成為一種景觀。廣場上燈線的設計極大地提升了場地的夜景效果,星星點點的射燈如夜幕中的繁星。
文化創意產業園景觀照明設計是體現園區風貌特點、渲染氣氛、美化夜間環境的重要設計之一。它不僅在使用功能上顯示出特有的重要性,還體現出運用光的強弱變換、色彩搭配提升效果的重要性。
該場地的照明按功能主要分為主路燈、人行路燈、裝飾地燈、草坪燈、射燈、廣場燈。
主路燈主要用于主車行環路照明,夜間車輛行駛照明。人行路燈主要放置在人行支路等連接節點的區域,同樣供照明使用并且可以渲染夜間的氛圍。場地內大量使用地燈,為的是在夜晚營造一種如繁星在地的視覺效果。草坪燈主要用于烘托草坪植被的夜間景觀,將燈光與植被相結合可以使人們在夜晚擁有更強烈的視覺感受。花園照明的主要目的是增強景物的效果,因此對光源的方向和控制要求較高。有相當一部分射燈是為了水景舞臺的表演而設立的,舞臺燈光與水交相呼應,形成一種炫目的舞臺效果。
產業園夜間景觀作為整個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照明需要,也是園區文化傳遞的窗口,更是構建夜間室外活動空間的主要部分。因此,科學、規范、人性化的景觀照明設計對整個產業園的景觀規劃設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結語
文化產業園區指的是特定的地理區位,其特色是將一城市的文化與娛樂用最集中的方式體現在該地理區位,文化園區是文化生產與消費的結合體,是多項使用功能的結合體。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老舊倉庫被遺棄,但是曾經風靡一時的倉庫文化卻不能被掩埋,產業園景觀設計不單單致力于給人帶來一種舒適而有新意的視覺感受,更重要的是將文化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牛維麟.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王偉年,張平守.城市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的區位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06(1):110-115.
[3]佟賀豐.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概況及其啟示[J].科技與管理,2005(1):30-32.
[4]向勇.北大文化產業前沿報告(第二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煙臺市心悅環境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