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華 全利 蔡曉艷
摘 要:文章以適應人們社交行為模式的城市軌道交通站點為研究對象,以環境與人心理活動相互關系的人性化空間設計為切入點,圍繞不同人群行為活動對城市軌道交通站點空間提出的新要求,從環境心理學和設計學層面探索城市軌道交通站點人性化空間,對滿足人們美好出行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人性化;行為模式;軌道交通站點;彈性空間
人口密集的出行方式在后疫情時期帶來不少的社會問題,因此環境藝術設計者發現目前的交通空間環境不太適應現在人們的出行需求,交通基礎設施的硬實力較強卻缺乏與之相匹配的“軟實力”,即具有滿足環保與可持續要求的彈性空間設計、美觀高效且符合人們需求的交通公共空間環境。疫情后人們的公共安全、衛生意識提高,心理以及行為模式也發生變化,對交通公共空間環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立適應性體系并使之貫穿在設計中,進而落實和調整交通公開空間環境設計研究已勢在必行。
一、后疫情時期人們乘坐城市軌道的社交心理和
行為模式變化
疫情后人們乘坐軌道交通時的社交心理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消極情緒、回避行為和負性認知。我們在完全了解這些變化后才能積極采取應對策略來營造健康的軌道交通出行環境。
人們乘坐軌道交通的行為模式包含秩序模式、流動模式、分布模式。秩序模式就是人在軌道站點空間中的一系列的活動規律,即有進站、購票、安檢、購物、等候、換乘、出站等一系列行為的活動序列;流線模式是指人在空間中移動的行為,軌道交通站點空間人流密集且人流速度較快,要通過估算出單位時間的人流數量、流動方向與方位來進行設計;分布模式是群體性的,人不是單獨在空間中的,而是處于一種社交行為狀態,這對應的寬闊的空間會讓人產生舒適感。疫情引發的軌道交通出行行為模式變化會產生新的需求,需要根據新需求采取應對策略。
二、后疫情時期社交行為模式與城市軌道交通站點
空間設計的不適應性
(一)心理層面的不適應
目前城市軌道交通站點空間形式功能單一,甚至不全,很多站點沒有衛生間、母嬰室、殘疾人通道,基本功能都無法滿足。部分站點應急空間設計缺失,在面對突發事件的時候,沒有緊急避難空間、逃生通道,甚至連節假日人流劇增時候的出行需求都不能滿足。此外,還有很多軌道站點是位于地下或是全封閉式的,空間封閉性加劇人們乘坐軌道交通出行時的消極情緒、負性認知、回避行為的負面心理。
(二)生理層面的不適應
目前城市軌道交通站點功能不完善,空間封閉性很強,很多站點位于地下或高架,開放空間較少,衛生條件達不到舒適度的要求,在溫度、濕度、人體工程學等方面設計薄弱,很多設計不符合人體工程學。甚至有的站點在通風、溫度控制上嚴重依賴空調系統,疫情發生后空調系統完全停用,在軌道交通站點空間中就會出現問題。自然采光較少,過度依賴人工照明,光源分布不合理,這會使人們產生視覺疲勞。綠化景觀較少,不符合當下可持續、生態環保的設計理念。
三、軌道交通站點人性化空間設計呈現
每次重大突發事件都給設計帶來新的挑戰,同時也使設計方法和理念更科學先進,人性化空間設計可以對疫情后人們在軌道交通站點空間中的不適進行調節,營造健康美好的軌道交通出行體驗。
(一)建立滿足人的心理與生理需求的空間環境
滿足人的生理與心理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人的需求在軌道交通站點空間設計上表現為以下幾點:
1.讓人愉悅的空間形式
通過設計更友善的室外空間嵌入室內,讓人們更多地在陽光下活動;在交通空間的售票區、等候區、衛生間、兒童娛樂區域可適當嵌入室外空間,自然光會讓人覺得身心愉悅;增加出入口,擴大建筑側、頂面開放的程度,開放程度越大與外界景觀聯系就會越密切,將自然景象引入室內環境,讓人更多地接觸自然;盡量讓更多的陽光和庭院深入到地下交通空間,讓封閉黑暗的空間變得安全明亮,如果是地下車站、地鐵站等沒有條件增加自然采光及開放度,可通過人工營造自然環境來打破空間的全封閉感。這樣的設計讓人們盡量在陽光下活動,構建出更開放和衛生的室內交通空間,讓人們重建彼此的信任并擔負起維護公共利益的意識與責任。
2.使人感到安全的空間尺度
通過增加各種通道、設施、座位等的尺度,加大人們的社交距離;適當擴大公共活動的空間范圍,讓售票、等候、安檢等公共活動區域之間的范圍和尺度適當擴大,并具有靈活性。空間尺度的舒適性可解決人流密集引發的不適感,讓人的回避心理得到很好的緩解。
3.健康安全的設施
通過減少封閉電梯與按鈕,避免人與設備的直接接觸,盡量采用感應設計;增加消毒設施和風口、風道,盡量采用自然通風,引入自然的空氣,避免或減少空調系統的使用,保持空氣流通,或采用應急彈性轉換措施,結合突發情況可以進行正負氣壓模式的轉換,建立科學的供暖與空調系統;加強廁所衛生保持與污水處理,設計合理的地漏與彎管,減少各種把手,建設應對疫情和其他自然災害的臨時性設施。為了營造更安全健康的軌道交通站點空間環境,增加必要的消毒、滅菌、監測等設備,為及時應對季節性疾病和突發疫情奠定基礎。
4.人性化關懷
建立老人、兒童、病人、殘疾人等特殊通道與設備,增加母嬰室,體現社會的溫度;增加私密性的等候區、售票區,設計半封閉空間,增加對應的防護隔離設施,保證人們出行的心理安全。人們對座位的選擇反映出盡端趨向,大多不愿選擇近門及人流頻繁通過處的座位,而靠窗和靠墻的座位比較受歡迎,因此軌道交通站點空間設計時盡可能形成更多的盡端,以符合人們的心理要求。人們在軌道交通站點空間活動時會利用依托物尋找安全感,在大型室內空間通常人們更希望有依托物,例如在空曠地方人們更愿意待在柱子附近,尋找安全感。在軌道交通站點空間中人們具有從眾性與趨光心理,往往會向人多的方向行走,或朝著人多聚集的地方匯集,而且人們具有從暗處向明亮處運動的趨向,緊急情況下照明引導會優于圖文引導,合理營造聚集區域,適度引導以方便消防疏散。
5.基本需求
衛生間在很多軌道交通站點設計中容易被忽略,有的是沒有衛生間,或者無法滿足人多時候的使用。很多站點沒有商業空間,增加一些小型商業空間可以解決人們口渴、饑餓的問題。
基于溫度與濕度的考慮,要營造自然通風的公共交通環境,在墻面增加保溫、隔熱等材料而不是全部依賴空調;在室內外設計出更多的綠化空間,形成小氣候,讓人們可以在綠色的平臺上休憩等待,或運用綠化帶進行座位區、安檢區、排隊區、等候區的隔離,帶給人們更自然的舒適體驗;嚴格控制好濕度,防止細菌、病毒等傳播繁殖,可增加抽濕的設備來保持干燥。
(二)建立可持續使用的彈性空間
彈性空間是指給交通站點空間的功能布局和使用留有可改變或改造的空間余地,對不可預測的偶然事件進行預防,在一定程度上防患于未然,應對突發事件。在交通公共空間設計中不僅僅要滿足功能需求,還要留有一些彈性空間,要從常態化和非常態化兩種功能布局進行準備和考慮,讓空間的功能多樣化。例如:設計兒童游樂、休閑區域,在特殊時候可將其用作應急空間;合理利用中庭、大廳空間分散人流或隔離人流,考慮適應發展變化的改造需求,同時考慮“平時高峰結合”“平時疫情結合”“平時災時結合”的使用需求;增加出入口設置,可以在特殊的時候進行人群單向流動,不用的時候關閉,讓空間具有普適性和應變力,增加空間使用的靈活性。
(三)建立合理高效的空間秩序
可以通過軌道交通空間中快線與慢線的結合,加快人流流通的速度,特別是在早晚高峰和節假日時,能更好地調節人流分布,創造通暢的通行空間;可以按目的地、使用人群(學生、上班族、游客等)的不同類型進行人群的精細化分流,減緩因快速流動聚集而放大的交通空間危機;建立合理高效的流線設置和空間秩序,減少人們在空間中停留的時間。流線指人、物、信息在空間中移動的路線,也叫動線,動線路徑盡量短而有效,不重復,不交叉。通往每個功能空間的流線都應通暢無阻,不會造成人流擁擠或擠壓進而引起混亂。在流線布置時,首先確定各空間的先后順序,盡量使交通空間中的“買票-安檢-等候-排隊-上車”的行為序列科學高效。
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的智能化設計,提高軌道交通空間使用效率,創造更舒適、便捷的乘坐環境,這已經成為將來軌道交通站點空間設計和運用的重要方向。
四、結語
通過對城市軌道交通站點空間的人性化設計,解決空間設計不夠到位、舒適性較差、人性化設計方面缺失等的問題,建立應急空間,提高空間使用效率。希望疫情后城市軌道交通站點人性化空間設計能引起人們的重視,形成一批成果,讓這一觀念成為設計常態并得到行業的推廣實施,為應對突發事件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滿足人們美好交通出行貢獻力量,促進城市軌道交通站點空間環境設計的合理化、人性化、可持續性發展。通過系統地構建后疫情時期交通公共空間環境設計與社交行為模式的適應性設計路徑,助推交通公共空間環境的人性化設計,提升國家交通基礎設施的“軟實力”,為美好中國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孫一民.走向性能綜合優化的工程營建[J].建筑學報,2020(3).
[2]孟建民.突發疫情引發的建筑思考[J].建筑學報,2020(3).
[3]莊惟敏.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數據戰略[J].建筑學報,2020(3).
[4]師宇隆.城市軌道交通車站建筑人性化設計[J].建材與裝飾,2020(4).
[5]崔冬暉.當代中國軌道交通空間設計方法新趨勢的研究:公共文化服務系統視野下的城市軌道交通公共空間文化規劃與設計實踐[D].中央美術學院,2019.
作者簡介:
李麗華,重慶交通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全利,重慶交通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蔡曉艷,重慶交通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橋梁設計、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