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益中
【摘要】文章在分析我國現階段國家、企業、學生個人等中等職業教育不同發展主體對中等職業教育的基本利益訴求基礎上,提出: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是社會共同利益,要以包容性的心態對待我國中等職業教育不同發展主體的訴求,才能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主體;利益訴求
中等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和培養職業技術技能型人才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長期以來中等職業教育卻沒有得到社會認同,甚至被視為是一種“政府重視,社會輕視,家長歧視,學生蔑視”的教育類型。這種現象既不利于我國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也不利于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更不利于建設人力資源強國。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提出了“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的共同利益,需要在尊重各發展主體的基本權利的基礎上,以包容性的心態對待我國中等職業教育不同發展主體的訴求,集體努力共同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
一、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國家訴求分析
國家是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堅定支持者,也主要推動者。一般情況下,政府發展中等職業教育要需要通過中等職業教育解決一些經濟問題、政治問題、文化問題及社會問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改善勞動力技能結構、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當前國家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主要訴求。
(一)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訴求
依據受教育程度來劃分,2010年我國勞動力層級結構中勞動力的初級、中級、高級①3個層級比例大致為50∶40∶10[1],其中占據總勞動力40%的中級人才,主要來自包括中等職業教育在內的高中階段教育。在整體上我國呈現為尚未實現第一次工業化,或處于第一次工業化進程中的中期的勞動力的層級結構。自1999年以來,提高中高級勞動力人口比重成為當時國家教育發展戰略。2019年我國普通高中招生839.49萬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600.37萬人,普通本專科招生914.90萬人,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002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89.5%和51.6%[2]。國家通過全國范圍內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擴大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使之成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力量。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我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2012年為100403萬人,2018年為99357萬人,下降1046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2012年為74.1%,2018年為71.2%,下降了2.9個百分。總體勞動參與率從2012年的70.6%下降到2018年的68.5%,下降了2.1個百分點。2010年左右開始,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相繼出現用工短缺,并最終延續到了全國,一直持續到現在。這里當然有很多因素,其中與我國適齡勞動力人口下降,青年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學率的提高,青年初次就業年齡上升有一定關系。高級勞動力占比擴大,也推動我國技術創新,和產業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成為新趨勢,產業結構調整成為新常態。
(二)改善勞動力技能結構訴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產業經濟伴隨新型經濟增長方式開始“更新換代”,新產業、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層出不窮,也催生了不少新職業、新工種。2017年底,全國技能勞動者1.65億,占就業人員總量的21%;高技能人才4791萬人,占技能勞動者比例為29%[4]。由于我國技能人才滿足不了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需要,戰略新興行業和智能制造所需高技能人才缺乏,就業結構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根據2017年人才基數測算,按照高質量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對高技能人才就業的總量需求,2020年全國高技能人才缺口將達到2200萬[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要求“到2021年底技能勞動者占就業人員總量的比例達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30%以上”。目前,工業發達的日本和德國,其整個產業工人隊伍中高級技工占比分別40%和50%,而中國這一比例僅為6%左右。歐洲職業教育中心(CEDEFOP)2008發布的關于歐盟25國1996—2020年勞動力層級結構的預測報告指出,2020年歐盟25國,初級勞動者占19%,中級勞動者占50%,高級勞動者占31%。中間層次的勞動者中,占主要地位的產業工人基本上都是技術工人。發達國家產業工人中,高級工所占的比例高達35%,中級工為50%,初級工僅占15%。[6]根據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經驗,我國技能人才需求長期會保持增長,需要包括中等職業教育在內的職業教育發揮重要作用。國家也提出了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實高中階段職普招生大體相當,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訴求。
(三)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訴求
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的勞動力結構應該與產業結構相適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保證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重要途徑。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要求,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為了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服務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能力,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2005年國家要求加快生產、服務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特別是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緊缺的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的培養,并將大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作為中等職業教育的基本培養模式,以提高青年的就業能力。2014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將產教融合作為發展職業教育的基本原則,要求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實現人力資源開發與技術進步的相協調,并將企業確定為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要辦學主體。對教育教學改革具體要求可以概括為“六個對接”:即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2019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國家的基本訴求,目的是提高對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二、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企業訴求
我國計劃經濟時期,行業辦學、企業辦學是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主要辦學形式,為本行業企業培養了大批技術干部、管理干部和技術工人。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深入推進,勞動力供求也主要通過人力資源市場進行配置,企業對中等職業教育的訴求也出現不同的特點。
(一)企業技能人才需求訴求
近幾年,每年春節前后就會經常會看到“用工荒”“技工荒”的報道,不論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都會出現如此現象。郭芳等對重慶市主要工業生產加工型用人情況進行了調研[7],被調查企業涉及化工、機械制造、冶金、汽摩制造、輕工紡織、食品生產、電子設備制造、數碼產品生產等行業。根據調查分析,企業中無職稱或職業資格證書的員工所占的比例最大,高達35%,而初級比重也占到34%,中級占到25%,副高及高級員工僅占了總體的6%。在具備初中及以上學歷的企業員工中,職業院校畢業生占33.5%,本科業生占的22.5%,碩士占到3.1%,初高中文憑占到44%。這份調查報告反映了重慶市加工型企業人力資源現狀:無職稱或職業資格證書人才比重最大,中高級技能人才比重偏低。近期企業招聘的員工近七成的學歷在大專及以下,中職、職高、高中及以下人數占36%,大專占38%,本科及以上26%。這反映了重慶市加工型企業人力資源需求的結構特點,中級技能人才需求穩中有升、高技能型人才用人緊張。該報告還反披露了,在企業技能型人才中,21-30歲青年人中比例占到了54%,近43%的員工工作穩定性不強,青年人離職率居高不下,流失最多的員工類型是技術工人。技術工人離職率居高不下,既反映了技術工人的短缺,也說明了員工對企業滿意度低。據一份西安市中職畢業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企業關注求職條件依次為專業技能、工作經驗、綜合素質、學歷和學校名氣,這也說明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市場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8]。
(二)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訴求
計劃經濟時期,企業舉力辦中等職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技工學校,一部分大中型企業還舉辦了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和職業高中。上世紀80年代末,全國有技校4184所,其中企業和企業主管部門辦的占80%以上,遍及機械、電子、能源、交通等22個部門和系統,近50個工種(專業)。1995年,企業辦中等職業教育的機構還有2850所,到2006年下降至520所(其中技工學校下降到2006年263所)[9]。企業舉辦中等職業教育機構數量的急驟減少,相應也導致了投入的減少。2007年,全國各地發文組建的職教集團共有184個,2009年達到444個,增長了260個。截至2016年底,全國職業教育集團1406個,共有成員35945個,其中行業企業占比近73%(26234個)[10]。對比全國實有企業總量2907.23萬戶(截至2017年9月)[11]及2017年底的企業法人單位18097682個[12],參與職業教育集團的企業數量還是微不足道,也說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熱情還需進一步激活。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尤其是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的下滑與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有著很直接的關系。在新形勢下,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鼓勵企業更多的參與中等職業教育,是政府、職業教育界及全社會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開辦企業,從事生產、流通和服務等經濟活動,目的是追求贏利,因為企業本質上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實行獨立核算的經濟單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有如下幾個動因:第一是企業自己舉辦中等職業教育,深度介入人才培養,保障企業自身人才資源的長期優勢,提高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第二是站在企業自身利益角度,企業與職業學校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獲得人才和技術方面的優勢,或獲取額外的經濟利益。第三是提高企業的社會聲譽和影響力。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更多是站在企業自身利益角度,只有能夠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勢,才是符合本質的特質要求。即使參與職業教育能給企業帶來社會聲譽,但如果最終不能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經濟利益,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也是一種短期行為,不能長久。行業組織是可以集合本行業企業在中等職業教育中的利益的,但是我國行業組織發展滯后,它本身就受到生存發展問題的困擾。企業面對職業教育的困境最后還是需要政府制統籌形成合理機制,才能調動企業參與熱情。
三、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訴求
與中等職業教育密切相關的其他利益主體包括學生及家長、義務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社會大眾等。這里我們主要圍繞中職學生這一主體進行討論,因為中職學生與發展中等職業關系最密切。
(一)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的就業訴求
廣東、山東、四川等三省的2019年度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報告披露,三省2019屆中職畢業生就業率(包括升學人數)分別為98.12%、98.11%、97.0%;其中直接就業率(不包括升學人數)分別為65.18%、53.14%、50.8%,說明了近年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直接就業人數有所下降。廣東、山東、四川等三省的中職畢業生平均月薪分別為2248元、2955.95元、2472元。2019年6月,麥可思研究院對15.2萬名2018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培養質量進行了跟蹤評價,并發布了《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披露:2018屆本科畢業生的月收入5135元,2018屆高職高專畢業生的月收入4112元。2018年、2019年城鎮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271元、3529元②。從整體上,以上三省中職應屆畢業生的月平均收入低于城鎮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與高職和本科應屆畢業月均收入有較大的差距,就業后收入增幅沒有找到相關資料。《重慶市企業技能人才需求調研報告》還提到重慶市主要工業生產加工型企業男性員工在收入、企業福利、休假三個方面滿意度分別為42.15%,45.26%,50.56%;女性員工在這三個方面的滿意度分別為38.17%,41.24%,45.71%。員工認為工資待遇較低,這可能也是重慶市主要工業生產加工型企業技術工人離職率高,近43%的員工工作穩定性不強的原因所在[13]。我國正處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大,部分行業企業經濟轉型較困難,導致企業生產效率不高,經濟效益欠佳,也影響到員工經濟利益。
(二)中職畢業生拓展發展空間的訴求
近年來中職畢業生的就業率很高,但是中等職業教育每年招生人數才占年高中階段招生數的40%左右。2017年《人民日報》曾刊登了一則題為《中職學生就業前景好為啥招生難?》的報道,該報道說中等職業教育是“政府重視,社會輕視,家長歧視,學生蔑視”,其發展的最大瓶頸是觀念層面,不愁就業的中等職業教育始終面臨招生難。其實中等職業教育也有過高光時刻,上世紀80年代的職教熱仍然讓人記憶猶新,特別是中專學校招生,都要百年挑一。當時中職畢業生可以到政府部門、大型國有企業單位、事業單位、金融機構等就業,這些都是當時熱門職業和工作。現在中職畢業達不到很多用人單位的準入門檻。學生及家長、社會大眾關注接愛中職業教育的成本(包括機會成本)與收益,特別關注學生個人成長空間問題。雖然政府對中等職業教育給予了足夠的關注,但相對于普通高中教育而言,中等職業教育還是沒有得到社會的高度認同。這一切均源于社會分層,尤其是階層之間的巨大差距。職業分層造成社會分層,而社會分層加劇了職業分層,兩者之間的剛性互動是一時難以改變的。近年來,我國通過實施“高職高考”打通中職學生的上升通道,廣東、山東、四川等三省2019年度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報告披露,這三個省2019年中職畢業生升學率分別為32.94%、44.97%、46.2%;這是一個良好的現象。作為人類共同利益的教育應該以人為本、公正開放,為每一個提供多渠道選擇機會,讓每一個人通過教育獲得更多的社會流動的機會,人們才可能以更加平和、更公正的心態去對待中等職業教育。因為人是有追求的,自己努力奮斗過,社會也給了機會,人們才會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
共同利益是人類在本質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種善意,是通過集體努力緊密團結的社會成員關系中的固有因素[14]。在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過程,遵循普遍人性中蘊含著團結和社會正義的價值觀,釋放各個社會群體的善意,尊重各個層面利益主體的訴求,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努力、共同行動去推動中等職業教育可持續健康發展。我們相信,隨著我國縱向貫通過的職業教育體系日益完善,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學生都會擁有同樣多的選擇機會,去創造自己豐富多彩的人生。
注釋:
①初級指將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中級指高中文化程度(包括中等職業教育及普通高中)、高級是指大學文化程度(包括高等職業教育及普通大學和研究生)。
②根據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公布的每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12個月平均計算。
參考文獻:
[1]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2]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20-05/20/content_5513250.htm
[3]CEIC.中國勞動人口參與率.https://www.ceicdata.com/zh-hans/indicator/china/labour-force-participation-rate
[4][5]荀鳳元.專家這樣解讀《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4491668399556569&wfr=spider&for=pc
[6]姜大源.關于加固中等職業教育基礎地位的思考(連載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09):21-36.
[7]郭芳,牟彬彬,黃真.重慶市企業技能人才需求調研報告[J].才智,2017(10):237+239.
[8]王艷.西安市中職學校學生就業現狀及對策研究[D].長安大學,2017.
[9]劉紅.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發展狀況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29):57-61.
[10]《中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年度報告(2017)》在京發布.https://edu.qq.com/a/20171204/019503.htm
[11]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企業發展分析.中國市場監管報.http://www.cicn.com.cn/2017-10/26/cms101464article.shtml.
[12]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9.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9/indexch.htm
[13]郭芳,牟彬彬,黃真.重慶市企業技能人才需求調研報告[J].才智,2017(10):237+239.
[1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