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麗 李偉偉

【摘 要】 目的:探究基于動機行為轉化的康復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干預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4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據電腦隨機盲選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觀察兩組患者自我管理改善情況。結果:實驗組的用藥管理、癥狀管理、飲食管理、心理調控、社會關系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基于動機行為轉化的康復護理可顯著增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干預效果確切,值得推廣。
【關鍵詞】 慢性心力衰竭;動機行為轉化;康復護理;自我管理
【中圖分類號】 R52 ? 【文獻標志碼】B ?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7-158-01 ?作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慢性心力衰竭(CHF)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氣喘、四肢乏力等癥狀,表現為進行性發展趨勢[1]。臨床常用藥物治療,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延緩疾病進展。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可增強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優化藥物治療效果,促進康復[2]。因此,本文研究基于動機行為轉化的康復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4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據電腦隨機盲選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4例。男27例,女21例,年齡55~73(62.35±3.12)歲。心功能(NYHA)分級:Ⅱ級14例,Ⅲ級18例,Ⅳ級16例。病程1~5(2.06±1.73)年。基礎病:冠心病17例,擴張型心肌病14例。高血壓心臟病9例,瓣膜病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比照《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臨床診斷標準[3];(2)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40%,預期生存期1年以上;(3)了解研究過程,并同意參與研究。
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障礙者;(2)合并病例資料不完整者;(3)合并治療依從性差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如指導用藥,指導家屬協助患者開展主被動訓練、常規認知宣教等。
實驗組基于動機行為轉化理念,實施康復護理。具體如下:
(1)信息干預:對患者實施運動康復訓練宣教,幫助患者正確認知康復訓練的作用、目的及意義。指導患者正確看待康復訓練,提高其訓練配合度。與患者溝通,糾正患者錯誤康復訓練理念。
(2)動機干預:通過典型案例及有關資料,耐心向患者解釋康復訓練的作用,并告知其不實施康復訓練的危害。引導患者反思自身康復訓練情況及訓練經歷,使患者切實感受到康復訓練與改善臨床癥狀,進一步提升患者對康復訓練的重視度。
(3)行為技巧干預: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個體化康復訓練方案,制作每日康復訓練計劃表,并做好記錄。指導患者掌握康復訓練的技巧,每日堅持在床上開展關節屈伸、扭轉訓練,配合全身按摩,促進血液流動。在患者床頭張貼堅持康復訓練警示語,請家屬協助監督患者實施康復訓練。
(4)延伸康復護理:通過電話或微信平臺回訪、家庭訪視方式了解患者康復訓練情況。每月2~3次。了解患者康復訓練情況,并實施延續性干預。
1.3 評價指標 自制慢性心理衰竭患者自我管理量表,從用藥管理、癥狀管理、飲食管理、心理調控及社會關系5個維度評估患者干預后的自我管理能力。每個維度0~4分,分數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研究數據運用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行x2檢驗,計量資料(x±s)比較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自我管理能力對比 實驗組的用藥管理、癥狀管理、飲食管理、心理調控、社會關系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CHF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與死亡率。患者一旦確診,需長期服藥。但單獨的藥物治療效果與預期差距甚大,需配合康復護理,以增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運動功能,促進康復[4]。
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基于動機行為轉化實施康復護理,結果顯示,實驗組的用藥管理、癥狀管理、飲食管理、心理調控、社會關系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基于動機行為轉化的康復護理可有效增強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顯著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優化患者社會適應能力,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同時,實驗組干預后的上肢、下肢運動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基于動機行為轉化的康復護理對于改善患者上下肢功能,促進患者康復有積極意義。考慮與基于動機行為轉化的康復護理通過信心干預、可糾正患者錯誤認知,明確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幫助患者了解康復訓練方式,改善其訓練行為等有關。
綜上所述,基于動機行為轉化的康復護理可顯著增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運動功能,干預效果確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向艷清. 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為框架的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 河南醫學研究,2017,17(3):3228-3229.
[2] 蔡慧芳. 動機性訪談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河南醫學研究,2019,04(3):754-756.
[3] 高曦. 動機訪談聯合雙心護理模式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自我效能及ADL評分的影響[J]. 黑龍江醫藥科學,2019,02(1):140-141.
[4] 王娟,詹曉,李德平. 動機性訪談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與依從性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09(5):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