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杰
近日,民政部網站掛出“民政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民政部2020年立法工作計劃》的通知”,稱將推進重點領域立法,做好“修訂地名管理條例有關工作”。《地名管理條例》迎來大修,地名命名更名看來再難“任性”。
作為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地名不僅是歷史文化的象征,而且是各種地理實體、行政區域和居民點的標識,更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文化記憶的傳承和沿襲。不過,隨著時代發展,適時地更換地名并無不妥。有不少的城市地名,都是經過多次變更。如把“徽州”改為“黃山”、“中甸縣”改為“香格里拉市”;有的重用古名,如把“蒼山縣”恢復為“蘭陵縣”。
其實,近年來我國一直持續開展對不規范地名的清理整治行動。2018年,民政部、公安部、自然資源部等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整理不規范地名的通知》,將不規范地名分為刻意夸大的“大地名”、崇洋媚外的“洋地名”、怪異難懂或帶有濃重封建色彩的“怪地名”、重名同音的“重地名”,進一步明確地名變更的合理范圍。
之所以無法根除這類怪象,根本原因還在于缺乏明確的法律法規。在此前的《地名管理條例》中,管理機關、程序和實體上的規定都過于籠統,各部門職責分工不甚明確之余,也缺乏相應的協調機制。
如今,《地名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的公布,有助于填補和完善地名管理相關的制度空白和缺陷,更能及時堵住任性更名的口子。要進一步加強和規范地名管理,除了盡快理順管理體制機制、設置正當的更名程序之外,不妨在參與機制上,搭建一個廣納良言的平臺,讓更名決策更加科學民主。多措并舉,讓地名變更早日步入正軌,才能避免“想改就改”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