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平

童謠多取材于生活,其語言通俗簡單,內容活潑有趣,容易被幼兒接受。在幼兒教育中應用童謠,不僅能夠使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同時也能使幼兒對教育內容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實踐中,提升教育效率和質量。
在以往的幼兒教育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都是根據教材引導幼兒進行學習,雖然教材都是根據幼兒的心理和思維特點編寫的,但若幼兒長期接受單一的內容,也很容易產生厭倦和抵觸情緒?;诖?,教師需要對現有的幼兒教材進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掌握3~6歲幼兒的學習和認知規律,引入與教育內容有關的趣味童謠。比如,引入利用地方語言傳唱的童謠,在課堂上引導幼兒進行練習,使幼兒能夠更好地感受本土文化的內涵,以及童謠所呈現的故事和情感。也可以圍繞不同的教學主題和目標,在課程中導入一些外國童謠、新童謠,以及搖籃曲、數數歌、游戲歌、連鎖調、顛倒歌、字頭歌等不同形式的童謠,如《拍手歌》《一二三》《什么好》《野牽?!贰缎』睒洹贰缎∶鄯洹贰哆^馬路要注意》《九九歌》《打醋買布》《小耗子》《小白兔》等。這樣不僅能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能為幼兒構建趣味性、個性化及多元性的幼兒教育體系。
幼兒的形象性思維活躍,雖然童謠內容十分有趣,歌詞簡單、朗朗上口,但部分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差的幼兒,往往無法通過簡單的講解和示范演唱掌握童謠。此時,教師可以引進多媒體教學技術,將童謠內容轉化成更加直觀的圖片、音頻、動畫等形式,通過調動幼兒的視覺和聽覺感官的方式來引導幼兒進行學習,有效降低幼兒的理解難度和學習難度。教師應挖掘幼兒教學的主題和童謠之間的銜接點,為幼兒構建能夠呈現教學內容或者童謠故事的情境,引導幼兒認真聆聽和觀看,通過優美的旋律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鼓勵幼兒在相應的場景和環境之下進行練習。而針對一些具有一定難度的童謠演唱方法和技巧,教師也可以為幼兒錄制教學微視頻,讓幼兒在課堂上觀看,或是通過暫停播放的功能進行分步講解,使幼兒能夠掌握每一部分的演唱方法和技巧,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在童謠中融入情感。這樣不僅能夠提升童謠的共情能力和畫面感,也能使每個幼兒都敢于開口演唱和表達。
幼兒教師不僅要引導幼兒掌握一些基礎知識,還要根據教學進度和幼兒能力培養要求,有針對性地在幼兒教育課程中引入多元化的實踐活動?;诖?,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幼兒的綜合水平。將6~8個幼兒劃分為一個小組,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主題設置螺旋遞進式的童謠學習任務,引導幼兒通過小組合作進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全面加強對幼兒練習狀態的關注,根據實際情況為其提供意見和建議,并鼓勵幼兒不斷進行嘗試和練習。教師也可以考慮不同層次幼兒的能力特性,在互動過程中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游戲,將其和童謠有機組合,引導幼兒在優美的歌詞和旋律下進行游戲和實踐。例如,在老鷹捉小雞的游戲過程中導入童謠《老鷹捉小雞》,在幼兒進行丟沙包時讓幼兒演唱歌曲《丟沙包》,或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跳皮筋游戲,根據跳皮筋的童謠節奏進行互動。教師也可以從實際情況出發設計具有創新性和趣味性的游戲,科學進行童謠創編,引導幼兒積極學習和實踐。這樣不僅能夠為幼兒提供更多時間和展示的空間,形成良好的師幼關系、幼幼關系,也能最大限度提升童謠的利用價值和效率。
童謠是幼兒教育中富有特色的一個領域,它的作用是其他文學作品所不能替代的。綜上所述,教師必須掌握當下的幼兒教學的整體發展趨勢和特性,結合幼兒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點,有效地將童謠滲透到幼兒教育的每個階段。與此同時,教師還必須要對童謠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總結,掌握其作為一種民間文學的特性,考慮其和幼兒教育中其他知識體系和內容體系之間的關聯,把握童謠導入的尺度,將其和原有的幼兒教育模式進行組合。教師也可在考慮各方面需求的情況下,在童謠教學中增加一些多媒體教學或者趣味游戲,利用具有娛樂性和多元性的形式來進行童謠內容的呈現。這樣不僅能夠使幼兒更好地感受童謠的魅力和內涵,同時也能為幼兒教育的深入開展和童謠的發展傳承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