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鳳
幼兒教育中的很多素材來源于生活,可以說生活與教育是相互影響的。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對幼兒教育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教育意義深遠。基于新課程理念要求,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作為幼兒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是幼兒教師的全新課題。新時代的活動引導方法需以解決傳統教育中幼兒活動指導的問題和不足為基本切入點,融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引導幼兒在學習活動中自主自覺參與科學活動。
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即應用生活元素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幼兒教師應秉持人本教學理念,以生活元素引導幼兒探究科學知識。以自然科學《滴水成冰》為例,教師要以簡單、有趣的活動激發幼兒的興趣。水結成冰是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現象,而水由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也能大幅度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也可以利用奇妙、好玩的科學現象,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針對奇妙的自然現象,幼兒難以解釋,覺得非常神奇,比如水在常溫狀態下加入試劑后就變成了冰,幼兒會帶著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索科學。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營造和諧、穩定的活動環境。《滴水成冰》實驗具有極強的操作性,且一個人難以完成,教師可以開展合作教學法,借助集體學習和師生互動優化幼兒的科學探究方式,滿足幼兒集體學習的愿望,緩解學習壓力,并通過學習向導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務,收獲學習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生活即教育,教師要為幼兒搭建生活學習舞臺,體現幼兒對生活教學元素的高度理解。以《制作氣動小汽車》為例,具體的教學方法和過程如下。
第一步,教師組織幼兒觀看科學短視頻,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活動初期,教師先組織學生在教室里觀看有趣的科學短視頻,介紹氣動小汽車的科學原理。雖然絕大多數的幼兒看不懂,但是大家會被五顏六色的氣球、形態各異的小汽車吸引,當看到氣球推動小汽車前進時更是大為驚奇,這樣就能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第二步,教師利用道具演示奇妙的科學現象,激發幼兒的探究欲。僅靠視頻引導是無法讓幼兒切實感受科學的奇妙的,所以教師還需要用道具演示奇妙的科學現象,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比如在觀看視頻后,教師用硬紙板、釘子、膠水以及氣球等生活用品還原“氣動小汽車”的制作過程,過程中的每一步都力求精細、慢速,讓幼兒看清楚搞明白。第三步,教師分組實操還原科學實驗,增強實踐能力。氣動小汽車的制作僅靠幼兒一人是難以完成的,所以教師需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引導大家以集體智慧還原科學實驗,從而提升幼兒的科學實踐能力。比如教師先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每一組推選出小組長,帶領其余三人共同制作氣動小汽車。這個過程中某些幼兒會遇到困難,教師應及時指導并滲透激勵教育,使其迎難而上完成任務。第四步,教師立足生活布置親子任務,夯實教學成果。通過制作氣動小汽車,幼兒明白了是氣球中的氣推動小汽車前進,那如果汽車更大更重,還會不會有同樣的效果呢?教師以此問題布置親子任務——制作重量為3kg的氣動小汽車,并讓小汽車跑一米遠。這個任務有一定的難度,在家長的幫助和指導下,幼兒不僅能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還能學習到更多實用的科學知識,感受科學世界的奇妙。
生活即教育,教師要引導幼兒“玩中學”“玩中做”,優化教學內容。以《摩擦起電》為例,具體的教學方法和過程如下。
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無窮無盡,甚至要超過成年人。科學就是探究世界的本質,所以想象力和創造力必不可少。通過在《摩擦起電》活動中滲透繪畫教育,教師就能引導學生思考——電是什么呢?它是如何吸住墻壁的?大家通過想象畫出“電”的樣子,有的幼兒認為“電”有很多細小的爪子可以抓住墻壁,有的幼兒則認為“電”有一張大嘴可以吸住墻壁。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使得科學探究更富有趣味性和拓展性,從而引導幼兒領略奇妙多彩的科學世界。科學教育不止于想象,還必須要進行實踐分析,所以在《摩擦起電》活動中教師要加入有趣的小游戲,使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感受科學的奇妙之處。比如“掛氣球”比賽,教師給幼兒準備若干氣球,大家在一分鐘內利用摩擦起電原理將氣球“懸掛”在墻壁上,多者獲勝。教師借助緊張刺激的比賽,寓教于樂,極大地激發了幼兒的活動興趣。科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分割不開,科學探究就是為人們的生活服務,所以在《摩擦起電》活動中教師需融合親子教育活動,增加親子共學項目,引導幼兒和家長一起完成探究活動。這個過程拉近了親子關系,比如在《摩擦力》探究活動中,家長引導孩子探究生活中的摩擦力,諸如人走路時鞋和地面的摩擦力,車行駛時車輪和地面的摩擦力等,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集思廣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