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嘉欣
幼教事業是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性保障,而游戲由于具有較強的趣味性,使其在幼兒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游戲作為幼兒園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提高幼兒學習興趣,強化教學效果,愉悅幼兒情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還可以促進幼兒視覺、聽覺、觸覺的協調發展,從而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的成長。
(一)教學模式存在弊端
以往幼兒園游戲教學模式沒有將游戲與教學的知識點銜接起來,偏重于游戲的娛樂性,達不到幼兒在玩中有學的目的,也沒有注重對幼兒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導致幼兒對知識點的理解僅停留在表面。隨著新課標改革的深入,傳統的游戲教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真正發揮游戲教學的價值,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忽視知識點與游戲結合
從當前游戲教學現狀來看,很多教師組織游戲時只是為了活躍教學氣氛,沒有注重游戲與知識點的有效結合,沒有體現出游戲教學的價值,導致幼兒在游戲過程中也學不到有用的知識。有的教師則過分注重游戲過程中的知識點,忽視了對幼兒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使游戲教學變得很被動,也很難提高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領會游戲化教學的內涵
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要求,幼兒園的課程內容需要充分體現出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創造性,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游戲化教學通過挖掘幼兒園周圍的課程資源,組織多樣性的活動,需要幼兒多感官參與,使幼兒得到全面的發展。
(二)營造游戲氛圍
教師通過營造游戲氛圍,提高幼兒參加游戲的積極性。在進行游戲化教學前,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并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科學、合理地布置游戲場地,將教學的內容滲透到教室環境的設計中,讓幼兒從環境中感受到游戲的樂趣,通過營造輕松、和諧、充滿童趣的游戲氛圍,提高幼兒參加游戲的積極性。另外,游戲的開展離不開各種新穎、益智的游戲器材,游戲器材也是陪伴幼兒學習和生活的好伙伴。因此,好的游戲氛圍對促進幼兒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三)合理設計游戲時長\\\

通常來說,在好的教育環境下3歲幼兒的注意力能集中3~5分鐘;但是在游戲條件下,2~3歲孩子的注意力時間可以集中20分鐘。因此教師要合理設計游戲時間,在幼兒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段開展游戲教學,控制好游戲的時長,確保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掌握教學的關鍵內容。
(四)尊重幼兒心理需求
充分尊重幼兒的心理需求是開展幼兒游戲化教學的前提條件。教師要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知識,同時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態度價值觀。另外,教師要多為幼兒提供展現自己才華的機會,并讓幼兒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從中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教師要了解并尊重幼兒的心理需求,幫助他們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一)緊密結合教學內容
教師不僅要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還要將理論知識有效地運用起來,并結合教學內容做好游戲教學設計,從而更好地促進游戲教學的有效性。比如教師可以開展手指游戲,這種游戲包含了語言、數學、常識、音樂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內容,還可以鍛煉幼兒手指小肌肉。在設計教學時,教師需要結合幼兒的特點和實際教學需要開展教學活動。比如在小班教學中,為了幫助幼兒認識五官,教師可以結合音樂教學開展“小手拍拍”的游戲。而在中班教學中,為強化幼兒的模仿能力,教師可以采取兒歌的方式引導幼兒模仿,比如兒歌中播放到“一只小狗汪汪叫”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將大拇指豎起來,將其作為小狗的耳朵;“兩只小兔跳跳跳”,就可以引導幼兒將食指和中指豎起,做小兔子的耳朵……在創編手指游戲時,教師既要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設計,也要從語言和動作上彰顯趣味性,提升內容的知識性。
(二)注重幼兒主體作用的發揮
傳統游戲教學大多是教師給學生講解游戲規則,然后學生根據游戲規則做游戲,整個游戲過程往往缺乏互動性,使得幼兒被動地玩游戲。在具體實踐中,教師需要緊密結合幼兒的特點對游戲進行創編,盡可能地促進幼兒主體作用的發揮。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很多戶外游戲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教師要確保活動場地達標,保障幼兒安全。
例如在“螞蟻搬家”的游戲中,教師首先要給學生用動畫演示螞蟻搬家的全過程,要求幼兒認真觀看游戲的動畫演示并掌握游戲規則。游戲規則是在師生相互探究的前提下得出的,幼兒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參與游戲。教師只需提醒幼兒在“搬家”時要注意安全,不能搬重物,避免砸到腳,也不能踩到他人。這樣的游戲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幼兒游戲還要具有較強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比如畫影子的游戲能很好地拓展幼兒思維。畫影子游戲只需要粉筆,而且只要求畫影子,不拘泥于只畫人的影子,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但是游戲的創編并非無要求,改編的游戲需要具備趣味性,同時要與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相符,且游戲規則要有一定彈性,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能力的提升和發展,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三)結合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教師需要結合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開展游戲教學,從而更好地激發幼兒的潛能,這對教師在游戲選取方面有較高的要求。教師選擇的游戲除了要具備趣味性和教育性外,還要具有一定的難度梯度,以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需求。教師要結合最近發展區理論,結合幼兒現有的認知水平,做好游戲的設計,使游戲與幼兒目前的經驗和認知水平相符,且與教學目標方面的新經驗之間存在關聯,使得游戲貼合幼兒生活,促進幼兒思維與經驗的發展。此外,教師要引導幼兒在游戲中發揮自己的觀察力和想象力,鼓勵幼兒通過游戲創新和發展。
比如在“摘桃子”的游戲中,教師要將桃子置于一定高度,不可過高或過低,需要幼兒通過一定的方式或者辦法才能拿到桃子。此時,有的幼兒采取跳一跳的方式,有的采取墊凳子的方式,最終達到了摘桃子的目的,激發了幼兒的信心。幼兒想辦法摘桃子的過程,實際就是對幼兒潛能進行挖掘的過程。
在游戲過程中,幼兒屬于參與者和主導者,而教師則要把控好游戲節奏,確保整個游戲朝著科學有利的方向發展,避免幼兒對游戲喪失興趣。尤其是在遇到困難時,幼兒容易喪失興趣,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幼兒這一特點,結合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引導幼兒在探索發展的同時提供相應的幫助和引導,促進幼兒朝著更高層次發展。
綜上所述,游戲在幼兒教育教學中運用廣泛,但是目前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師在幼教工作中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圍繞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勇當幼兒人生啟蒙征程的領路人。而游戲作為啟發幼兒的主要載體,對提升幼兒學習興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在實踐中要注重游戲教學實施經驗的總結、分享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