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瑛
陶行知先生是這樣解釋教學做合一的:“它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苯虒W做只是生活的三個方面,而不是三個毫不相關的過程。將生活教育投射到幼兒園中就是區域活動,融合了教師教的過程、孩子學的過程和做的過程,是讓孩子們動手、動腦、思考的地方。本文將以美工區活動《蛋托毛毛蟲》為例,探究“教學做合一”在實踐中的探索。
《蛋托毛毛蟲》是結合主題內容于小班下學期四月開展的區域操作活動,圍繞繪本故事《毛毛蟲》展開,毛毛蟲一節一節圓圓的身體和愛吃東西的樣子深受孩子的喜愛。以此為入手點我們開展了涂色—制作—戶外投放等一系列的《你好,毛毛蟲》制作活動,各個活動相互延續,在難度上又呈現出一定的遞進性。主體材料我選擇了與毛毛蟲非常形似的材料——蛋托,同時根據操作難度的提升,給孩子提供多種輔助材料。
(一)教常規
我首先讓孩子們進行的操作是涂色,涂色是孩子們經常進行的活動,可以用蠟筆涂色,可以用水彩筆涂色。為了讓孩子們更專心地操作,我做了以下工作:在桌面上整齊地擺放好紅、黃、藍、綠四種顏料,插有畫筆的筆筒一個,抹布一塊。在活動開始前,我先和幼兒討論之前在玩顏料時發生的問題,包括顏料涂得地上桌上都是、顏色混在一起、涂色不完整等。經過商討,我向他們重新介紹了桌面的擺設。畫筆可以讓我們隨時更換顏色,抹布可以擦拭弄臟的小手,為了不弄臟我們的衣服,我們還可以穿上罩衣。有了這些常規培養的支持,孩子們在操作中出現的突發就少了很多。
(二)教操作
如何教操作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以往教師都是直接將方法告知給了幼兒,導致孩子只會模仿,興趣不足。而在這次的《蛋托毛毛蟲》中,我嘗試轉變方法授人以漁。第一環節的涂色是在區域中開展的,當涂色的數量達到能滿足全班幼兒時,我決定以集體活動的形式來開展完整的制作活動。通過讓幼兒參與操作,進行自主探究,我引導幼兒觀察毛毛蟲的外形,讓孩子知道毛毛蟲有許多腳,有眼睛和兩只觸角。讓幼兒思考觀察什么材料可以制作毛毛蟲的腳。請個別幼兒上來觀察操作,引導幼兒發現毛毛蟲身體上的洞洞。嘗試將毛根插進去,爬一爬會出現什么事情(腳全掉下來),那應該怎么做才能將腳固定(引導幼兒將毛根插進去后折一下),然后提供眼睛,讓幼兒完成制作。有了嘗試操作、發現問題這一環節,孩子的興趣更足了,雖然制作環節顯得時間略長,但孩子們的興趣和積極性還是很足的。為了不讓剛剛做好的毛毛蟲成為擺設,我們準備將它投放到戶外活動草坪山坡中,讓毛毛蟲爬起來。那么怎么樣才能讓孩子玩起來呢?我們最后來到在戶外草坪山坡上,孩子們拿著自己制作的毛毛蟲爬來爬去,有了故事《毛毛蟲》做鋪墊,他們想到了許多不一樣的玩法。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五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兒童的雙眼、解放兒童的大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解放幼兒的空間。幼兒是活動的主體,在主導教師教的過程中,他們調動了身體各個器官去接收教師提供的信息。
(一)學觀察
制作毛毛蟲首先需要觀察毛毛蟲,包括觀察毛毛蟲的身體、形態、顏色等??吹嚼L本中的毛毛蟲時,孩子們都很激動,于是我通過提問,帶著他們仔細地觀察了毛毛蟲。孩子們會說:毛毛蟲是一節一節的;毛毛蟲頭上有兩只角;毛毛蟲有好多好多的腿;毛毛蟲是綠色的……有了對外形的認知,當他們看到蛋托時便能將它和毛毛蟲聯想到一起,為制作埋下伏筆。
(二)學操作
如果說觀察靠的是眼睛,那么操作就是手、眼和耳朵并用建構頭腦中的思維,同時通過語言來進行表達。在制作環節中,孩子們需要進行簡單的探索才能發現制作的技巧。他們要自己尋找發現毛毛蟲身上的小洞洞,這些洞洞是為了插上毛根來做毛毛蟲的腳的。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學習的方式就是觀察過后用語言來進行表述、概括。并且為了解決毛毛蟲爬的時候掉腳的問題,孩子們還要想辦法將腳固定牢。邊操作邊學的方式,讓孩子們有了學習發展的可能。
做是整個活動的終極目的,一切教和學的目的都是為了做,在做的過程中孩子們獲得了不同能力的發展,活動的目標才得以實現。
(一)動手做
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孩子們最明顯的發展就是手部力量的進步。在第一環節,孩子們需要將筆拿好,這是手部大肌肉的發展,而捏住筆平穩地進行涂色就需要手部精細小肌肉的發展。第二環節,手指精細動作得到發展,同時需要手眼協調能力,與上面涂色時的大肌肉揮動相反,做毛毛蟲時動作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小肌肉,在每個小洞中插上毛根,還要將毛根折一下才能固定住。這樣的操作還需要結合觀察能力,能準確找出洞口,才能將毛根插進。第三環節,拿起毛毛蟲在草坪上行走,最終要借助手臂帶動全身運動,幼兒在動手做的過程中也進行了全身上下的運動。
(二)動腦做
在制作的每一個環節,孩子們都需要動腦思考。首先是涂色環節,使用顏料的時候,很多孩子會將顏色弄混,攪拌在一起。也有些孩子在蛋殼的頂部涂了一下就完事了。所以想要完整給毛毛蟲涂色,就需要自律意識的培養。這一環節我們是分了很多天完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反復提醒,孩子們才慢慢形成了習慣。在操作環節,很多孩子在插腳時,這邊洞上插一根,那邊洞上插一根,導致毛毛蟲出現了缺胳膊斷腿的情況,因此細心和耐心也是在這一過程中著重培養的一環。
(三)動情做
從主題中選取孩子們所喜歡的毛毛蟲,讓孩子們帶著自己的興趣去操作,孩子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更強。尤其是最后帶毛毛蟲爬山坡找食物是整個活動的高潮,能帶著自己親手做的毛毛蟲玩一玩,爬一爬,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游戲中他們的能力也獲得了多方面的發展。例如:有兩個小女孩為毛毛蟲找了蘋果、巧克力和樹葉,而她們的好朋友去得晚了卻什么也沒有了。兩位小女孩說:“哎呀怎么辦,她沒有了,要不我們和它一起吃吧?”最后孩子們拿著毛毛蟲一起分享了找到的美食。隨著游戲的進行,孩子們合作、交流、分享等多方面得到了發展。
本次的《蛋殼毛毛蟲》是我對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思想的實踐,我通過美工區活動——集體教學活動——戶外體育活動,將毛毛蟲延伸出課本活動以外,讓孩子邊操作邊思考,同時感受操作結果帶來的歡樂。在這一過程中我邊設計邊反思,從小班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法入手逐漸增加難度,讓孩子在教的基礎上學,在學的基礎上做,最后在做的基礎上實現玩的目標。讓活動既有趣味又有游戲化精神,接下來我會做更多的嘗試來探究自制玩具材料對孩子發展的作用,讓美工區的材料投放更符合孩子的興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