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娟青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教育的基本任務是讓幼兒在適宜的環境中得到自然的發展,教師的職責在于為幼兒提供適宜的環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這里的“活動環境”既指大的幼兒園硬件環境,也指幼兒生活的小環境,如活動室、走廊、區角等。而“有益于幼兒生活的經驗”是在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中發現的現象、產生的問題、獲得的經驗,這是幼兒學習的重要環節,是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產生興趣、鍛煉能力、習得知識的重要因素。幼兒園環境創設過程蘊涵著無限的教育契機,只要教師能在此過程中多動腦筋定會有令人驚喜的收獲。本文選取了環境創設中的部分實例,闡述幼兒園環境創設中所蘊含的教育契機。
良好的情感態度傾向是現代教育越來越關注的要素,尤其是獨生子女的情商培養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應從小抓起。對幼兒進行良好的社會態度和情感的培養,應滲透在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單靠教學活動是遠遠不能達到的,它必須是隨機的,有時也是隱性的潛移默化的。為幼兒創設能夠感受到接納、關懷和支持的良好環境,能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對每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在環境中運用不同的內容。如小班,在環境布置中,在娃娃家中布置“我的全家福”“我型我秀”“我的新朋友”“我的動物朋友”;中班有“我和朋友在一起”“我健康我快樂”“美麗的秋天”等。這些都是社會情感培養的內容,以培養孩子的愛心、與同伴的友好相處等美好的情感體驗為主。
而在大班下學期,教師可與孩子一同選擇“難忘我的幼兒園”這一主題。這是個有些傷感的主題環境,目的是體驗另一種情感——“面對離別的不舍與留念”。教師與孩子們討論為什么幼兒園讓大家難忘,孩子們會說“老師讓我們難忘”“這兒的朋友讓我們難忘”“在這兒學到的東西讓我們難忘”等,他們有一顆豐富而敏感的心靈,注意著周圍的一切人和事,這是大人無法企及的。于是,孩子們畫、說、剪,由教師記錄并設計版面合理呈現。這就形成了豐富而有趣的班級環境,幼兒園里的每一位教師都會在這一版面前駐足,并饒有興趣地讀著孩子們對他們說的心里話。爸爸、媽媽也會高興地看著、讀著,感嘆著“我的孩子真的長大了!”
大班的“離園倒計時”記錄表也能體現教師的良苦用心。當孩子們每天劃掉一個日期,并記下剩下的日子時,他們驚呼起來了,“原來,我們很快就要離開幼兒園和老師了!”從孩子們的語氣中,可以看出他們體會到了彌足珍貴的東西:留念、不舍、傷感等。這其實是人生的又一種情感體驗,即便是傷感,也是人類豐富而珍貴的情感流露,是豐富的生活給予我們的、彌足珍貴的。這些寓教育于環境中的做法效果遠遠勝過了單純的教學活動中的引導,不僅能使環境美麗還讓這些情感內容時刻縈繞在孩子們的周圍,不知不覺地培養了孩子的豐富情感。
我們已將環境的創設提到了“孩子的第三任教師”這一高度。因為“活的”“會說話”的環境對幼兒有很積極的幫助作用。這也體現在對幼兒語言能力提高的幫助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豐富和提高是幼兒早期閱讀水平的一種體現。因為幼兒的閱讀不僅是指書面的閱讀,形式也更豐富。教室里語言區的設置固然不可少,而可供幼兒欣賞、操作、講述的“閱讀墻”的創設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里可以讀故事、看圖片、念兒歌、擺拼圖,也可出現一些簡單漢字,形式豐富多彩,讓孩子不斷地感知和體會。
在新時代,科技越來越發達。首先,可以提供“故事墻”,孩子們把想說的故事錄進芯片里,其他孩子可以聽一聽。其次,在與幼兒的交流中,教師記錄下孩子的趣言妙語以及有意義的講述,在班級環境的顯著位置中播放,并經常更換。教師可以請家長瀏覽后說給孩子聽,這樣會增加孩子表達自己想法和意愿的興趣,因為他們能感受到從教師和父母那里得到的贊賞。因此,幼兒的“祝福語”“心里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長,語言的條理性和連貫性也會日漸增強,有“文采”的語言也日漸增多。這樣的環境雖然沒有“說”的要求,卻處處體現了說的內容,是與幼兒不斷對話的環境,是“活”的環境。
幼兒園環境創設中都少不了對幼兒作品的展示,繪畫、手工、照片等豐富多彩。需要注意的是,在關注全體參與性的同時,教師也要對幼兒有創意的作品予以重點展示。這是對幼兒創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的肯定和褒獎,也是對其他幼兒的啟發和引導。如在制作“創意小汽車”“水果大變身”“我夢想的家”等主題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令人吃驚的優秀作品,有孩子獨立思考制作的作品,也有師生、親子共同制作的作品,不僅使環境更美更有童趣,也使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倍增,以此帶動他們在其他各項活動中的參與意識,提高創造能力。
環境的巧妙創設可以使數學知識在其中被自然地運用,孩子們在游戲性的操作中不知不覺逐漸感知數學的概念、統計方法、數學的運用等。不同的形式效果各不相同,以大班上學期的“天氣記錄表”為例,孩子每天輪流記錄星期、天氣、溫度,記錄的幼兒負責播報。這個過程既鍛煉了幼兒的口語表述能力,也讓他們對氣溫、星期等變化有所感知。而到了大班下學期,教師可在原有內容中加入月份、日期及“月統計”等內容,即在每月結束后統計當月的天數、最高溫度、最低溫度、晴天、陰雨天數等。這是全班孩子共同參與的活動,效果類似于一次有意義的生成課。孩子共同點數、記錄并寫出統計結果,很有成就感。而“離園倒計時表”的運用,也讓孩子們對數學的知識有了更深的認識。幼兒每天劃掉一天日期,記錄下離畢業剩下的時間,讓孩子們了解了數學的遞減、倒數等概念。幼兒在運用中感知數學知識,使教育更具隨機性、趣味性。
“好的習慣終生受其益,壞的習慣終生受其累。”在環境中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重在讓幼兒不斷鞏固自己做事的條理性。如,當班級環境比較凌亂時,孩子會與教師一同收拾;當墻面或區角出現破損時,孩子會主動去粘補等。這是一個長期的堅持,重在讓幼兒形成概念,產生主人翁意識,將自己作為班級主人,積極維護環境的整潔和有序,而不是事事置身其外,由大人收拾。這對孩子成人后做事的條理性也有積極的幫助作用。
通過對幼兒園環境的創設,它所產生的效果不斷驗證著一個道理,即環境是孩子的,教師應讓它與孩子不斷地“互動”,讓孩子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使環境發揮它的教育功能,成為教師永遠的“教育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