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軍 李琴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疾病。臨床上已經發現的腸道病毒達20多種,比較常見的病毒有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以及腸道病毒71型(EV 71)。手足口病多發于5歲以下的兒童,主要癥狀為口部、手部、足部的小膿包、小潰瘍并伴隨疼痛等。一般情況下,手足口病在發病一周后便可自行消散,但嚴重時會引發心肌炎、無菌性腦膜炎等并發癥,特別嚴重時會導致患兒死亡。目前針對手足口病還沒有特效藥物,臨床主要針對患者表現出來的癥狀進行干預治療。
手足口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10天。普通病例發病急性期可出現口疼、發熱、口腔黏膜出現潰瘍以及皰疹等癥狀。患兒的手、足、臀部、腿部會出現斑丘疹,繼續發展為皰疹,皰疹周圍有紅色暈,皰疹內積液較少。患兒手部表現最為明顯,癥狀消失以后,皰疹不會留下斑痕。有少數患者會發展成重癥病例,病情發展迅速,可在5天之內發展成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等。極少數會死亡,存活下來的患者可能有后遺癥。重癥病例主要的癥狀如下:神經系統表現為精神不振、頭疼、嘔吐、嗜睡、肢體顫抖、共濟失調、驚厥以及眼球運動障礙等;呼吸系統癥狀為呼吸節律改變、呼吸困難、咳嗽以及胸口可聽見濕啰音等;循環系統表現為四肢發涼、面色蒼白、發冷、出汗和毛細血管充盈等。
1.發熱護理。當患兒出現精神不振、寒戰、呼吸加快、面色灰白和毛細血管充盈等癥狀時,護理人員應立即測量患兒體溫。對明顯發熱的患兒,可以使用毛巾沾溫水擦拭其皮膚增加散熱,同時減少衣物、被子等。患兒所處的室內溫度盡量保持在20℃左右。擦洗水溫應以38℃為宜,護理人員將毛巾浸濕擰干后擦拭患兒全身。手足口病患兒發熱時體溫在37.8℃~40℃之間,其中部分患兒可能出現四肢發冷、畏寒、寒戰。因此,在手足口病患兒早期發熱期間,護理人員要嚴格檢測患兒體溫,掌握體溫動態,對體溫達到37.5℃~38.5℃的患兒采取合理的散熱方式,如毛巾擦拭以及讓患兒多喝溫水、洗溫水浴等進行物理降溫。體溫達到38.5℃的患兒要及時用藥,如泰諾、托蒽等小兒退熱藥。高熱期間,護理人員一定要觀察患兒各項體征變化,以免患兒出現暈厥。有效降溫30分鐘后,護理人員要再次測量體溫,了解患兒體溫情況。患兒應臥床休息,減少活動,多喝水。低熱患兒可以進行適當的走動活動。另外發熱期間的衣物、被子要及時更換,以免患兒受涼。
2.口腔護理。手足口病會影響患兒的口腔,90%以上的患兒都存在口腔黏膜損傷。黏膜損傷會產生明顯的痛感,可延及咽喉部,因此多數患兒會因為疼痛而厭食、流涎、哭鬧等。護理人員需要對患兒口腔進行必要的清潔護理。護理人員可讓患兒在飯前飯后使用生理鹽水漱口或直接使用棉簽蘸取生理鹽水擦拭清潔患兒黏膜。對于已經出現黏膜潰爛的患兒,護理人員可以均勻混合維生素B2粉劑與雙八面體蒙脫石散劑,再使用棉簽蘸取均勻涂抹在口腔糜爛部位。此外涂魚肝油、口服維生素B和維生素C等方式都可以減輕患兒疼痛,防止細菌感染。
3.皮膚護理。患兒手部皮膚普遍會出現多發甚至泛發的炎性丘疹、皰疹。這些皰疹會引發瘙癢,導致患兒抓撓,劃破創口,進而造成感染。此外,劃破皰疹會使內部液體外流引起病毒傳播。因此,護理人員每日要給患兒溫水沐浴并更換軟質衣物,必要時可以讓患兒戴棉手套。患兒的內衣要寬松,平時穿的鞋子要柔軟,盡量避免走動。患兒洗澡時用溫水即可,不需要沐浴露、消毒劑等,水溫不宜過高。為了防止患兒抓撓,護理人員可以選擇衣袖、褲腿較長的衣物,同時剪修患兒的手指甲、腳指甲。對已經劃破的創面,要及時涂抹甲紫藥液。進行藥物注射貼膠布時,要避開創口。手足部皮疹早期沒有破損時,可以涂爐甘石洗劑。后期皰疹出現以及皰疹破損時,可涂濃度為0.5%的碘附。患兒好動,容易出汗,因此護理人員要及時給患兒更換衣物,保持床單清潔、平整。
4.飲食護理。患兒的飲食應以高熱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為主,食物以偏溫略涼為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飲食不可過咸,避免造成或加重患兒口腔黏膜的感染。疼痛明顯、不愿進食的患兒可以采用靜脈補充營養液。進食前后需要清潔患兒口腔,可使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