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萍

肝炎是多種致病因素導致肝臟炎癥反應,從病因的角度可劃分為病毒性肝炎、細菌性肝炎、藥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物理性肝炎這幾種。其中,病毒性肝炎由多種肝炎病毒感染導致,具有傳染性強、傳播方式多樣、流行范圍廣、發病率高等顯著特征。
病毒性肝炎患者發病時會出現嘔吐、乏力、低食欲、肝大、肝功能受損等情況,部分的患者會表現出黃疸和發熱癥狀,還有部分患者會表現出蕁麻疹、關節痛、上呼吸道感染等情況。病毒性肝炎能夠引發肝硬化,導致出現肝癌的概率提高。病毒性肝炎主要有五種類型,分別是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發病因素是肝炎病毒感染,各個種類的肝炎病毒的傳播方式有所不同,但主要是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通常情況下,病毒性肝炎常出現在兒童、免疫力低下、未接種疫苗的人群身上。
(一)管控傳染源
管控傳染源包括針對患者和病毒攜帶者的隔離、治療措施,并做好接觸者的觀察工作。患者起病后應至少隔離21天,達到控制傳染源的目的。
(二)中斷傳播渠道
1.加大健康宣教力度。衛生部門應加大對肝炎特別是病毒性肝炎的健康宣教力度,讓人們了解此病的病因、危害及預防措施,從而降低此病的發病率。
2.加強血液制品的監測,注重血制品和血液的保存溫度和時間等。注意手術的無菌操作等,醫療器械采用一人一用一消毒的制度,減少醫源性感染的發生。
3.要做好飲食衛生和飲水衛生的工作,做好糞便管理和餐具消毒的工作。
(三)保護易感人群
1.主動免疫。乙型肝炎的易感人群可注射乙肝疫苗,新生兒第一次注射要在出生后第一天內完成,之后在第1個月和第6個月的時候要再次進行注射。健康母親的新生兒和兒童每次注射10μg,注射20μg則可用于阻斷乙型肝炎的病毒圍生期母嬰的傳播。
2.被動免疫。①暴露于病毒環境之前,或是疾病潛伏期剛開始的14天內,甲型肝炎易感人群可通過肌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方式來預防甲型肝炎,②已經在乙型肝炎環境中暴露的易感人群,比如HBsAg陽性的產婦生產的嬰兒,利用100IU的乙肝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對嬰兒進行肌肉注射,500IU對成人進行注射,這樣可以保證其21天內的免疫力。
1.戒酒。酒精對人的肝臟有著明顯的傷害,酒精會讓肝臟內的脂肪生成和累積的速度增加,長時間大量飲酒的人,出現脂肪肝的概率很大,若是原本就患有肝炎,那么飲酒勢必會加重病情。因此,肝炎患者應戒酒。
2.多吃清淡的食物。肝炎患者的食物應該以易于消化的清淡流食為主,如米湯、綠豆湯、牛奶和豆漿。
3.少食多餐。病毒性肝炎患者每餐攝入的食物應該是恰到好處的,堅持少食多餐的原則,可以在正餐之間加食一些餅干、藕粉等食物,從而增加熱量的攝入。
4.攝取必需的營養物質。病毒性肝炎患者應多吃高蛋白的食物,攝入足夠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保證身體能夠得到充足的營養物質。患者可適量食用魚肉、動物肝臟、瘦肉、粥類、豆制品和蛋奶制品等。
5.多吃蔬果類食品。蔬果中有大量維生素、纖維素木質素、果酸、無機鹽等物質,對肝病的治療都有十分積極的作用。蔬果的攝入除了可以補充營養,還可以起到通便的作用,可以幫助患者更快的排除毒素,降低腸道中因為細菌分解而產生的有害物質被吸收的程度。
6.適量進補。脾胃虛弱、肝腎陰虛、慢性遷延性肝炎、肝硬化的患者應該適當使用補品,促進對肝臟的保護。當然,補品的使用一定要適量,不可過度,以免對肝炎的治療產生負面影響。
病毒性肝炎具有極強的傳染性,人們應予以重視,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控,避免肝炎病毒的蔓延。肝炎患者也應做好飲食護理,促進身體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