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
滅菌效果監測標準是醫院消毒方法選擇的重要依據,同時其直接關系到醫院的消毒效果。當前,我國對于醫院消毒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并通過WS310《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從診療器械相關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的角度,對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的管理、操作和監測予以規范。其中《醫院消毒供應中心 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滅菌效果監測標準》(WS310.3-2016)規定了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消毒與滅菌效果監測的要求、方法、質量控制過程的記錄與可追溯性。本文主要對WS310.3-2016的部分具體事項展開分析。
(一)清洗質量監測
對于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的清洗質量監測,監測人員一方面應做好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質量的監測。日常監測應在檢查包裝時進行,應目測和(或)借助帶光源放大鏡進行檢查,確認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關節、齒牙無血漬、污漬、水垢或銹斑;定期抽檢中,每月應至少隨機抽查3~5個待滅菌包內全部物品的清洗質量。
另一方面,監測人員應對清洗消毒器及其質量進行監測。日常監測應對每批次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參數及運轉情況進行監測并做好記錄;定期監測可每年采用清洗效果測試物進行監測,當清洗物品或清洗程序發生改變時,也可采用清洗效果測試指示物進行清洗效果的監測。清洗消毒器在安裝、更新、大修及更換清洗劑時,應按照生產廠家的說明或者指導手冊進行檢測。
(二)消毒質量監測
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消毒包含濕熱消毒和化學消毒等。在濕熱消毒監測中,監測人員應監測、記錄每次消毒的溫度與時間或A0值,監測結果應滿足《醫院消毒供應中心 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滅菌技術操作規范》(WS310.2)的要求。應每年檢測清洗消毒器的溫度、時間等主要參數。在化學消毒監測中,監測人員應根據消毒劑的特點分析,定期監測并記錄消毒劑的濃度、消毒時間和消毒溫度,結果應符合該消毒劑的規定。
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應每季度進行監測,監測方法及監測結果應符合《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 15982)的要求,每次檢測3~5件物品。
(三)滅菌質量監測
消毒供應中心滅菌質量的監測應采用物理監測法、化學監測法和生物監測法進行,監測結果應符合WS310.3-2016的要求。物理監測不合格的滅菌物品不得發放;包外化學監測不合格的滅菌物品不得發放,包內化學監測不合格的滅菌物品和濕包不得使用;生物監測不合格時,應盡快召回上次生物監測合格以來所有尚未使用的滅菌物品,重新處理。相關人員應分析監測不合格的原因并進行改進,直至監測結果符合要求,其中生物監測連續3次合格后才可使用。
目前,壓力蒸汽滅菌在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的應用較為常見。監測人員對壓力蒸汽滅菌的效果實施物理監測時,每次滅菌應連續監測并記錄滅菌時的溫度、壓力和時間等參數。滅菌溫度波動范圍在+3℃內,時間滿足最低滅菌時間的要求,同時應記錄所有臨界點的時間、溫度與壓力值,結果應符合滅菌的要求。應每年使用溫度壓力檢測儀監測溫度、壓力和時間等參數,檢測儀探頭放置于最難滅菌部位。實施化學監測時,監測人員應進行包外、包內化學指示物監測。具體要求為滅菌包包外應有化學指示物,高度危險性物品包內應放置包內化學指示物,置于最難滅菌的部位。如果透過包裝材料可直接觀察包內化學指示物的顏色變化,則不必放置包外化學指示物。根據化學指示物顏色或形態等變化,判定是否達到滅菌合格要求。采用快速程序滅菌時也應進行化學監測。直接將一片包內化學指示物置于待滅菌物品旁邊進行化學監測。實施生物監測時,監測人員應每周進行一次監測,監測方法應遵循WS310.3-2016中附錄A的要求。緊急情況滅菌植入物時,使用含第5類化學指示物的生物PCD進行監測,化學指示物合格可提前放行,生物監測的結果應及時通報使用部門。
此外,干熱滅菌、低溫滅菌也是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滅菌效果監測的內容,監測人員應按要求使用物理監測法、化學監測法和生物監測法進行檢測。
總而言之,WS310.3-2016為消毒供應中心滅菌效果監測提供了有效依據。在新時期,人們對于醫療服務質量提出了較高要求。為了醫院診療工作的順利開展,消毒供應中心需要對多個區域和多種醫療物品、器具進行清洗、消毒和滅菌處理,因此,清洗、消毒、滅菌效果的監測尤為重要。監測人員只有嚴格按要求開展監測工作,才能保證消毒供應中心的清洗、消毒和滅菌質量,滿足醫院無菌化操作需要,進而提升醫院的整體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