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 萍 余興發
作為重要的文化象征和人文符號,高校校園書店建設對于高校落實“三全育人”職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019年7月18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校園實體書店是高校重要的文化設施和文明載體,在傳播先進文化、推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校園、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筆者所在的“高校校園書店建設發展情況調查研究”課題組于2019年面向全國高校開展了線上問卷調查,回收的有效問卷中,高校部分為1 385份,書店部分為545份,學生部分約13.9萬份。基于在線調查數據和大學生的現實體驗與客觀需求,本文嘗試探索高校校園書店建設與發展的機遇、困境與發展路徑,以期推動高校校園書店實現可持續發展。
目前高校校園書店仍未實現全覆蓋且分布不均衡,無論是從國家政策要求還是高校師生期待看,校園書店都還有較大發展空間。本次調研將全國1 385所高校的數據納入樣本當中,根據高校校園書店的數量分布情況可以發現,當前沒有校園書店的高校占比達到67%,但細分數據顯示“211高校”中沒有校園實體書店的占比僅為17%。從地理位置看,東部地區比中西部地區高校校園書店數量更多且發展相對完善。

圖1 高校校園書店存量情況
近年來,國家及各地政府部門推出各種政策支持校園書店建設和發展,讓我們看到高校校園書店發展的希望。2016年6月16日,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校園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隨后各級各地人民政府及相關單位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2016年10月,浙江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發展改革委等多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貫徹<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實施意見》;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將扶持校園書店發展作為新聞出版行業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點任務;2017年4月,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發布了《關于上海扶持校園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2018年7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校園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2018年10月,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印發《北京市校園書店扶持資金管理辦法》等。
2019年7月18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對高校校園書店建設的要求和扶持政策,指出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圖書經營品種、規模與本校特點相適應的校園實體書店,沒有的應盡快補建,基本形成全國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的發展與全社會實體書店的總體布局、服務功能相匹配,主業突出、各具特色、多元經營的良好格局,更好地滿足高校校園日益增長的多樣文化需求。積極的政策支持有利于高校校園書店的運營和長期發展,高校校園書店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好時機。①
近年來,多所高校的校園書店相繼關閉,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高校校園書店尤其是小規模的校園書店的發展出現倒退,甚至出現了倒閉潮,高校校園書店面臨很多現實困境。根據調研統計,高校校園書店存續時間超過10年的有200家,占比36.70%;存續時間短于3年的有161家,占比29.54%。相比而言,成熟型校園書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應對沖擊,而年輕的校園書店面臨嚴重的優勝劣汰。高校校園書店既要保證數量,也要延長生存期限,從而更有利于校園文化的積淀。

圖2 高校校園書店存續時間圖
高校校園書店出現發展瓶頸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校園書店行業自身經營僵化、千店一面、布局不合理等問題凸顯,部分校園書店營業空間逼仄,缺少必要導購,缺乏精品服務,無法滿足讀者需要。部分校園書店經營模式老舊,創新不足,經營管理者素質有待提高。二是作為主要客戶群體的學生的購買力持續走低,加上經營成本上漲和網絡銷售的不斷沖擊,導致部分校園書店發展舉步維艱。三是受眾閱讀方式發生改變。電子閱讀以互聯網資源為依托,改變了大眾的閱讀形式、閱讀習慣和購書方式,微博、微信、客戶端等碎片化閱讀讓傳播變得快捷方便的同時,也造成“快餐閱讀”和“淺閱讀”盛行,使得校園書店成為備選項。校園書店依然以教輔資料為主要銷售對象,與校園人文情懷漸行漸遠。②
通過對調研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發現,在碎片化閱讀、網絡閱讀、淺閱讀的沖擊下,盡管日均閱讀紙質書籍時間不足1小時的大學生超過七成(73.62%),但近三分之一(31.91%)的大學生仍然把校園書店作為獲取書籍的重要渠道,僅次于電商(淘寶、當當、京東等網上購物商城)和網上書店(新華書店官網等)。9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建設和發展校園書店是必要的,78.54%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設立24小時校園書店。
同時,超過三分之一(37.45%)的大學生認為校園書店對個人的知識面擴展產生了較大的有利影響,44.44%的大學生認為校園書店能夠對學校學風產生較大影響,49.52%的大學生認為在校內開設書店對打造書香校園會產生較大正面影響。總體來說,校園書店有利于個人的學業發展和學校學風建設,對高校學生文化思想道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能促進校園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通過對大學生重視的校園書店因素進行分析,發現大學生首要關注與書籍本身相關的因素,包括書籍的質量、價格、種類等。在大學生在校園書店購買的書籍種類中,教材、備考書籍、與專業相關的課外書籍和教輔書籍的占比高達77%,各種教輔資料占據著校園書店銷售份額的絕大部分。其后是書店環境、面積及裝修。再后是書店服務和到貨速度。參與調研的大學生表示,高校校園書店建設過程中要軟硬兼顧,一方面需要提高硬實力,做到書籍高質量、多種類、低價格,書店環境舒適;另一方面也要加強軟實力,保障服務周到而及時。

圖3 大學生重視的高校校園書店的因素
調查數據顯示,約三分之二的大學生(66.03%)最喜歡以出售不同類別圖書為主的校園書店,超過一半的大學生(56.03%)喜歡環境寧靜、滿足休閑需求同時兼營飲品、文具和其他學習用品的校園書店,47.45%的大學生喜歡同時開展網上購書業務及提供下載、打印、復印資料服務的綜合類書店。總體來說,大學生還是喜歡具有復合型功能的線下校園書店,以出售各類能滿足不同需求的書籍為主,或是兼有出售學習用品及復印、打印等服務功能,最好還能成為多功能的文化休閑場所。
大學生對高校校園書店的發展有較多的期許。66.51%的大學生希望書店開展線上服務,如好書推薦、網絡查詢訂購、到貨通知等;55.85%的大學生希望書店開展圖書租賃業務;53.52%的大學生希望書店能夠兼備咖啡廳、茶館等業務;47.31%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在校園書店開展二手書回收和銷售業務。參與調研的大學生表示,高校校園書店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網絡融合發展,為書店的傳統經營帶來新思路,實現店面的智能化展示和精準營銷,取得更佳的營銷效果。

圖4 大學生對高校校園書店發展的建議
綜上所述,大學生對于高校校園書店有較大的需求,認為高校校園書店建設十分必要且重要,認為高校校園書店的建設和發展對自身發展和校園文化都有重要意義。但現實中,高校校園書店模式和大學生預期還有一定的差距,大學生對校園書店的服務內容和水平有多元化的期待和建議,普遍希望校園書店能兼具更多服務功能。
校園書店面臨的困境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很多國家采取了不同措施來應對數字時代的沖擊。日本書店采用與衣食住行結合的多樣服務和個性化經營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圖書銷售方法,加入了更多商業元素。例如,為了增加銷售量,海鷗書店實現了書店、咖啡店與畫廊的多種功能結合,書店會精心準備書簽、布袋等小禮物送給買家,并在書店里出售各種書籍配件和文具。③美國書店為解決資金問題采取了眾籌方法,以作家簽名會席位、優先購買權等作為賣點。④德國通過設置“德國書店獎”,對在經營創新、服務讀者方面做出貢獻的小型書店進行獎勵。⑤這些經驗有的已在我國一些書店中應用,高校校園書店也可以參考借鑒。
實踐證明,2016年11部委發布的文件卓有成效,全國多地出臺具體實施意見,從多方面加大了對實體書店的扶持力度,校園書店也有部分受益。但由于經營規模、經營時間、法人身份等原因,高校校園書店獲益有限。
引導和推動校園書店建設發展,離不開政府的總體布局。一是持續加強政府引導和政策扶持。要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在規劃審批、財稅金融、教育培訓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著力解決制約實體書店發展的關鍵問題。二是加大對高校校園書店發展的后期關注和政策落地力度。加強鼓勵引導和指導幫扶,政府應對高校校園書店做定期檢查和評估,對發揮榜樣作用的予以獎勵,對經營困難的予以幫扶,激發高校、書店、出版社等校園書店建設主體的動力。三是進一步規范圖書市場秩序,完善圖書市場價格管理機制,打擊惡意打折、無序競爭行為,為高校校園書店發展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高校應從根本上認識到校園書店在學校文化氛圍、學生成長成才方面的重要性,在上級部門的指導下,根據學校實際,建立健全由學校領導牽頭,宣傳、資產、財務等多部門協同的工作機制,明確任務分工,細化落實各項支持措施,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兼顧校園書店文化服務和產業經營的雙重屬性。
一是要將校園實體書店納入校園建設總體規劃,綜合考慮校園面積、功能分區、人流分布、交通便捷等因素,為校園書店提供規模適度、位置適當的經營空間,并為其提供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如適當幫助書店擴大規模,提供場地支持,減免租金,提高書店與供應商的議價能力,降低圖書價格,讓利于學生,實現薄利多銷。二是要將校園書店作為學校宣傳和學生第二課堂的重要陣地,充分結合學校在教育、宣傳和文化建設方面的優勢,通過開展相關主題活動來擴展書店的應用功能,引領健康閱讀,打造書香校園,推動學校的文化建設。三是鼓勵高校校園書店與社區合作。高校與社區有多方面的合作共建基礎,可以嘗試將校園書店作為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政治學習、思想教育、主題黨日、黨建交流的平臺,將校園書店打造成服務黨員群眾、傳播書香文化、參與社區建設的重要載體。
校園書店在高校發展中還應考慮如何經營,改變傳統方式,找到正確的定位,除了爭取政策支持外,還應加強科學設計和精確規劃。⑥校園書店的建設使書店肩負起“打造書香校園”、提供高質量閱讀環境的社會責任。
一是明確自身定位,提供精準服務。校園書店需要針對本校學科專業特點和師生實際需求,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強化專業、特色服務,做精做大細分市場,同時也需要轉變自身角色,不僅要做大學生閱讀的服務者,也要站在大學生的立場,為大學生閱讀提供相應的參考意見,便于大學生進行選擇,也滿足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從而更好地實現高校校園書店的功能與使命。二是擴大文化內涵,突破傳統功能。校園書店管理需要擴大文化內涵,有必要與咖啡文化、茶文化、影視鑒賞和戲劇欣賞等各種文化相結合,提供融合閱讀、學習、展示、交流、聚會和休閑的多元文化體驗服務,學生可以在這里舉行文化沙龍、主題討論、工作共享、藝術展覽和其他人文活動。⑦三是結合互聯網技術,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校園書店應開通新浪微博賬號、豆瓣小組、微信公眾號等,定期推送書店的最新促銷信息,同時分享各種新書、好書和讀書心得。校園書店應在發揮實體書店不可替代的空間優勢的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手段,拓展網絡銷售業務,推動實體書店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網訂店送”和“網訂店取”等形式的圖書配送業務,實現線上線下精準對接、融合經營、協調發展。四是與圖書館、出版社等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準確掌握師生需求,從而利用好圖書館資源優勢拓展實體書店經營空間,與后勤服務實體共建書香餐廳、公寓書屋等,將圖書展示、閱讀、銷售與學生生活服務深度融合,共同打造校園書香生活產品和環境。五是依法依規有條件地開展二手圖書的回收與經營業務,為促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創建“綠色學校”和“無廢城市”做出積極貢獻。
注釋:
① 張亞敏.讓實體書店“扎根”高校[N].江西日報,2019-8-16(11).
② 谷參.實體書店進校園與大學生閱讀素養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22):126-127.
③ 日本書店:閱讀氛圍與閑適之感的完美結合[J].中國包裝,2016,36(2):81-83.
④ 李和順.探索高校實體書店的生存之道[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24):27-28+33.
⑤ “德國書店獎”鼓勵獨立書店創新[J].中國印刷,2016(9):11.
⑥ 姜天驕.校園書店不可光講情懷[N].經濟日報,2018-11-18(6).
⑦ 蔣正春.獨秀書房:創新打造閱讀生態圈[J].出版廣角,2019(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