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亮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其生成具有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從歷史邏輯看,它是對馬克思主義公平觀的繼承與發展;從理論邏輯看,它有特定的內容;從實踐邏輯看,它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深入研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觀有利于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觀;生成邏輯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8-0001-02
中國共產黨把公平正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提出此問題,主要是基于以下兩點考慮:第一,公平理念與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是一致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第二,將公平正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有利于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觀的生成有其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
一、歷史邏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公平觀
公平是具體的歷史的。馬克思恩格斯反對抽象地探討公平,主張具體地歷史地研究公平及其相關問題。自從人類社會產生以來,人類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公平正義社會的追求,人類正是在對公平正義的不懈追求中,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從低級走向高級。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公平觀,永恒的公平觀是不存在的。恩格斯指出:“關于永恒公平的觀念不僅因時因地而變,甚至也因人而異。”[1]212
公平觀作為一種觀念屬于社會意識范疇。馬克思指出:“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2]32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把研究重點放在分配公平上是錯誤的,因為生產公平決定分配公平,“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1]306生產公平與分配公平最終統一于生產方式的公平。
公平具有階級性。由于公平是對現存經濟關系的反映,不同的經濟關系下有不同的公平觀。資產階級認為資本主義是最公平的,無產階級認為它是最不公平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公平是“把一切生產領域內剝削勞動的條件的平等當作自己的天賦人權”[3]457。
公平是相對的。資本主義把等價交換視作公平的尺度,社會主義把按勞分配視作公平的尺度,共產主義把按需分配視作公平的尺度。恩格斯指出:“在國與國、省和省,甚至地方和地方之間總會有生活條件方面的某種不平等存在,這種不平等可以減少到最低限度,但是永遠不可能完全消除。阿爾卑斯山的居民和平原上的居民的生活條件總是不同的。”[1]325
無產階級的公平觀。馬克思指出:“消滅階級,這才是無產階級運動的真正秘密。”[4]394無產階級公平觀的實現路徑:首先,要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資本主義社會不公平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存在,資本家憑借占有大量生產資料而對無產階級進行殘酷剝削和壓榨,要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公平,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其次,要消滅階級。階級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又不發達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階級也將被消滅。
二、理論邏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觀的基本內容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制度基礎。資本主義私有制是造成資本主義社會一切不公平的根源。馬克思指出:“勞動者在經濟上受勞動資料即生活源泉的壟斷者的支配,是一切形式的奴役即一切社會貧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的基礎。”[2]609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的兩極分化是不可克服的。資本主義注定要被社會主義所取代,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全面深化改革是發展動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5]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6]
處理好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系是必要條件。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完善,社會結構發生了劇烈變動,利益格局發生了深刻調整,不可避免地帶來利益矛盾的增多和利益關系的復雜化,政府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的難度加大。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對公平效率關系的提法有過多次。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要“兼顧效率與公平”;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黨的十六大報告繼續沿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三個公平”是保障機制。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到,“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7]14。“三個公平”科學揭示了公平的起點、前提、保障等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日常生活中,人們關注度較高的是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明規則代替潛規則,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
“三個有利于”是評判標準。公平評判標準受時代、階級、制度等因素制約,且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比如,資本主義講按資分配,社會主義講按勞分配,共產主義講按需分配。離開具體的歷史條件,空講某種分配方式是公平合理,是不科學的。鄧小平同志指出,“三個有利于”是判斷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三個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372。
三、實踐邏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觀的實現路徑
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人類對公平正義社會的追求由來已久,但是公平正義社會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究其原因就在于歷史上的各種公平觀都是建立在私有制之上。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我們黨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為己任。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發展的腳步。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和體現到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領域。
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奠定雄厚物質基礎。社會公平的實現,依賴于生產力的高度發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力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由于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比較突出,尤其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我們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加強制度建設,保障社會公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有力保證。在經濟上,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政治上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做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還要堅持和完善行政體制、民生保障制度、國家監督體系、社會治理制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方面的制度體系。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建設,加快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5]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J].黨建,2013(12).
[6]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J].求是,2014(1).
[7]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