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蕾 劉娟 王丹丹
摘 要: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對于大學生群體也是如此。大學生手機依賴或成癮行為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與生活,本文從手機成癮的界定與研究、大學生手機成癮現狀、大學生手機成癮的心理歸因三個方面,來探討大學生手機成癮的相關內容,進一步認識大學生的手機成癮行為,為制定干預大學生手機成癮行為的方式提供借鑒。
關鍵詞:大學生;手機成癮;心理歸因
中圖分類號:C91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8-0065-02
與網絡成癮相比,手機成癮因其使用的便利性更容易發生。國外學者曾經預測,智能手機成癮或許將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非物質成癮類型之一。
一、手機成癮的界定與研究
2008年,英國的科學研究人員首次使用“無手機焦慮癥”(Nomophobia)用來描述手機聯系不暢通時,個體所產生的恐懼心理。而Redmayne將手機成癮定義為一種過分利用現代技術,類似游戲成癮和網絡成癮的行為成癮問題。本文借用國內學者師建國(2009)和韓登亮(2015)的研究成果:認為手機成癮是個體因為使用手機行為失控,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它具有三個標準:一是對手機的濫用,不該用的時候也頻繁使用;二是手機過多地影響生活、工作和學習;三是停機或手機不在身邊時,身體會出現一系列不適反應,包括生理和心理反應。
在知網以“手機成癮”作為篇名關鍵詞進行檢索發現,共有225條檢索結果,其中包括29篇碩博論文。從研究的時間來看,有207項研究成果產生于2014年以來,其中包括26篇碩博論文,可見,我國對手機成癮的研究時間還不長,這可能與我國智能手機普及的時間有關;從研究內容來看,研究范圍比較廣泛,涉及量表編制、現狀調查、測評、成因和干預對策等,但研究內容還不夠深入,大多是一些粗淺的研究。
二、大學生手機成癮現狀
(一)大學生手機成癮概率
付貴芳(2015)的一項研究表明,有33.06%的大學生存在手機成癮問題;陳玲(2017)的一項研究表明,邊疆民族地區大學生手機成癮各因子中等水平人數最多(59.4%—75.7%),高手機成癮者(13.8%—18.2%)和低成癮者(10.5%—22.6%)相對較少;李麗(2016)在博士論文的研究中表明,智能手機成癮篩查率為38.6%。雖然目前對我國還沒有大樣本的大學生手機成癮概率的調查,但從這些調查中也可以估計,在我國大學生群體里面,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學生存在手機成癮問題。李麗的博士論文中指出,大學生智能手機擁有率為100%,每天使用時長為6.06±3.71小時。由此可見,大學生除去睡覺、吃飯、上課等時間,有相當一部分時間在使用手機。
(二)大學生手機成癮的性別差異
很多研究都探討了男女大學生在手機成癮方面的差別,但是至于哪個性別的大學生手機成癮的概率更高卻并沒有非常一致的結果。但在男女大學生手機功能使用上卻存在著差異,李麗(2016)在博士論文的研究中表明,男大學生智能手機使用功能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即時通信、網絡音樂、網絡新聞、博客/個人空間和網絡視頻;女大學生智能手機使用功能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即時通信、網絡音樂、博客/個人空間、網絡購物與支付、網絡視頻。由此可以看出,通信、聽音樂、看視頻、博客/個人空間是男女大學生都會采取的手機網絡高頻行為,不同的是,除此以外,男大學生會更多地用手機查看網絡新聞,而女大學生則鐘情于網絡購物。
(三)大學生手機成癮的類型
1.手機游戲成癮。全球移動電話使用已經超過10億部,而且這個數字每天都在不斷增加。在大部分國家,手機用戶比計算機用戶更多,因此,手機游戲應運而生。吃雞、王者榮耀等很多吸引力強大的手游獲得了大批量手機用戶的喜愛與沉迷。大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強,這些手游也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部分大學生將游戲從電腦轉移到手機上,形成手機游戲成癮。
2.手機交往成癮。人際交往是個體的一種心理需要,進入大學以后,由于大學生生理、心理的成熟和空閑時間的增加,對于與人交往的需求也明顯提升,而與之不相匹配的是,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還有待提升,部分大學生存在不敢交往、不會交往、缺乏人際交往技能等問題。這些大學生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會存在挫敗感和各種困惑,于是他們就寄希望于手機交往,由于手機交往存在隱匿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他們的自尊,并能使他們獲得與人交往的滿足,但是虛擬的人際交往畢竟不是現實,它雖然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長此以往,反而更加不利于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
3.手機信息獲取成癮。自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論壇、微博、博客、微信以及新興的視頻網站等構成了自媒體現存的主要表達渠道,只要拿著手機,就可以瀏覽發生在全世界的各類熱點事件,同時也可以獲取針對同一事件的各種角度的評論,大學生對獲取新信息特別感興趣,但這種無止境的、難以辨別真偽的海量信息占用了大學生很多寶貴的時間,而且這些不成系統的、碎片式的信息對于大學生來說無疑是知識的“快餐”,只能暫時解餓,營養卻很缺乏。
4.手機購物成癮。與十年前相比,網絡購物已經成為廣大群眾的一種非常普遍使用的購物形式,大學生群體也是網購的主力,網絡上的物品紛繁復雜,令人眼花繚亂,同時,網絡購物也是大學生了解時尚潮流的一種有效方式,于是有部分大學生流連于各類購物網站,消耗了大量的寶貴時間。
(四)大學生手機成癮的表現
1.對手機的濫用,不該用的時候也頻繁使用。大學生使用手機無可厚非,但是不分場合、不分時間地使用手機就存在手機成癮的問題。有些大學生上課時人在課堂上,心在手機里,嚴重影響了學習效果;有些大學生晚上熄燈后還要看手機到后半夜,嚴重影響了睡眠和身體健康狀況,這些都是手機濫用的表現。
2.手機使用過多,影響生活和學習。大學生使用手機過多,占用了大量的學習、休息和與人交往的時間。學習時間難以保證,學習成績就難以保證;休息時間因為玩手機而大大縮短,睡眠不足,人體生物鐘出現紊亂,影響了大學生的身體健康;使用手機時間過長,就不能與周圍人形成良好互動,人際交往狀況就會出現問題。
3.停機或手機不在身邊時,身體會出現一系列不適反應,包括生理和心理反應。手機成癮的大學生在發現手機不在身邊或停機時,內心會非常焦慮,在生理上出現坐立不安,血壓升高,心跳加速,在心理上會非常焦慮,直到將手機拿到手里才會安心。
三、大學生手機成癮的心理歸因
(一)大學生人格特點與手機成癮
對我國關于大學生人格特點與手機成癮問題的研究進行總結發現,手機成癮與大學生人格里面的適應性、利他性和道德感呈負相關,與開放性呈正相關。這表明:大學生的適應能力越強,越不會產生手機成癮問題,相反,適應能力差的大學生,更加孤僻、壓抑,但他們更加渴望與外界交流,于是依賴于手機;大學生越自私、冷酷、固執,越容易手機成癮;大學生責任心、進取心越強,越不容易手機成癮;大學生越開放,求知欲強,想象力豐富,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反而更加容易造成手機成癮。
(二)大學生情緒調節與手機成癮
情緒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引起的一種心理體驗。大學生正處在情緒情感最為豐富而強烈的青春末期,他們告別了高中枯燥乏味的學習與生活,在大學中享受更為廣闊、自由的天地,這些客觀因素使得大學生的情緒有迅速而強烈的特點,各種負面情緒一觸即發,于是大學生群體常常會出現焦慮、煩躁、自卑等各種負面情緒,而他們沒有太多的社會經驗,對情緒的調節能力還非常不夠。而智能手機的出現為他們發泄情緒、排解憂愁、解決問題提供了一個出口。
(三)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與手機成癮
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身心狀態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關系的認識。自我意識的發展不僅與個體的生理成熟有關,更是離不開周圍環境的影響。大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開始分化,迅速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進入大學后,學習、生活的變化以及自我意識的發展,大學生對于自我的探尋越來越多,我是什么樣的人,周圍的世界是什么樣的,我與世界的關系如何,我的地位是什么,我對一些問題的看法等等問題不斷困擾著大學生。智能手機的使用給大學生打開了一個比客觀現實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這也是大學生形成手機成癮的一個客觀原因。另外,正因為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還不成熟,導致他對手機及其合理使用的正確態度還沒有形成,容易形成手機成癮問題。
(四)大學生意志與手機成癮
意志是指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調節支配自身的行動,克服困難,去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傾向。它是人的意識能動性的集中表現,在人主動地變革現實的行動中表現出來,對行為有發動、堅持和制止、改變等方面的控制調節作用。大學生意志品質的主要特點已經形成,但是由于不同的生活經歷、知識水平、人生追求和心理狀態的影響,大學生的意志品質也有不平衡、不穩定的特點,有的大學生意志品質發展得好,表現出較強的意志力,而有的則較弱,表現為自制力很差。智能手機無疑是能夠為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便利的工具,但對于意志品質差的大學生而言,就可能控制不了自身使用手機的頻率與時間,形成手機成癮問題。
(五)大學生歸屬感與手機成癮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愛與歸屬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的第三層,歸屬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大學生有很強的獨立意識,他們不再向老師和家長尋求幫助,而是更愿意與同伴進行交流與溝通,更加渴望得到同伴的支持與認同。這與埃里克森的人的發展八階段理論不謀而合,青少年期的個體主要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獲得愛的品質,這種親密感不僅指愛情,也同樣指友情。大學生與同伴交往是個體心理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微信、QQ和微博等社交軟件在大學生群體中使用非常頻繁。發朋友圈、點贊和評論等方式讓大學生之間的溝通更加便捷。這種對于歸屬感的需要也促使大學生產生手機成癮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