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婉華
蜿蜒的山道,茂密的茶林,因海拔較高的緣故,還不時會有云霧繚繞的風景。在這8月盛夏的一天,53歲的茶農張光玉正在忙碌地采摘茶葉。“我在這個茶場已經工作10多年了,可以說見證著茶場的發展。從十幾年前1天只有25塊左右的工資,到現在1天最多可以200多塊的工資,我覺得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張光玉口中的茶場位于廣東省新興縣的象窩山。象窩山海拔860米,四周崇山峻嶺,山峰疊翠,空氣潔凈,被譽為“天然氧吧”。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使象窩山成為了產茶的好地方。據《新興縣志》記載:“縣屬山深林密,土頗宜茶,其最佳者為天露山茶、龍山茶”。此處的天露山茶便包含了產自天露山山脈的象窩茶。
后來,隨著“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綠色農業”等國家利好政策的出臺,翔順控股集團發現了此處的開發潛力,成立了翔順象窩禪茶公司。從2007年起,該公司開始整合茶場資源,引進高新技術和設備,對茶葉的引種、培植、管理和生產工藝等進行革新,擴大茶葉種植規模,開發本地旅游資源,為貧困戶和周邊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帶動農戶從脫貧逐漸走向致富,并帶動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說到象窩山的種茶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當時主要種植“水源山”茶,用以做藥引。歷經發展,1956年幾名上山下鄉的愛國青年發現此地常年云霧繚繞、溫濕度高、土壤肥沃,擁有種植茶葉的優質條件。于是在1958年,這幾名愛國青年大力引進云南大葉種茶,正式開始大面積種植,取名“象窩茶”。鼎盛時期,象窩茶場的最大種植面積達800多畝。但由于經營體制的改革,象窩茶場幾經變遷,集中再分散,最后逐漸無人管理。

象窩禪茶公司已經與當地700 多戶農戶合作,幫扶當地70 多戶貧困戶脫貧,并連續多年為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昌明鎮布依族貧困農民提供50 多個就業崗位。
“2007年我們公司開始接手后,象窩茶的生產和經營狀況才得到了扭轉。”翔順象窩禪茶公司辦公室主任宋春艷說,公司整合茶場資源,大力引進高新技術和設備,對茶葉的引種、培植、管理和生產工藝等進行革新,擴大茶葉種植規模,有計劃的向周邊5個村莊輻射,茶園總面積達4000畝。同時,公司大力開發本地旅游資源,助貧興農,以“小茶葉”托動“大民生”,促進地方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具體來講是怎么操作呢?“首先是土地租賃,企業承包農戶閑置土地,擴大茶園規模,使農戶有租金收益。截止目前,象窩禪茶公司種植規模達4000余畝;另外則是承包茶地,讓有能力的農戶承包部分茶地,按公司要求統一種植管理,公司保價回購茶青,增加農戶收入;最后還有務工收入,公司4000多畝茶園每年有10個月采茶期和2個月管護期,為農戶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宋春艷介紹道。
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象窩禪茶公司為象窩山下的村民發展提供了便利,盤活了閑置土地,拉動了村民的經濟收入,累計帶動村民增收逾1000萬元。如今,象窩茶場已形成了以350畝“60年老茶樹”為寶貴資源,以1200畝“象窩茶場”為核心茶產區,輻射帶動六大種植片區2800畝茶園共同發展的產業規模。其也成為了南粵地區不可多得擁有豐富自主茶園資源的企業,更是廣東省內老茶樹較多的茶企。
象窩山地處廣東省開平市和新興縣交界處的水浪村。此處地區偏遠,土地大量閑置,剩余勞動力充盈,導致象窩山周邊村落經濟落后,農民收入來源沒有保障,是新興縣重點扶貧地區。
“過去,我們當地很多人都是外出打工的。現在可以就近到茶場工作,大家都特別愿意。因為這既保障了生活來源,還能就近在家照顧老人小孩。如今,我在茶場工作,一年大概可以增加收入25000到30000元左右。”張光玉說。
46歲的正式員工梁英全也有同樣的想法。梁英全每天的工作就是統籌工人采茶,按時間除草,再負責收驗茶葉,送茶葉進廠。“以前在家里種田種菜,生活比較困難。家里有個老母親,還有兩個在讀書的小孩,當時小孩讀書的學費都是靠借的。后來看我媽媽在這里摘茶,我有時間就上來幫忙。公司領導看我勤快,經過三個月的試用期后就轉成正式員工負責管理茶場。現在除了管理茶場外,空閑時間就上山看牛,今年可以脫貧了。”如今,梁英全不僅在家里建了小平房,還在縣城買了套電梯房。
目前,象窩禪茶公司已經與當地700多戶農戶合作,幫扶當地70多戶貧困戶脫貧,并連續多年為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昌明鎮布依族貧困農民提供50多個就業崗位。
“產業帶動的效果遠不止于此。”宋春艷說,茶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隨著象窩山知名度的提高、外地游客的增多,附近村民發現了商機。如今,當地的農莊、農產品商店、農家樂等也受益匪淺,極大地提高了周邊村民的收入。
未來,新興縣太平鎮委、鎮政府牽頭與翔順象窩禪茶公司進一步深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公司全新的現代化茶葉加工基地將破土動工,建設一個集自動化加工、倉庫、冷鏈、運輸、營銷體驗、產學研、品種園為一體的省級現代化茶文化產業園。
據悉,產業園占地39畝,計劃總投入3000萬元,預計2021年5月建成。將重點培養300人以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高素質的新時代新農民,共同發力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加快建設高水平高質量的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