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虹菲
關鍵詞:內部舉報;舉報人保護;保護機制
舉報,是公民的基本權利。舉報有多種渠道和方式,本文主要涉及企業內部舉報,是指由企業在職或已離職員工發起的舉報,舉報內容涉及企業運營的方方面面。將企業內部舉報作為一個單獨的舉報形式進行討論,有著多維度的重要意義。首先,企業內部舉報的發起人是在企業工作的員工,熟悉企業內部業務,對違法、違規情況的發生更為敏感,檢舉情況的真實性更高,涉及范圍比較深入且全面;其次,企業是社會中的企業,公眾對企業的監督畢竟有一定的社會距離,內部舉報可以很好地消除這個距離,督促企業規范經營,維護社會經濟秩序;最后,必須注意的是,由于企業內部舉報人本身也是企業生產經營環節的一部分,其舉報行為在企業看來有時是對企業經濟利益或企業內某些個人利益的損害,舉報人信息一旦泄露,可能會受到調崗、降薪、被迫離職等不公平待遇,甚至遭到人身安全威脅。因此,在不斷完善內部舉報制度的同時,更要注重對舉報人的保護,維護舉報人的積極性。
1.法律內容分散,尚無針對性立法
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關于舉報的針對性立法。與舉報有關的相關規定,比較零散地分布在各個法律規章中。由于各項規定的制定部門和主導部門不一致,不僅導致法律效力有所差別,在實踐操作中也常常因標準不一而缺乏效率。此外,大部分規定僅針對被舉報的企業或個人給出處罰標準,但在對舉報人的保護上,往往并沒有給出明確的規定。基于此,我國在2016年針對職務犯罪舉報出臺了相關規定,提出對舉報人個人隱私信息的保密措施,明確指出十種打擊報復情形,建議分檔次對舉報人進行適度獎勵,對企業建立內部舉報體系提供了依據。總體而言,我國各項法律、規章和條例對舉報人的保護范圍定義比較狹隘,亟需出臺一部專門的、綜合全面的《舉報人保護法》。
2.違法成本低,打擊報復屢禁不止
金錢是滋生腐敗的沃土,我國的企業腐敗問題也有所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從企業內部對其進行規范和監管無疑越來越重要。因此,很多公司都制定了各種政策以支持員工的舉報行為。令人遺憾的是,由于被舉報人往往在公司內有特殊的地位和較重的話語權,很多時候會動用各種方法提前知曉舉報信息,繼而對舉報人乃至舉報人家屬實施打擊報復行為。究其原因,與報復人實施報復行為的違法犯罪成本較低有很大關系。以《刑法》為例,我國刑法對打擊報復行為的量刑較低,情節嚴重的打擊報復行為亦只處以2~7年有期徒刑,不足讓一些報復人放棄犯罪行為。不僅如此,如果報復人利用自身職權采取隱性打擊報復行為,如以各種理由對舉報人進行調崗、降職、降薪,或對其晉升和職稱評定予以壓制等,都會導致報復人的工作壓力、經濟壓力和生活壓力倍增。同時,還無法通過法律渠道維護自身正當權益,有苦難言。
3.保密工作不嚴,舉報人三思而放棄
舉報人身份信息的保護工作,一直是舉報機制構建的重點和難點。現實中,不難看到一些舉報人的舉報資料遭泄露的情況。舉報人資料泄露的情況發生,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從主觀角度看,不乏有個別工作人員能力欠缺,甚至權錢交易的因素存在;從客觀角度來說,舉報事件的處理很多時候會涉及到多個部門和機構,如果在案件移交、辦理的過程中存在管理和運行機制上的漏洞,勢必導致相關信息系統性泄露。為此,必須注意制度自審,不斷發現、解決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對故意泄密者,還必須建立相應的責任追究機制,將對舉報人的保護落實到位。
4.獎勵金無人認領,獎勵制度不完善
數據顯示,舉報獎金無人認領的情況普遍存在,北京市12350棄獎率達66%,全國總體領獎金額不到獎金總額的20%。其中固然有舉報人為自身安全考慮的原因,但獎勵制度的不健全、獎勵對象認定難、獎勵金額偏低、獎勵經費難保障也是導致激勵效果不明顯的重要原因。
針對我國企業內部舉報人保護現狀,結合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本文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角度構建企業內部舉報人保護機制:
1.嚴密保密制度
現行的舉報機制涉及受理機關繁多雜亂,且具體案件在受理后需要進行分流處理,給保密工作帶來很大挑戰。改變這一現狀,需要進行多方面、多層面的努力。如設立專門的舉報機構,協調其與公、檢、法及各級地方政府的關系,賦予其相應的受理權、調查權和必要的執行權,提高查處效率。同時,加強對內部人員的管理培訓,不斷優化工作流程,使信息接觸人員范圍最小化。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拓寬舉報渠道的同時,可借助高科技手段實現部分舉報信息的加密管理,最大化地保護舉報人權益。
2.加重違法成本
如上文分析,現行制度下,無論是報復人還是泄密者的違法成本都較低,尤其是泄密者,違法成本幾乎沒有。為此,在進行舉報人保護機制設計時,除了嚴格保密制度,還必須加重違法成本。對故意泄露舉報人信息的泄密者,一經查出,不僅應承擔行政責任,還應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對造成嚴重后果的泄密者,根據情節輕重,要讓其承擔相應的民事甚至刑事責任。對實施打擊報復行為的報復人更是如此,不僅要對之前的相關規定進行細化和完善,適當地提高賠償額度,更要落實賠償制度,提高立法懲處力度。
3.完善救濟制度
由于目前的救濟制度更側重事后救濟,也就是說,當企業和政府的救濟行為發生時,舉報人往往已經受到了比較嚴重的人身威脅或傷害,對舉報人的救濟也常常是給予一定金額的救濟金,而且在對傷害等級進行認定時還存在多重標準。對此,除了不斷完善事后救濟制度,還應建立內部調崗制度和再就業幫助制度。尤其對遭受隱性報復的受害人來說,內部調崗制度對其緩解內心緊張情緒、緩和工作壓力、維持經濟狀況穩定有很大幫助。對遭受隱性報復后離職的員工,為其提供必要的再就業幫助,給予一定的政策或資金支持,是解除舉報人后顧之憂的重要手段。
4.建立高效查處制度
明確相關部門在收到舉報信息后的工作流程,是建立高效查處制度的必經之路。如,明確規定相關部門必須在接收舉報后第一時間啟動查處流程,并對具體的處理時間做出規定。對此,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建立信息化工作流程,讓舉報處理工作更加便捷、迅速。
總之,企業內部舉報制度是揭露企業不法行為,減少經濟損失,保證合法經營,維護市場秩序的重要方法。對舉報人從法律、規章、制度上進行立法保護,從嚴監督舉報人保護制度落實,營造良好的舉報環境,需要國家、社會、企業和個人的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黃笑鶴.企業內部舉報人的勞動法保護的幾點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5,31(10):139-140.
[2]林歐.論企業內部舉報人的勞動法保護[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4(20):93-97.
[3]《關于保護、獎勵職務犯罪舉報人的若干規定》發布實施[J].共產黨員(河北),2016(14):7.
[4]萬春,吳孟栓,李昊昕.《關于保護、獎勵職務犯罪舉報人的若干規定》解讀[J].人民檢察,2016(09):25-27.
[5]彭晴菲.舉報人保護:現狀、問題與完善路徑[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02):109-112+125.
[6]蘭蕊,陳慧欣.職務犯罪實名舉報問題與制度完善路徑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5(18):48-49.
[7]“無人領獎”暴露舉報人保護尷尬[J].時代金融,2013(31):8.
[8]黃藍,劉再春.網絡反腐舉報人權益保護制度研究[J].領導科學,2015(20):57-59.
[9]郭萍.舉報人保護制度設計的四個關鍵[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02):169-170.
[10]何名祥.法治下實名舉報人保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4(01):126-128.
[11]徐凡卿,章之旺.內部舉報制度:作用、困境及對策[J].財會通訊,2018(29):110-114.
(作者單位:華潤煤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