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小林
摘要 ? ?本文介紹了適宜泗縣及其周邊地區的萵筍周年生產茬口安排及綠色栽培技術,包括育苗、移栽、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等方面內容,以期為當地萵筍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 ? ?萵筍;茬口安排;綠色栽培技術;安徽泗縣
中圖分類號 ? ?S636.2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17-0059-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萵筍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別名莖用萵苣,以肉質莖為主要食用器官,嫩葉也可以食用[1]。泗縣地處黃淮海平原南部,是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近年來,隨著扶貧力度的加大,產業扶貧特別是蔬菜產業扶貧越來越受關注,發展蔬菜等經濟作物生產是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其中發展萵筍生產以投資少、技術簡單和見效快深受農戶歡迎?,F將適宜泗縣的萵筍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 ?萵筍周年生產茬口安排
蔬菜生產中茬口安排非常重要,茬口安排適宜時,既能滿足市場需求,又可取得較好的經濟收入。根據多年來的實踐經驗,泗縣萵筍周年生產可以參照以下方式進行。
1.1 ? ?秋萵筍
共3種栽培模式。模式一:栽培方式為育苗和定植前用遮陽網等材料覆蓋。播種期為8月上旬,定植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收獲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1]。適宜品種有二白皮、早熟尖葉等。模式二:栽培方式為遮陽育苗,露地栽培。播種期為8月中旬,定植期在9月上中旬,收獲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適宜品種有尖葉鴨蛋萵筍、圓葉白皮等。模式三:栽培方式為露地栽培。播種期在8月下旬,定植期在9月下旬,收獲期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適宜品種有紫皮香、上海圓葉等。
1.2 ? ?秋延遲萵筍
定植期在10月上中旬,栽培方式為育苗后大棚栽培。播種期在9月上中旬,收獲期在12月下旬至翌年2月。適宜品種有上海大圓葉、圓葉白皮、紫皮香等。
1.3 ? ?春提前萵筍
栽培方式為育苗后大棚栽培。播種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定植期在11月上中旬,收獲期在3月至4月上旬。適宜品種有尖葉鴨蛋萵苣、杭州尖葉等。
1.4 ? ?越冬春萵筍
栽培方式為露地栽培。播種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定植期在11月上中旬,收獲期在4—5月。適宜品種有尖葉鴨蛋萵苣、大尖葉、早青皮等。
1.5 ? ?春播萵筍
栽培方式為露地栽培。播種期在3月中旬,定植期在4月上旬,收獲期在6月。適宜品種有圓葉白皮、紅圓葉等。
1.6 ? ?夏萵筍
栽培方式為遮陽栽培。播種期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定植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收獲期在7—8月。適宜品種有成都二白皮、早熟尖葉等。
2 ? ?栽培技術
2.1 ? ?育苗
2.1.1 ? ?施肥整地。播種之前先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用量一般為12~15 t/hm2,搭配施入鉀肥120~150 kg/hm2 [2]。肥料均勻施入土壤中并進行深翻,深度在20~30 cm之間,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為幼苗生長提供有利的條件。育苗畦的寬度控制在1.5~2.0 m之間,長度可結合具體的地形、生產規模而定。需要注意的是播種前一定要將畦面充分整平。
2.1.2 ? ?浸種與播種。將萵筍種子浸泡在溫水中,輕輕攪拌,去除漂浮在表面的雜質。清理干凈后用高錳酸鉀2 000倍液消毒10 min,期間用木棍不停地攪拌,之后用清水洗干凈,蓋上1層濕布,8 h后即可用于播種。播種時將種子與適量的過篩細土充分拌和均勻,然后均勻地播種在畦面上。萵苣種子比較小,應該在沒有風的情況下撒播,播種量一般為1.5 kg/hm2[1]。播種結束后將畦面整平,并充分踩實、澆透水1次,注意澆水時要小水漫灌,以免影響種子出苗、導致出苗不均勻[1]。
2.1.3 ? ?間苗。播種后7~10 d,萵筍種子基本上都已出苗。在幼苗2~3片真葉時進行間苗,要求將長勢弱小的苗間除,保留長勢健壯的大苗,間苗的株行距均控制為3~5 cm。幼苗期間,要及時連根清除苗床上的雜草。經過間苗后,萵筍幼苗長勢加快,要及時為其提供足夠的營養,一般施尿素150~225 kg/hm2;施肥結束后立即澆水,保持畦面處于濕潤狀態。當幼苗真葉數量達到4~6片時,即可用于移栽。
2.2 ? ?移栽
萵筍為直根系植物,移栽后會發生多數側根,根系密集分布在表層20~30 cm的土壤中,因而栽植地要求土質疏松、土壤肥沃、有良好的排灌條件。移栽前進行深翻處理,之后施入氮肥240 kg/hm2、五氧化二磷240 kg/hm2、氧化鉀255 kg/hm2,充分整平、耙細后做畦,寬度控制在1.2~1.5 m之間;畦與畦之間起下底、上底寬分別為30~40、25 cm、高為25 cm的壟,充分踩實壟埂,最后將畦內的土壤整平、耙細。一般栽植行距為40~50 cm、株距為30~40 cm,每畦栽植3~4行。栽植時,萵筍苗要求帶土移栽。栽植結束后耬平畦面,澆透水1次[2]。
2.3 ? ?田間管理
萵筍移栽后1周左右即可恢復生長,可先將枯萎死亡的葉片等清理干凈,再進行中耕除草。中耕要求淺耕,每隔10~15 d深耕1次。中耕時注意與幼苗保持一定距離,以防損傷根系。及時開展雜草防除工作。萵筍生長期每隔8~10 d澆水1次,采收前3 d澆最后1次水。栽植后2 d左右可以實施第1次追肥,采取隨水施入的方法,整個生長期間隨水施肥2~3次,可選用尿素75~120 kg/hm2;同時為了提高肥料的施用效果,可將微量元素葉面肥稀釋2 500~3 000倍后對準葉面進行均勻噴霧[3]。
2.4 ? ?病蟲害防治
2.4.1 ? ?常規防治方法。在霜霉病防治上,一是農業措施??蛇x擇對病害抗性能力強的品種,適當采取輪作措施,對栽植密度進行適當控制,施入充足的底肥,適當增加磷鉀肥的施入;加強對苗期的肥水管理,做好田間的開溝排水工作。二是藥劑防治。可選擇藥劑進行拌種處理或在病害剛發生時選擇針對性藥劑進行防治,如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70%安泰生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600倍液、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藥劑噴施的部位主要為葉面背部。各種藥劑要求輪流選擇,提高防效,以免產生抗性。
在軟腐病防治上,一是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如直立型品種,莖基部水分容易蒸發,傷口易愈合,可減少病菌侵入;宜選擇地勢較高、灌排水條件好的地塊,避免選用低洼易澇地塊;實行輪作;基肥充分腐熟;鏟除病株,病穴用石灰消毒;用熱水和高錳酸鉀浸種,方法是將種子放在50 ℃熱水中浸25 min,再在0.5%高錳酸鉀液中浸10 min,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二是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用新植霉素3 000倍液等進行噴霧或灌根防治,也可用農用鏈霉素噴霧防治。
在菌核病防治上,一是農業防治。實施3~4年的輪作;用10%鹽水進行選種,將種子中混入的菌核清除干凈;及時開溝排水,加強管理,控制密度合理,提高田間的透光性。二是藥劑防治。在病害剛發生時,選擇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等進行噴霧防治,每隔7~10 d防治1次,連續防治3次。
在蠐螬防治上,可先用小木棍在萵筍根系附近扎1個小孔,直徑在2~3 cm之間,深度在15 cm左右,選擇40%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50%樂果乳油1 000倍液等通過小孔灌入土壤中,最后用土輕輕將小孔封好[3]。
2.4.2 ? ?新防治技術。通過新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同時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進而增加效益。一是防蟲網防蟲技術。即在萵筍上方覆蓋1層防蟲網,可防止害蟲進入,減少病蟲害發生。覆蓋之前要對土壤進行處理,包括翻耕、曬垡等措施,以殺滅土壤中的害蟲;防蟲網的網目規格要結合當地蟲害的類型科學選擇,且搭建的高度要適宜,為萵筍生長提供適當的空間,可在覆蓋遮陽網的基礎上搭建防蟲網,以降低溫度,避免因高溫導致死苗現象。二是色板誘殺技術。有的害蟲對一些顏色表現出一定的趨性,可利用這一特點進行誘殺。蚜蟲、粉虱、斑潛蠅等蟲害的防治可選擇懸掛黃板,菜蚜等的防治可選擇懸掛橙板,薊馬等蟲害的防治可選擇懸掛藍板。通過色板誘殺技術的推廣,可以減少用藥次數,使蚜蟲的蟲口密度降低20%~40%,每茬減少用藥5~8次,綠色環保、成本低[3]。誘蟲板懸掛的高度以較萵筍頂端高10 cm左右為宜,隨著萵筍高度的增加適當升高,黃板的規格一般為50 cm×50 cm或50 cm×70 cm,懸掛密度為300~375個/hm2。需要注意的是,色板要求每隔1周左右涂抹1次機油,以提高誘殺效果。三是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技術。該技術可在4—10月應用,每日開燈時間為21:00至翌日凌晨4:00;每盞燈的可控制面積在4.5 hm2左右,單燈輻射半徑為120 m。一般頻振式殺蟲燈懸掛的高度以在蔬菜上方1.3~1.5 m為宜[3]。
2.5 ? ?采收
在萵筍肉質莖桿充分膨大、頂端逐漸形成花蕾時,最適宜進行收獲。采收前10 d不可再施用農藥。收獲時,先連根將萵筍拔起來,然后清理根系上過多的泥土,再將中下部枯萎死亡的老葉清理干凈,簡單整理后即可成捆裝車上市出售[4]。
3 ? ?參考文獻
[1] 陸蟈一.萵苣栽培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2] 陸玉英,沈學根,張杰,等.大棚冬萵苣高效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05(2):97-98.
[3] 李萬萍.萵筍栽培技術[J].新疆農業科技,2016(4):16-17.
[4] 李文軍,陳冬梅.陜南地區大棚萵筍栽培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2(1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