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以升 宋雅光 李曉旭
摘要 ? ?本文總結了稻茬早春馬鈴薯栽培技術,包括品種選擇、種薯處理、整地施肥、精細管理、病蟲害防治與適時采收等方面內容,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 ?馬鈴薯;稻茬;早春;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 ?S532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17-0061-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射陽縣位于蘇北黃海之濱,光照足、無霜期長,境內土壤以濱海鹽漬型水稻土為主要類型,鉀含量豐富,射陽大米被認定為綠色食品、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近年來,為提高種植效益,射陽縣不斷改變稻麥傳統種植模式,探索稻經和稻菜新模式,其中馬鈴薯+水稻的水旱輪作種植模式不僅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打破連作障礙,調節肥力,還可改變病蟲草害發生的生態環境,減少病蟲草害的發生和危害,提高了馬鈴薯和水稻的產量和品質,累計示范面積105 hm2。近年來的實踐證明,采用早春馬鈴薯+水稻的種植模式,一般馬鈴薯產量為33 t/hm2、水稻產量9 750 kg/hm2,經濟效益明顯。現將水稻前茬早春馬鈴薯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 ?品種選擇
馬鈴薯早春栽培宜選用結薯早、塊莖膨大快、休眠期短的早熟品種[1]。射陽地區以荷蘭15、中薯5號、早大白等品種為主。生產上要選擇脫毒種薯作為栽培種,不要選擇商品薯作為種薯。
2 ? ?種薯處理
2.1 ? ?曬種醒薯
一般需選擇種薯2 250 kg/hm2,選擇晴天12~15 ℃ 曬2~3 d進行曬種預醒,在翻動種薯的過程中淘汰病薯和不符合本品種特征的種薯。
2.2 ? ?種薯切塊
根據不同播種方式提前進行切塊,機械播種提前7 d,人工大芽播種提前15~20 d。一般要求每塊重25~35 g為宜,且每塊留芽眼1個,盡可能多用頂部芽眼,不留尾芽,以保證發芽整齊。切塊時,150 g以上大薯先從頂部向下豎著一切兩半,然后拿起一半,去掉尾芽,按芽眼順序向上橫著切,過半時豎著切;150 g以下的小薯去掉尾芽,根據大小豎著切1~3刀。切塊過程中,應盡量多保留頂部的芽眼,遇到病爛薯要隨即換刀消毒。
2.3 ? ?藥劑拌種
可用適樂時兌水直接噴在種塊上,方法是每100 kg種薯用2.5%適樂時懸浮種衣劑100~200 mL或10%適樂時懸浮種衣劑25~50 mL兌水噴拌均勻即可。
2.4 ? ?保溫催芽
機械播種不需要催芽,種塊拌好后,直接裝袋備用。若遇陰雨天,存放在陰涼避雨處即可。人工大芽播種,為了出苗整齊、高產、早上市,需要進行催芽。催芽方法:在室內或搭好的小棚內,平整土地,按寬1.5 m做好催芽床,鋪上一層潮濕的細沙或細土,放5 cm厚的種塊,再放一層細沙,然后放5 cm厚的種薯,如此5~6層為宜,蓋好沙土,再用棉被或毛氈蓋好。保持溫度18 ℃左右,有條件的可以鋪設地熱線,但要控制好溫度,以防溫度過高而爛種;定期檢查催芽床內細沙的濕度,含水量以60%為宜,過濕容易爛種,過干出芽慢。待芽長2 cm時即可播種,未達標準用細沙蓋好繼續催芽。遇陰雨天很長時間不能播種,可以將種塊均勻地擺放在有散射光的室內通風降溫煉芽待播。
3 ? ?整地施肥
前茬水稻收獲后在冬前適耕期內及時耕翻,以使稻稈盡快腐爛,否則影響機械操作和蓋膜,同時利用土壤凍融交替作用熟化土壤,耕翻深度要達到20 cm以上,以利于馬鈴薯起壟栽培和匍匐莖的生長結薯。馬鈴薯產量形成需要一個疏松的土壤環境,播種前7~10 d進行施肥整地。2月底至3月上旬均可進行播種。用三元復合肥(15-10-20或15-12-18硫酸鉀型復合肥)900~1 125 kg/hm2、商品生物有機肥2 250 kg/hm2,復合肥料的60%在春季整地時全程施肥,其余肥料均勻施于播種溝內,施肥后要淺鋤混勻,或者播種后在種薯之間均勻穴施,防止肥料燒傷種薯。馬鈴薯可采用窄壟單行或寬壟雙行栽培法,窄壟單行栽培壟面寬30 cm,行距寬65 cm,株距25 cm,壟溝寬25 cm;寬壟雙行栽培壟面寬80 cm,壟面栽雙行,小行距為30 cm,株距20~22 cm。栽植密度在7.5萬株/hm2左右,播種量為1 950 kg/hm2左右。播種深度8~10 cm,黏性土宜淺,砂壤土宜適當深一點。播種時芽朝上,播種后機械開溝覆土,并及時耬平壟面,達到表土細碎要求。然后用33%二甲戊樂靈(施田補)2 250~3 000 mL/hm2或90%乙草胺1 500~1 950 mL/hm2兌水600~750 kg/hm2均勻噴于壟面上,噴藥后及時覆蓋厚度為0.005~0.008 mm的馬鈴薯雙色農用地膜,壓實地膜邊沿,以保溫保濕、提高藥效[2]。
4 ? ?精細管理
4.1 ? ?破膜放苗
一般播種后15~20 d幼苗破土頂膜,需及時人工破膜放苗[3]。要求放大不放小、放綠不放黃、寒流后及時放苗。
4.2 ? ?水肥管理
馬鈴薯是喜大水大肥的作物,早春地膜覆蓋栽培馬鈴薯,以基肥為主,一般不追肥,地力較差的地塊可以在齊苗后伴隨澆齊苗水施用尿素150 kg/hm2,中后期根據需要追施高鉀沖施肥。葉面肥對馬鈴薯的增產有很大促進作用,可以在齊苗后伴隨噴藥施用。
馬鈴薯出苗后至收獲整個生育期要保持水分適宜。射陽地區的土壤偏堿性,部分田塊容易出現生理性缺水(就是土壤看起來不干,但是由于鹽堿馬鈴薯根系無法吸收而導致缺水),有條件的采用滴灌澆水(溝灌易導致土壤返鹽)。一般苗齊后開始第1次澆水,以后根據土壤和植株生長情況決定是否澆水。
4.3 ? ?植株觀察及調節
在馬鈴薯齊苗時葉面噴施氨基寡糖素,可促進發根、促進塊莖膨大,使地上部葉片濃綠肥厚,而且能降低苗期病害的發生程度。使用方法是用5%氨基寡糖素水劑1 000倍液進行葉面均勻噴霧,7~10 d噴1次,共噴霧2~3次。在初花期,對有旺長趨勢的田塊噴施多效唑600 g/hm2,增產效果明顯。在馬鈴薯盛花期噴施0.2%~0.3%磷酸二氫鉀溶液2~3次,可以滿足馬鈴薯生育中后期對磷、鉀肥的需要,促進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轉運,使塊莖膨大快、抗病、抗澇、早熟、高產[4]。
5 ? ?病蟲害防治
瘡痂病、環腐病等細菌性病害可用72%農用鏈霉素5 000倍液或45%代森銨水劑900倍液噴霧防治。馬鈴薯晚疫病可用25%瑞毒霉或甲霜靈800倍液噴霧預防,在發病初期,一般用68.75%銀法利900~1 125 mL/hm2兌水噴霧防治。防治春季地老虎,可在播種時施用50%辛硫磷乳油拌毒餌。對于蚜蟲和盲蝽象可于發生初期用2.5%功夫乳油3 500倍液或6.5%氯氟·啶蟲脒225~300 mL兌水450 kg/hm2噴霧防治。
6 ? ?適時采收
馬鈴薯在生理成熟期收獲產量最高。生理成熟的標志:葉色由綠逐漸變黃轉枯;塊莖臍部與著生的匍匐莖容易脫離,容易分開;塊莖表皮有一定韌性、色澤正常。一般生理成熟期在出苗后80 d左右,但在60~70 d塊莖即達市場需求,可根據市場價格行情提前上市。
采收方法是采收前7 d停水,提前機械殺秧或人工拔除,然后挖出馬鈴薯。挖出的馬鈴薯不要動,也不要抹土,讓其自然風干,以利泥土脫離,確保表皮光滑。自然風干后裝筐運出田外。
7 ? ?參考文獻
[1] 殷光奉.早春馬鈴薯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J].南方農業,2016,10(9):10-11.
[2] 李鳳芝,黃文祥.無公害馬鈴薯早春覆膜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2011(1):54-55.
[3] 孫彩娟.早春地膜馬鈴薯高效高產栽培新技術[J].河北農業,2019(3):28-29.
[4] 趙惠.早春馬鈴薯無公害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