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杰銘 劉貞超

摘 要 水電站電氣埋件施工在機電安裝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電氣埋件施工質量與后續機電安裝息息相關,在電氣埋件預埋階段,不能對埋件的施工質量進行有效管控,后期將會極大影響電站的機電安裝質量和電站形象面貌。某電站作為國內首個百萬級機組EPC總承包模式的水電站建設項目,其電氣埋件施工管理工作與以往其他施工管理有著很多不同。在新的工程模式下,面對新的問題需要工程建設者們在工作中迸發出更多管理方法和管理智慧,去做好電氣埋件施工管理和標準化建設。
關鍵詞 水電站;電氣埋件;施工管理
1三個問題
在EPC總承包模式下的電氣埋件施工問題主要有3點,問題如下:
(1)電氣埋件設計不合理。電站電氣埋件施工中發現設計圖紙不合理或與現場實際存在沖突的情況。這時候就需要現場施工人員或監理將問題向總承包設計部反饋,設計部確認后進行局部修改再反饋實施。這樣一來,效率低且容易影響施工進度,當一個大倉位需要澆筑混凝土時,會影響澆筑混凝土的時間節點而拖慢工程進度,另一方面,發現問題后是否與總承包設計部溝通進行局部的修改,取決于安現場施工人員和監理在現場的反饋,存在反饋不及時的實際問題[1]。
(2)電氣埋件成品質量不統一。電氣埋件雖在施工前通過圖紙、技術說明、培訓等方式明確了工藝標準和具體要求但由于電氣埋件的施工人員技能水平、責任心參差不齊,完成的電氣埋件的工藝質量大相徑庭,因施工人員技術不達標或責任心不足造成的工藝質量問題,往往需要進行大量的整改,浪費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2]。
(3)電氣埋件的漏埋、錯埋。電氣埋件的漏埋、錯埋多數情況是因為施工隊技術員沒有認真梳理電氣埋件的數量、位置和具體實施要求而導致的。往往發現有漏埋、錯埋時土建的鋼筋網已經完成,想要整改困難較大且會破壞土建扎好的鋼筋網。
2四種方法
針對電站電氣埋件施工問題,工程管理人員通過不斷探索最終形成四種管理方法:
(1)建立BIM系統實現圖紙共審。為了避免因設計圖紙問題導致的施工進度減緩或沒有及時反饋問題影響后期機電安裝的情況。通過建立工程管理系統BIM實現了設計、工程管理人員、設計監理和施工監理一同對每一張設計圖紙進行審查、復合,結合流域電站建設、運維經驗提出相應的建議,大部分的建議均被設計采納并最終落實到電氣埋件中[3]。
(2)工藝考核。通過查閱論文發現幾乎所有文章都在說電氣埋件施工的要統一標準,但又如何統一標準?圖紙上的標準是統一的;國標、規程上的標準是統一的;制度上的標準是統一的。但現場施工的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是統一的嗎?從業經驗是一樣的嗎?對圖紙對規程對制度的理解方式是相同的嗎?那電站電氣埋件的工程質量怎么保證?工程管理人員提出了工藝考核,要求總承包部對電氣埋件施工人員進行工藝考核,考核通過才能到現場工作,最大程度上保證電氣埋件施工標準的統一和施工質量[4]。
(3)埋件清單梳理。錯埋、漏埋問題一直是電氣埋件的頑固問題,工程管理人員提出埋件清單梳理的工作方式從根源上解決了此項問題。要求安裝工區技術員或技術負責人將對將要施工的圖紙進行熟悉梳理,將圖紙上的接地埋件、電氣埋管、接線盒、燈具進行一一統計并標注安裝位置。當施工圖紙被梳理完成后安裝工區技術員或技術負責人對施工區域的電氣埋件將了然于胸將錯埋、漏埋的情況降到最低。
(4)三檢制。要求總承包對整個機電安裝工作進行“班組初檢、技術員復檢、工區終檢”的“三級檢查制度”,三檢完成后再報工程管理人員對安裝質量驗收并履行簽字程序。采用多人復合確認的方式將現場工作中的問題、缺陷一一查出來、改到底,將電氣埋件和后續的機電安裝工作做實、做細、做精[5]。
3結束語
針對EPC模式下電氣埋件的主要問題工程建設者們采取的四種行之有效管理手段一一解決,不但解決了現階段電氣埋件的問題,也為后續的機電安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電氣埋件方面:驗收一次性驗收通過率提升;錯埋、漏埋情況數量大幅減少;使電氣埋件工藝問題的返工杜絕。在管理制度上讓“三檢制”習慣養成為后續機電安裝工作打下制度基礎;在機電安裝管理上機電物資部人員對電氣埋件全過程把控使機電安裝全程處于可控狀態。總的來說,針對電氣埋件施工問題采取的各種管理方法,不但為下一步機電安裝打好了基礎,同時也為后續EPC電站項目建設安裝積累了一定的管理經驗。
參考文獻
[1] 張耀華.水電站工程EPC總承包模式項目管理分析[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5(10):18-21.
[2] 李嘯.以設計為龍頭的西藏水電站集控中心EPC工程總承包管理經驗淺析[J].建材與裝飾,2016(2):282-283.
[3] 朱勁.淺談構皮灘水電站電氣設備安裝質量的過程控制[J].水利水電施工,2013(2):109-112.
[4] 張錫海.水電站電氣工程施工的質量管理探討[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3(5):312-313.
[5] 卓益興.水電站電氣一次設備安裝施工安全及質量控制[J].山東工業技術,2016(1):208.